盛世的遮羞布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2-12 10:44:43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大旱)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做仇池国的地方,这个国家在今天的陇南川北一带,是个少数民族政权,由氐族所建立。

说有一年,仇池国境内频繁出现天灾,环境不好,气候不好,以至于国内爆发了一场十分严重的饥荒。

田地颗粒无收,粮食停产,百姓们吃不上饭,于是纷纷背井离乡,从仇池国逃亡,流窜到了四川益州地区。

当时的益州,处于南北朝南朝刘宋王朝的控制下。

如果说这些百姓只是逃亡到了益州,然后从此就在益州生活,屯田垦荒,融入了刘宋,成为了刘宋人口基数的一部分,那也就算了,可是问题是,仇池国的流民们到了益州之后,他们很快啸聚山林,占据了一些州郡,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地方武装势力。

这些流民还推举了一个叫做许穆之的人做首领,许穆之也不含糊,自称东晋皇室后裔,原名司马飞龙,现在自己带着这一支武装,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刘宋暴政,光复晋朝江山。

可以说,许穆之是一个头脑灵活,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深刻的明白欲成大事,必须师出有名的道理,所以他才给自己编造了这么一个身份。

你没有身份,你是流民,你是乱民,你是造反起义的匪盗,你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大家都把你当成了不忠不孝的歹人,你招兵买马,没人愿意投奔你,你想要收点粮食,那你都和过街老鼠一样了,谁愿意支援你?

(义军首领 许穆之)

但是,许穆之披上了司马飞龙的这个外衣,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摇身一变成了晋室后裔,那他的身份就具有合法性,行动也有了合理性。

要知道,刘宋王朝的建立者是宋武帝刘裕,刘裕是什么出身?他原本是东晋大臣,世食俸禄,世受君恩,他取东晋代之而建立刘宋,那就属于得国不正。

现在站出来一个东晋的皇室后裔要讨伐刘宋,那就完全合情合理,在道义,法理上都说得通,许穆之的行动在舆论上也会受到支持,加之刘宋王朝基本上没有明君,这个政权对老百姓并不友好善待,因此许穆之一打出这个旗号,可谓是一呼百应,影响力非常之大。

不过很可惜,当时驻守益州的,是刘宋名将刘道济。

刘道济反应迅速,很快组织兵力平乱,消灭了这一伙流民,还把许穆之给捉住杀掉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局部地区的一场不太显眼的战争,无关宏旨,也犯不着上达天听,但是刘道济没想到,许穆之刚刚被消灭没过多长时间,益州地界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司马飞龙,这个司马飞龙也说自己是东晋皇族后裔,走的也是和之前的许穆之一样的路子,而且这个司马飞龙,他影响力比许穆之还大,他在民间广泛的宣传包装自己,很快聚集了十万大军,还进入了益州的核心地带,神不知鬼不觉的把成都给包围了。

成都的重要性,那不用多说了,这个地方要是丢了,那整不好整个益州地区都会沦陷。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次造反起义的司马飞龙,他还不是仇池国的流民,而是刘宋军队中的一个将领,这个将领的名字,叫做赵广。

那为什么朝廷里的将领会悍然反叛呢?这和当时蜀地的社会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富饶蜀地)

四川是天府之国,乱世中谁占据了四川,谁就能割据一方,但是很显然,都城远在建康的刘宋朝廷对这块地方并不是很上心,也没怎么管理和发展过,平时也就是随便派一些太守和刺史去驻兵驻防,那这些委派过去的官员,往往又是善吏少而恶吏多,作者举几个例子:

益州参军杨德年,好贪污,益州别驾张熙,时常欺压百姓,益州长史费谦,重徭役赋税,您看这都没有好玩意儿。

那朝廷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后来就把刘道济派到了益州去做刺史,没想到这个刘道济,还不如前边这哥几个呢,到了益州之后,他是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敛聚,百姓深受其害,一时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更是异常尖锐。

刘宋当时的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他听说刘道济表现不佳,还专门下诏规劝刘道济,说小刘啊,我让你到益州去,是让你关爱民众,教化百姓的,你可不能干那些缺德事啊,近来我听说了你不少的劣迹,你必须得给我重视起来,你得给我改正。

皇帝的旨意送来,刘道济恭恭敬敬的领旨谢罪,表示自己以后一定关心爱民,痛改前非,结果也只是说说,皇帝的话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此后对民众施虐,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

