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天时间,特朗普的强硬态度发生了惊人逆转。
从最初的强势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关税,到如今紧急签署行政命令推迟实施,美国政府的这场“关税风暴”似乎刚刚刮起就已偃旗息鼓。
这一变化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博弈?

据环球网报道,2月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决定暂缓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推迟至2025年3月4日执行。而就在两天前,特朗普才刚刚宣布这一政策,并遭到了中、加、墨等国的迅速回击。
其中,加拿大率先行动,宣布对部分美国商品征收25%报复性关税;墨西哥也迅速跟进,展开针对性反制;而中国更是在多个领域加强贸易调控,直接影响美国供应链。面对这一连串的强势反应,特朗普显然低估了各国的应对速度和力度,当各国毫不犹豫地亮出底牌后,美国反倒成了承受压力的一方。

对于一贯奉行“商人思维”的特朗普而言,关税政策的核心目的无非是借施压获取更多利益,而非真正挑起全面贸易冲突。
但眼见形势不妙,局面朝着不利方向发展,他显然选择了更务实的做法——迅速踩刹车,调整策略。

特朗普的政策松动,也迅速得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正面回应。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明确表示,既然美方决定暂缓加征关税,加拿大也将撤销报复性关税,并宣布将加大边境安全投入,与美国展开联合行动,打击跨境犯罪。这一表态不仅展现了加拿大的强硬态度,也为美加关系的缓和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墨西哥总统辛鲍姆也在当天与特朗普通话,表示双方已达成一系列协议,墨方将加强边境巡逻,并继续在安全和贸易领域与美国保持合作。更重要的是,新上任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随后也释放信号,期待与墨西哥展开进一步谈判,暗示如果局势继续朝有利方向发展,美国可能彻底取消对墨西哥的关税计划。
很明显,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策略非常聪明——一方面,在特朗普强势施压时毫不退让,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当特朗普选择妥协,他们也顺势缓和态度,让美方找到体面的“下台阶”。这不仅避免了事态升级,也促成了新的对话窗口。

此次事件再次揭示了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在面对弱国或没有强力反制手段的对手时,他往往咄咄逼人、得寸进尺;但一旦遭遇坚决反击、面临实质损失,他又会迅速调整立场,甚至不惜“自打脸”。
对于全球各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面对特朗普政府,不能一味忍让,而要敢于亮剑,展现自身的底气和实力。只有当特朗普意识到“这笔买卖不划算”时,他才会真正坐下来谈判,愿意在合作与对抗之间重新做出选择。

特朗普政府的这次政策急转弯,不仅暴露了其关税政策的短视性,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国际博弈法则——实力才是最好的谈判筹码。
无论是加拿大、墨西哥,还是其他国家,唯有展现坚定的立场和强硬的反制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谈判主动权,避免被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牵着鼻子走。
对于未来的美加、美墨关系而言,这次关税争端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而对于全球其他国家而言,如何应对特朗普的“逐利逻辑”,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