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迅速崛起,离不开这三大国家的帮助?其中一个令人意外

探古趣谈 2024-10-09 15:47:02

前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能够从上世纪末的一穷二白,完成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实并非我们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有三个国家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出现,中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幅减慢。

那么,他们都是谁?又为我国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居功甚伟的俄罗斯

在苏联的中后期,中国与这个北方邻居的关系实在说不上融洽,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中苏关系迎来了破冰之旅,但对于北方强邻的防范,依然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突破,不但让中国的北部边疆减少了一个可能的强敌,还为中国提供了海量的苏制装备,大量先进战机、坦克、舰艇的进入,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苏-27战斗机的引进,形成了中国战机中极为庞大的侧卫家族,为中国空军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俄制基洛级潜艇的采购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水下作战能力。

从俄罗斯进口的大量成品装备和关键性军事技术,推动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但帮助我国追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帮助我们建立起自主研发能力,为后续的军事装备升级换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能源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是中俄两国友好发展的关键一着,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本币结算政策上的不断推进,不但有效降低了中国的国际贸易成本,还推动了中国“去美元化”的发展,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挑战带来了很多便利。

此外,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都与中国保持一致立场,这种战略协作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教育和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中俄两国也不断加深合作,通过互设文化中心,开展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活动,促进了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技术的突破机遇

苏联解体后,成为独立国家的乌克兰也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蜜月期”,它接收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先进装备,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持这些苏联遗产。

中国虽然与俄罗斯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俄罗斯方面仍然保留了很多关键性技术,只愿卖给中国降低配置后的“海外版成品”,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在这时,愿意向中国出售俄罗斯禁运的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乌克兰给了我们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乌克兰向中国转让的D-30KP-2涡扇发动机的生产技术,甚至被沿用到了中国的运-20大型运输机上。

乌克兰对我国的海军建设贡献更为显著,无论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现代化水面舰艇的UGT25000和DA80/DA91船用燃气轮机,还是最为知名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交易,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

1998年,中国通过民间手段从乌克兰购得瓦良格号,这艘未完工的航母最终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为中国开启了航母时代,也为后续国产航母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在向中国提供大量技术资料的同时,还放任很多乌克兰籍的军工专家应邀来华工作,为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当时,中乌军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激进,双方甚至对苏联时代最为亮眼的空军装备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的转让展开过相关谈判,但因为各种外界原因最终没能达成。

图-160是世界上最大的超音速轰炸机,掌握着较为完整资料的俄罗斯也是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恢复了“白天鹅”系列的生产能力,如果当时能够达成交易,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将会得到十分恐怖的提升。

乌克兰提供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比如中国的歼-15舰载战斗机最开始的设计就借鉴了苏-33,而苏-33的相关技术正是通过乌克兰获得的。

意外的经济“强援”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如今和中国“水火不容”,又有着侵华战争时期“血海深仇”的日本,居然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和中国有着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

1972年,目睹了中美破冰之旅的日本率先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并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为当时尚未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积累了不少国际合作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正处于腾飞时期,他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对中国展开了一场涵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投资。

日本企业的大规模进入,不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还为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生产线和管理经验,缓解了当时“下岗潮”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转型。

日本企业通过合资、技术许可等形式,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不但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提升,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尚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时代,外汇短缺一直是中国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的一大难题,而此时愿意接受与中国形成了互补性贸易关系的日本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外汇不足的问题。

这段特殊的中日经济合作深入地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大量奔赴日本工作、学习的中国人,为我国带回了不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无数关于纪念当时“赴日淘金”的文学、电影等文艺作品,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两国民间交流的盛况。

当然,日本的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也为日本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尤其是90年代后,日本本土进入了“失去的30年”,那些在华投资的日本企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回报,甚至成为了日本经济在“地产泡沫”崩溃后的重要支撑。

在2009年,随着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社会开始对中日实力对比的显著变化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速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军国主义思想的复苏。

日本对于中国态度的不断恶化,也让很多国人重新回忆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记忆,进一步刺激了双方之间的敏感关系,加深了两国关系的紧张程度。

此外,在地缘政治上,日本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马前卒”,屡屡对中国南海、钓鱼岛等内政问题做出挑衅,也加深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恶化。

但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合作,让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仍然很高,两国正在不断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环保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模式,试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维持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zyhd_673091/200809/t20080916_7467270.shtml

上观新闻——《“如果我们一直说‘厌恶中韩’,那日本外交就搞不成了”》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03514

上观新闻——《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变迁:90年代中期至今,亲近感渐失,威胁感上升》

2 阅读:37

探古趣谈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