刘道济手下的这个赵广,他本身就是蜀兵,是本地人,对家乡就有感情,他一看一个外地的流民借用司马飞龙的名头都能干一番大事儿,那我又有何不可呢?于是赵广也cosplay,大举反旗,称自己是司马飞龙,因此他也招募到了不少百姓。

只是,这些来投的百姓到了军中,有些人就发现,这所谓司马飞龙,其实是赵广假扮的,百姓们不干了,说我们投奔的是真·司马飞龙,而是你假·司马飞龙,那不行,你得把真的司马飞龙给我们找来。

(二次起义 赵广)

赵广呢,为了笼络安抚住这些来投的兵力,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在民间寻找所谓的真司马飞龙。

您想想,这事儿其实挺无解的,因为司马飞龙本身就只是一个噱头,很明显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哪儿有真的?上哪儿去找?

但是您别说,这个赵广啊,他还真的挺有本事,找来找去,他就找到了成都城外的一个道观里,这道观里有个叫做程道养的道士,长得非常英武,气质不凡,赵广一看这不就是现成的司马飞龙么,于是立刻就把程道养从头到脚的打扮了一番,一顿包装过后,真司马飞龙就被赵广制造出来了。

程道养被赵广接回军中,经过赵广的神化宣传,百姓们终于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司马飞龙。

于是,程道养成为了这支军队名义上的领导人,还被义军封了为蜀王。

有了程道养这个主心骨,义军声势大振,他们攻城夺地,不在话下,很快就包围了成都。

只是,小州小县容易打下来,成都毕竟是重地,起义军一时半会,还真就拿不下来。

而且,益州刺史刘道济虽然治政无能,但是论打仗,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这个人非常的擅长防守,那是把成都给守的严丝合缝的,一点缝隙也没有,一点机会也不给起义军留。

并且,光是守城还不算,刘道济时不时还会派几支小队出城突围,可以看得出来,作为正规军,刘道济根本就没把赵广程道养这些人放在眼里。

(攻城)

只是,这城外毕竟是十万大军,又不是十万只猪,刘道济的多次突围,也都以失败告终了。

那么这个时候,赵广就和城内的刘道济通话,说我也攻不进去,你也出不来,要不然咱们和谈吧,只要你把你手下祸国殃民的张熙和费谦送出来,交由我们义军法办,我们就退兵。

以两个官僚的代价解成都之围,这听起来是很划算的买卖,可是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万一把人送出去,对面不退军怎么办?所以这和谈吧,也没谈成。

攻守仍在持续,然而变故却悄然发生了。

什么变故呢?那就是成都城内的益州刺史刘道济,突发疾病,死了。

大战之际,主帅死了,那这就很有可能造成军心不稳,阵脚大乱,成都就容易被攻破。

所以,刘道济临死之前,他强撑病体,专门上城墙巡视了一圈,说自己这段时间身体不好,所以接下来我就不出房间了,安心养病,因此你们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我也不要觉得奇怪哦。

巡视完之后不久,刘道济就死了。

那刘道济为什么要说这么一番话呢?很简单,因为他和他手下一个叫做裴方明的将领商量了,自己死后,要秘不发丧,不许任何人知道他的死讯,而让裴方明以自己的名义继续指挥成都的守军。

(身死军中 刘道济)

那么到这一步,可以说是艺术已成了。

义军们以为是司马飞龙带领着自己在推翻刘宋暴政,而其实司马飞龙是程道养假扮的,根本就没有司马飞龙此人,而成都内的守军们以为自己是在刘道济的指挥下为国守城,而其实刘道济早就已经死了。

这一出司马飞龙大战刘道济,交战双方既没有司马飞龙,也没有刘道济。

守城之战的最终结局,是刘宋后续赶来的援军击败了义军,赵广程道养等人兵败,陆续被杀掉。

这场起义,爆发于元嘉年间,那么提到元嘉年间,很容易就会想到元嘉之治。

所谓元嘉之治,就是文帝刘义隆在位的时候打造的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可是,既为盛世,一个小小“司马飞龙”的名头,又怎么能如此有影响力,能引发一场又一场的天下大乱呢?

也许,真的是司马在时,亦不觉异,自晋殁后,不见其比了。

参考资料: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二卷》

张士伟.论后仇池国与刘宋、北魏的三角关系.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

贺春燕,李文才.试论元嘉九、十年间的益州民乱.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