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美国人》:重读费孝通,从历史根源探寻美国发展

夏颜秋的小时光 2023-03-14 15:09:46

一个人写下的文字里,隐藏着当时的心境和属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即使在时隔多年之后,这些文字依然有深远意义。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当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将自己对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如实地记录下来,就有这部经典的人文随笔——《美国与美国人》。

整体来看,书籍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以及访美掠影。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费孝通两次访美的见闻记录,第二部分则从历史角度剖析美国的文化渊源。

以中国人的眼光看美国

费孝通初次到访美国,是1943年的事情,属于两国的友好交流。虽然工作很忙碌,但在休息之余,还是对美国人的生活有了一些具体的认知。

以百乐大道颇受欢迎的戏剧《烟草路》为例,这部描写南部人民穷苦生活、情节令人颇感不适的作品,每天都在纽约最繁华的地方上演,且观看人数众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部戏剧呢?在费孝通看来,这正是属于美国人的骄傲。他们不屑于隐藏自己的过去。事实上,越是出身贫贱的成功人士,越能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

因为所有靠自身努力获得的一切,都值得肯定。只有与过去对比,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才能看到自身的进步。同时,也能引以为鉴,戒骄戒躁,不断超越自我。

美国人的性格成因

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小到日常习惯,大到国家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

在本书中,就介绍了很多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比如,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等。

总而言之,美国人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民主的。然而,这三点来得并不容易。因为新大陆的开拓之初的压迫,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都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过度的自由等于无序,平等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民主也可能成为政治的幌子。作为一个年轻国家,美国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两次访问美国的真实对比

从费孝通两次访问美国的经历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成长变化。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对美国的看法和印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但的确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国是欧洲的“逆子”,欧洲是美国的“严父”。当来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决定抛弃一切不可用理性验证的文化观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美国就诞生了。

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为人熟知的社会学观点,即血缘和地缘是把人组织到集体活动中去的基本纽带。

在我看来,重读费孝通经典作品,就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相。毕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