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来自贵州山村的13岁神童廖崴,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农大。
可家境贫寒的他,却连第一年的学费都凑不到。
就当一家人发愁不已时,贵州茅台集团站了出来,对公众慷慨承诺:会免费资助他4年大学的所有费用。
本以为廖崴能从此衣食无忧,可万万没想到,茅台竟在一年后突然停止资助,他本人还差点被学校劝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茅台集团为何出尔反尔?


贵州省的山村,总是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廖崴在5岁那年就直接跨入了小学的大门。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廖崴很快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刚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廖崴的小学老师李明回忆道。
"毕竟他比其他孩子小那么多。但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李明惊讶地发现,这个小不点不仅能轻松掌握课本知识,还总能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就这样,廖崴开始了他的跳级之旅。
他用远超常人的学习速度,在短短几年内就学完了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课程。
"神童"的名声也随之传遍了整个县城。
就当街坊邻居们都对他赞叹不已时,他的父母却习以为常。
因为廖崴的天赋从牙牙学语时期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此话怎讲?

1996年,廖崴出生在这片大山之中。
在他还不满2岁的时候,母亲郝家琼就发现了儿子与众不同的一面。
"那是个闷热的夏天,我背着小崴上山采药,一边走一边哼着山歌解乏。"
"没想到刚唱了几遍,就听见背上传来稚嫩的哼唱声。"

这一发现让郝家琼十分意外。
她小心翼翼地把儿子抱到面前,又哼唱了一遍。
果然,小小的廖崴虽然咿咿呀呀说不清楚歌词,但曲调却一字不差。
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很快成为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神童"的美誉也随之而来。
然而,这份荣耀的背后,却也伴随着忧祸。

当小学时期的廖崴才华几乎达到巅峰时,家庭的变故却悄然而至。
父亲廖清义和母亲郝家琼在教育理念上产生了分歧。
"我觉得孩子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只顾学习,"母亲说。
"但他爸爸认为既然有这个天赋,就该一门心思往学习上使劲。"
这种分歧日积月累,再加上长期的经济压力,最终导致了离婚的结局。
12岁的廖崴虽然在学业上一骑绝尘,但在情感上却遭受了重创。
面对家庭的变故,廖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年,他竟然决定要参加高考。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
"但我想证明给所有人看,我不只是个会读书的'神童',我还能创造奇迹。"
虽然第一次高考只考了400多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令人惊叹不已。
不甘心的廖崴没有就此止步。
第二年,13岁的他再次走进考场。
这一次,他以563分的傲人成绩拿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不仅让他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也为他的未来带来了转机。

然而,金榜题名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困境冲淡。
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廖崴的大学梦想几乎成为泡影。
贵州茅台集团在得知廖崴的故事后,决定资助他完成大学学业。
"我们相信,像廖崴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培养,"茅台集团的发言人表示。
不仅如此,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柯炳生也对这个天才少年格外关照。
他不仅为廖崴减免了学杂费,还给他的父亲安排了工作。
"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柯炳生说。
"廖崴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苗子。"
一时间,廖崴仿佛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前途一片光明。
可殊不知,更大的挑战正等待着这个年轻的天才......

2009年,13岁的廖崴带着行李走进了大学校门。
这个来自贵州山村的"神童",带着无限憧憬和雄心壮志,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开始打击他的内心。
"刚到北京时,我简直像个乡下人进了大观园。"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那些新奇的电子设备,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
这种巨大的文化冲击,让年少的廖崴一时难以适应。

更让他措手不及的是大学的学习方式。
"以前在家乡,我总是最优秀的那个。"
"但在这里,每个人都很厉害,我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廖崴说。
所以,没过多久,网络游戏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乌托邦。
"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时,我简直着了魔,"廖崴坦言。
"那个虚拟世界太吸引人了,我可以在里面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
就这样,曾经的"神童"开始沉迷于虚拟世界,学习态度急转直下。
最终,他在考试中14门课程挂科,成为了学校的"问题学生"。

廖崴的堕落并非偶然。
心理学专家王丽分析道:"长期以来,廖崴习惯了被关注和赞美。突然失去光环,让他感到迷失和焦虑。同时,大学课程的难度和压力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更重要的是,13岁的廖崴在心理上还远未成熟。
"他还处在青春期的早期阶段,"王丽解释道。
"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难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不用说应对大学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了。"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廖崴的沉沦。

廖崴的颓废很快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茅台集团停止了资助,他的父亲也失望地离开了。
就在廖崴即将被退学的危急时刻,他的母亲郝家琼挺身而出。
"我知道我的孩子还有希望,"郝家琼回忆道。
"我跪在校长办公室,恳求学校再给他一次机会。"
学校考虑到廖崴的特殊情况,决定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这个决定成为了廖崴人生的转折点。

获得重来机会的廖崴仿佛重获新生。
他转入电气工程学院,痛改前非,重新投入到刻苦学习中。
"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
"我要补上之前落下的课程,还要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但这一次,他终于理解了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的道理。

很快,廖崴的成绩开始飙升,重新成为了优秀学生。
这段经历让他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经过不懈努力,廖崴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和博士。
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正在某知名研究所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到他人时,我就感到无比欣慰。"
廖崴说,"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回首往事,廖崴感慨万千。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父母、学校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没有他们的宽容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是要找到它,并为之不懈努力。"

从神童到落魄,再到重生,廖崴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如今的廖崴,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神童"光环笼罩的少年,而是一个经历挫折、懂得珍惜、脚踏实地的青年学者。
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而他的经历也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在逆境中奋起。
廖崴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就,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