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大决战前,叶剑英和王震“打哑谜”,连做6个手势暗示计划

雪青爱历史 2025-02-10 13:42:35

参考资料:

《1976年大决战:叶剑英曾与王震打“哑谜”》凤凰网

这是叶剑英和王震之间的“神秘暗语”!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王震生怕那群人再起波澜!

于是,他心急如焚地找到叶剑英商量对策,王震甚至还当场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干脆将他们弄起来算了。

可谁知,叶剑英却不动声色,而是连做六个手势,和王震打了一场“哑谜”,而这也暗示了叶剑英后来的计划。

叶剑英这些手势背后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在他和王震这场对话前后,又都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把时间倒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1976年,毛主席的病情日益加重,尽管,他本人意志坚强,仍想撑着病躯为国事操劳,可实际情况却是力不从心。

然而不曾想,这却为某些人“钻空子”,提供了机会。由于伟人神志不清、说话困难,一些最高指示,竟然被有心之人篡改和伪造,试图达到更加卑劣的目的.

那群人的兴风作浪,让老同志们气愤不已,但却又无计可施。更令人心痛的是,就在这年年初,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总理的离开,不仅仅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在当下那个特殊环境下,更意味着,老干部阵营中又少了一个坚实的依靠.

而叶剑英,作为党内的老资格,可以说是当时为数不多,没有被彻底打倒的老干部,尽管,他也受到冲击,不再主持军委工作,但手中仍握有军权,再加上多年的威望和资历,大家自然而然会向他靠拢。

因此,总理去世后,叶剑英便承担起了一个,汇聚老同志们的重要角色,大家常常在暗中联系走动,一边互通消息,一边商量对策。

在周总理去世、毛主席病重的这段时间里,王震多次到叶剑英那里闲谈,可有一次,当他们聊到“眼镜”和“三点水”近日来的动作时,王震却再也憋不住了,气急败坏地说“为什么让他们这样猖狂?把他们弄起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叶剑英不动声色,而是连续比了六个手势,他伸出右手,握紧拳头,竖起大拇指,向上晃了两晃,然后把大拇指倒过来,往下按了按。

或许,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叶剑英的意思,毕竟,当时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周总理的离开,毛主席的病重,已经给了那群人太多“发挥”的机会,难道要任由他们欺负到头上来吗?

事实上,对于叶剑英打得这个“哑谜”,王震起初也并不太理解,甚至还当场愣了片刻,可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原来,叶剑英早有打算。

后来,叶剑英还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并且交给王震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成为后来怀仁堂行动的关键所在。

那么,一连串的哑谜背后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叶剑英又是如何打算的呢?

事实上,自从周总理去世后,急得,不仅仅只有王震一人,其他老同志们同样也感到事态紧迫。好在,大家对那群人的态度和想法,不谋而合。

王震多次找到叶剑英,反映并商讨应对之策,以至于有一次气急了,直接说要将他们弄起来。可叶剑英不动声色,用打哑谜式的手势回答了王震,他伸出右手,握紧拳头,竖起大拇指,向上晃了两晃,然后把大拇指倒过来,往下按了按。

起初,王震并不是很明白,叶剑英又向他点了点头,王震这才领会到其中含义,那就是:等以后再说,要等待时机

而在两人接触过程中,叶剑英还提到一个人,汪东兴,他不仅是伟人多年心腹,手里还控制着中央警卫部队,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那必然事半功倍。

叶剑英交代王震,要同汪东兴保持密切联系,做到随时可以讲上话,并且嘱咐他,多去几位老同志那里走动走动,听听他们的意见。

要知道,当时,叶剑英虽然是老同志们依靠的对象,但却也是那群人密切监视的目标,由于“树大招风”,很多事他本人出面并不方便。

而王震尚在台上,他不仅是参政的副总理,还具有一定参军权力,在中央能够说得上话,但却又不是最显眼的位置,无疑是“中间人”的最好选择。

就这样,王震成为老帅们之间的联络参谋,一边密切关注那群人的动态,一边帮叶剑英与老同志们互通消息,而后来,随着华国锋、汪东兴的加入,叶剑英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成熟。

直至几个月后,怀仁堂行动的大获成功,彻底为十年动荡画上了句号,而老同志们的苦心筹谋,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应。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