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都不咋待见俄罗斯?

办公室金秘书 2025-01-02 14:19:42

从库尔斯克到克里米亚,俄罗斯的每一步军事行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为什么这个横跨欧亚的庞然大物总是让人又爱又恨?

我们从库尔斯克战事说起。乌军突袭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消息震惊全球,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战场上出现了说着英语、波兰语和法语的外国雇佣军。这不禁让人想起拿破仑远征时期,整个欧洲联手对抗俄罗斯的历史场景。

俄罗斯的"孤独"由来已久。追溯到中世纪,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就给俄罗斯打上了"异教徒"的标签。在当时以宗教为核心的欧洲文明观念中,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就像是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有趣的是,俄罗斯一直在努力"融入"欧洲。彼得大帝剃掉贵族的大胡子,强制他们穿欧式服装;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法国启蒙思想家到宫廷;就连苏联时期的赫鲁晓夫也曾满怀热情地学习美国的玉米种植技术。但每次"靠近"的尝试似乎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地缘政治的宿命。俄罗斯太大了,大到让任何邻居都感到不安。就像你家隔壁住了一个两米的壮汉,就算他天天笑脸相迎,你可能也会有所忌惮。第二是文化认同的困境。俄罗斯像一个文化"混血儿",既有欧洲的优雅,又有亚洲的豪放。这种独特性让它既不被欧洲完全接纳,又难以融入亚洲文明圈。第三是政治制度的分歧。从沙皇专制到苏联体制,再到今天的强人政治,俄罗斯似乎总是与西方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也在不断强化这种"孤独"。俄罗斯人骨子里有种近乎偏执的民族自豪感。据统计,高达74%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这种心态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排外"倾向。说到排外,不得不提到俄罗斯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变化。以前他们对中国人的态度相当负面,但现在却把中国视为"最亲密的朋友"。这种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外交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需要盟友时,他们可以和最大的敌人握手言和(想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需要利益时,他们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背叛"曾经的朋友(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后的种种"背约")。但这种赤裸裸的实用主义外交,反过来也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不信任。就像一个总是为了利益而改变立场的人,很难获得真诚的友谊一样。库尔斯克战事中,普京强硬表态拒绝与乌克兰谈判。这让我想起一个俄罗斯谚语:"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这句话虽然霸气,但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如果总是以实力说话,那么在强大时或许会赢得敬畏,但在虚弱时必然会遭遇围攻。这或许就是今天俄罗斯处境的最好注解。

0 阅读:31

办公室金秘书

简介:洞察国际风云,分析国际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