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现重大战略误判:联手印度制衡中国,将加速美国衰落

逸屹川 2024-12-21 16:37:41

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战略决策对国际格局影响深远。

然而近年来,美国因不同政策导向,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或者说,对国际局势的一连串错误判断,导致美国一步步“跌落神坛”。

其中,将宝压在印度身上,试图通过印度制衡中国,堪称美国第二大战略失误。

那么,印度如何与美国的想法背道而驰?

对印度的误判,又如何成为美国衰落的加速器?

美印关系发展

探析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判断,还要从两国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关系入手。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美国与印度的关系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历程,这段关系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双方利益的调整。

第一阶段:冷战初期。

这一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政策受到其全球遏制苏联战略的影响。

印度采取了不结盟政策,试图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美国则浅尝辄止拉拢印度,对印度提供了经济援助,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通过“第四点计划”和“粮食换和平”计划帮助印度。

两国关系并未实质上成为友邦,距离盟友更是相去甚远。

第二阶段:中印边境冲突时期。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美印关系迎来首次显著升温。

尽管美国没有直接军事介入,但对印度提供了额外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标志着美国在中印之间,选择了后者,这让印度政府瞬间提升了不少对西方世界的好感。

进入70年代,来到美印关系第三阶段。

在70年代,尤其是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出现了紧张。

美国支持巴基斯坦,而印度也选择更偏向于苏联。

特别是尼克松政府“倾斜巴基斯坦”政策的出台,导致了美印之间的关系恶化。

这也是美印建交以来,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次关系走下坡路。

第四阶段,冷战后期至苏联解体,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再度迎来转折,美印彻底朝着同盟方向发展下去。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与印度的关系,印度的经济改革和民主制度成为吸引美国兴趣的因素。

美国开始更加积极地接触印度,寻求在南亚地区的平衡。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美印关系显著提升。

2005年,布什政府与印度达成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

在奥巴马和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由于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包括军事合作、反恐合作以及经济领域的合作。

后续的特朗普、拜登政府继续推进与印度的紧密合作,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伙伴,双方在国防、经济、科技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再到当下,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印度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其地位日益凸显。

美印合作在军事演习、情报分享、高科技转让以及应对地区挑战等方面不断深化,两国在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共同愿景上有着广泛的共识。

而让两国关系持续密切,或者说让美国下定决心对印度展开扶持的重要原因,自然是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美国人迫切的想要在亚洲扶植出一股力量,限制中国的发展,以维系自身霸权地位。

而美国人选择的对象,正是印度。

只可惜从结果来看,这成了美国政府一大战略误判。

因为印度很明显,无法充当那个阻碍中国发展、帮助美国维持巅峰的角色。

对印度的误判

美国对印度的第一点误判在于,美认为印度短时间内肯定能成长为一股足以抗衡中国的力量。

这一点,与印度人自己所谓的“大国梦”如出一辙。

同样的不切实际,同样的好高骛远。

印度大国梦始于尼赫鲁时期,而后被历届政府不断强调、宣扬,逐渐成为印度发展战略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更是几代印度人矢志不渝的梦想。

有声有色的大国、有影响力的大国、有知名度的大国、提高政治地位、增加在国际舞台话语权、多次申请加入“五常”......

以上种种口号与行动,无不是印度追求大国梦的实际体现。

而美国人也屡屡在后方摇旗呐喊助威,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与支持,目的就是为了迅速在亚太为中国塑造出一尊强敌。

但这件事的结果也很明显,美国人的算盘落空了,印度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复刻中国的道路,走向崛起。

目前印度距离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印度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其发展进程受到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影响。

单单人口与资源矛盾、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印度人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山。

截至2023年底,印度人口已经来到14.29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印度带来一定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对资源分配构成了巨大挑战。

以水资源为例,印度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3。过度使用与污染导致水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严重。

再比如印度教育与工作资源。

据印度统计局数据,2021年,印度青年(15-29岁)失业率高达24.2%,远高于全国平均失业率。

青年失业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同时也反映了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匹配。

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青年劳动力,但教育质量与技能培养的不足,导致就业市场与劳动力需求脱节。

印度IT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技能要求高,而大部分青年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导致就业机会受限。

除了难以调和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印度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极其落伍,也注定了印度短期内难以崛起。

交通方面。

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4%,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10%)。

高昂的物流成本与低效的交通网络(如道路狭窄、铁路老化)阻碍了商品流通,影响了印度的出口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整合。

通讯设施方面。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之一,但宽带普及率低,2021年,印度的宽带普及率仅为13.4%。

通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影响了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同时也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印度没能如美国人所期望的那般,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甚至于,稍微有所发展的印度,还反过来成了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从合作伙伴到战略竞争者

美国曾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重要棋子,积极推动美印关系,期望印度能在亚洲发挥更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印度实力的增强,其战略自主性也日益凸显,不愿完全依附于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

印度在国际战略上的独立自主性,在其外交政策、军事采购、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中均有体现。

比如,在俄乌战争背景下,从俄罗斯采购S-400防空导弹系统。

尽管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多项制裁,印度仍然决定从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导弹系统。

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印度对国防自主的重视,也显示了其在国际关系中独立决策的立场,即使面临潜在的美国制裁威胁也未改变。

再比如,与伊朗长期石油合作。

印度与伊朗保持着长期的能源合作,即使在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情况下,印度也寻求继续购买伊朗石油的途径,通过使用印度卢比结算等方法,保持了与伊朗的能源交易,这体现了印度在能源安全上的独立考虑。

另外,印度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也积极参与多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变合作机制,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

就连最敏感的中印关系,印度也坚持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而非完全依附于美国的战略。

以上行为,无不是印度试图摆脱美国掌控的表现,这让美国人大为恼火。

因为印度政府的选择,不光打了美国人的脸,更切实危害到了美国的利益。

印度的崛起与自主,促使了亚洲地区力量平衡发生变化,让美国的单边主义策略在多极化世界中逐渐失势。

在亚洲,美国的领导力受到印度、中国等国挑战,使得美国难以单方面主导地区事务,多边主义成为趋势。

放眼全球,美国对印度的误判,加速了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

亚洲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相对减弱。

总体看来,美国对印度的战略误判,不仅削弱了其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加速了其全球领导力的衰落。

当初试图扶持印度对抗中国的计划,到头来终究成了加速自身衰落的引擎。

结语

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三十多年间白宫多次误判国际战略。

比如加速制造业转移、坚持霸权主义维系、促成中俄关系愈发亲密,以上种种因素无不成了加速美国走下神坛的助力。

而扶持印度抗衡中国,更是最大的昏招。

误判了印度崛起壮大速度不说,到头来还扶持出一个潜在竞争对手。

美国人的行为,生动诠释了何为偷鸡不成蚀把米。

参考资料

苏康王.印太战略背景下中美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姚萌.国家能力视野下的印度崛起[D].云南大学,2020

0 阅读:1

逸屹川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