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多发射一轮喀秋莎,秦基伟心疼:几百两黄金,一下就没了

苏子讲史 2025-02-05 16:37:00

如果有4门“喀秋莎”,就能在10秒内把面积为四万平方米的靶心地区释放四吨炸药。“夷为平地”这个成语,很贴切“喀秋莎”火箭炮。不过这东西的价格却非常的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多发射一轮喀秋莎,秦基伟心疼:几百两黄金,一下就没了!

这东西杀伤范围太广,一个齐射过来,要是部队战线的布阵过于密集,往往一个连、甚至营都没了;同时德军非常畏惧这种武器发射时巨大的轰鸣,把它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当时,苏军中正流行一支旋律优美的歌曲,于是苏军士兵们就用歌中美丽的姑娘喀秋莎的名字,来称作这种威力惊人的武器。

中国籍的“喀秋莎”炮兵团

1951年10月13日,夕阳余晖下,一支以蒙古族战士为骨干的炮兵部队,炮手们骄傲、肃穆地跨着战马,拉着我国国产新式“喀秋莎”朝东北方向进发……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诞生的第一个由国产“喀秋莎”武装的炮兵团。

短短数月的准备,他们克服了语言、苏联文字及改换种等方面的困难,在缺乏新式武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学习“喀秋莎”的战术要领、开炮方法及指挥训练,成为了第一个,用我国研制的最新式武器装备的炮兵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10团。

10月12日该部队分三个梯队乘火车出发、经一昼夜的行程抵达位于鸭绿江边的安东市,由此正式进入朝鲜地界!

1952年10至11月间,炮兵第210团的兄弟团,“喀秋莎”炮兵209团开始参与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为了打击敌军有生力量,改善防御形势,发起了新一轮进攻。志愿军炮兵二十一师部署在一线的各“喀秋莎”炮团也都配合东、中、西线的步兵投入战斗。

经过一番磨难,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域,便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大家都等着一声令下,同美军进行殊死的搏斗。

此时炮兵部队将士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总指挥秦基伟,期待这一天有多久了。时间追溯到前几天,负责指挥守卫上甘岭的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接通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后,洪学智深知即将到来的战斗困难程度,豪爽地对秦基伟说:“十五军要什么我给什么!你就大开口吧!”

秦基伟二话不说甩出四个大字:“我想要炮!”“什么炮?”洪学智也不含糊,打定主意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的态度。秦基伟脱口而出:“喀秋莎!”

洪学智笑了,心道:就知道你会看得上“喀秋莎!”当即回复:“行,最迟明天中午前给你拉过来!”

“喀秋莎”两轮齐射的咆哮声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期间敌我反复争夺地表阵地,如此昼夜交替、你来我往,战斗异常艰难而残酷。

清晨,炮兵便开赴预备阵地,紧张有序的站前工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喀秋莎的“火舌”即将蓄势待发!

战士们都十分珍视“喀秋莎”炮弹,这种武器在那个年代,我军还没有条件大规模部署部队,朝鲜战场上,我军的重型装备和粮食补记命脉又被美军死死卡住,在运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每一发炮弹都弥足珍贵,都要发挥最大作用。

210和209炮兵团的直接上级,师政委吕琳就在会上讲过:“同志们,我们的喀秋莎炮弹价值有多高?6两黄金一颗呀!你们打出去的可是金子!”

据说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还没能掌握“喀秋莎”火箭炮的秘密,问题就在这弹的内部结构和弹药成分比中。为了保密,在战争中,若有“喀秋莎”炮弹射出后没能爆炸,我们的战士是不惜牺牲也要把炮弹抢回来的。

上甘岭战前,209团24门“喀秋莎”每门装满16发火箭弹,分小队从预备阵地“亮相”,开赴发射阵地。发射阵地离上甘岭约15华里,进发路上,炮兵们用炮衣、树枝将“喀秋莎”乔装打扮,伪装工作十分到位,虽然山路崎岖,炮车还是稳稳地前进着。

当晚9点多,炮车一辆接一辆地进入发射阵地,炮车按战前精心检测过好的炮位进入发射位。

放眼望去,一辆辆炮车整齐地排列着,炮手们卸下炮衣,各就各位。整个阵地上鸦雀无声,没料到突然隆隆的响声连成一片,敌军阵地火光冲天,“喀秋莎”还没一展雄风呢,谁开的炮?

原来上甘岭我军的山炮、野炮、高炮、迫击炮等各种炮共10个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接下来的炮火隐蔽和“开张大吉”,为了让这个好不容易来到上甘岭先进“大杀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它各炮群提前发射5分钟,尔后再让“喀秋莎”“独领风骚”!

尔后,喀秋莎阵地上的发射命令——伴随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升空,“喀秋莎”咆哮了!

飞出的火箭弹落点连成一片火海,远看上甘岭敌军阵营顿时成了一个“篝火晚会”,全团第一个齐射,50秒内全部打完!炮手们再次紧张地装填炮弹,力争迅速地再来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准备就绪后炮兵紧急避开,发射第二轮!

志愿军首长“心疼”:“太浪费了”

经过第十五军各部队激战,当晚全歼守敌1400多人,恢复了全部阵地。

大反击就要开始了。10月30日晚22时五圣山方圆十几里的山谷中,我军各炮群打得天空“红光满面”,天地之间再次咆哮震空。无数喀秋莎炮弹掠空而过,一道道炮弹出口的红光,最后化为敌军阵地的火海和轰鸣。

战后,因“喀秋莎”炮兵209团初次参加上甘岭演奏的“大音乐会”便崭露头角,全团上下在兄弟部队面前那自然是脸上有光,个个是精神抖擞,脸上有光。

不曾想志愿军司令部却大呼心疼,首长们一方面为209炮兵团取得的战果感到欣慰,一方面也觉得两轮齐射,太浪费了,必须制定更加高明地战术,必须将兵力、火力集中使用,才能有效地杀伤敌人,方能不浪费“喀秋莎”这能吃、能打的“毛病”,毕竟,我国在那个年代军事工业并不发达。

而作为秦基伟也对这次战斗提出了批评,当时的作战计划是一轮齐射,结果两轮打出去了。秦基伟有些心痛,随后说了句:几百两黄金,一下就没了。对此,他交待炮兵团:以后要选好敌人可能集结的位置和方向,及时、准确地杀伤反扑之敌。可以说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喀秋莎还是起了很多关键作用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