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成都快20年,一直也没把四川菜弄明白。
没来成都之前,我以为川菜就是火锅。来了之后,我又觉得川菜样样都能把个东北人辣翻在地。
因为,我刚来四川时,吃食堂。厨师是个邛崃大哥。那时候,也刷新了我的另一个认知。
在我的脑海里,厨师应该是丰满圆润的。做菜好不好吃,他自己就是活字招牌。
但是,当时,我们食堂的厨师大哥,瘦小得可以用枯干来形容。稍微与靠谱厨师着点边的,是他的发际线后移得厉害。
在我看来,多年的厨师,怎么也比新厨师厉害。看大哥的发际线估计他少说也是15∽20年的厨师。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这位大哥的厨艺还真不是盖锅盖的。

每到打饭时间,还没进厨房,就一股油辣子飘香。闻得人要赶忙加快脚步。
我印象深刻的是,食堂里的,豆腐干拌折耳根,麻婆豆腐,冒菜,火锅粉,偶尔有一次回锅肉一半儿的二荆条。
特别是秋天,二荆条回锅肉这个东西,肯定得给你点颜色瞧一瞧。
那时候,我的印象中,川菜就是辣,要么是红辣椒,要么是绿辣椒。
更可气的是,还把绿辣椒烤糊,放上红辣椒油来拌。
吃的人,却吃得摇头晃脑,哇一声,表示赞赏。
等我学会吃辣椒才发现。那些人那些年的摇头晃脑,有一半是因为辣!因为辣呀!

请问一下,凉拌绿辣椒那道菜叫什么名?是不是叫烧辣椒!
直到那年,国庆节前,食堂聚餐,我才发现川菜里,还有一股清流。不辣也可以香。
那天,我与另外一位年长点的女同事一起去食堂。
桌子上的菜,无声地告诉我,食堂可能换厨师了。
我正纳闷,回头一看,邛崃大哥正坐在小椅子上抽烟,还吓我一哆嗦。
吃了大半年辣椒了,看见没辣椒的菜跟见了亲人一样。眼泪都差点感动出来了。
很快,凑够了8个人。放在中间的盘菜吸引着桌前的每个人。
几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每人只有一片。之后一盘子黑乎乎的碎菜颗粒。
肉没了,大伙还不停地用筷子反复地夹那些小碎沫。
我旁边的同事告诉我那是"咸烧白"。也可以叫"梅莱扣肉"。四川人大多数都喜欢,但不常吃。

她还得意洋洋地说,这可是传统川菜,不但,制做程序繁琐,还要蒸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一般家常都不会做。
并且,梅菜扣肉只有宴席上才吃得到。特别是农村里的坝坝宴,这菜可是必备的道。
后来,我发现超市里也有卖的。并且,我也买过一次。但是真的不是食堂里吃的那个味道。
再后来,我换了工作。我认识一位阿姨,她的老公竟然会做梅菜扣肉。不过她说的是叫咸烧白。

这位成都阿姨特别好,经常会带菜给我们这些单身汉。吃得我们几个满嘴流油。
几次,都想问问她有没有儿子,或女儿还没结婚,结果几次也没问出口!
有幸,一次,这位阿姨请我去她家吃饭。我信誓旦旦地想学梅菜扣肉。结果看了整个过程。我打了退堂鼓。
暗自发誓,从今以后,我把牙谗掉了咱去种一个,也不学做这个菜了。
这玩意学会做了之后,才知道它吃不起。

首先,五花肉要煮水,并撑握火候。煮好后又要处理皮子,抹蜂蜜和酱油,再下油锅炸。然后又要泡水让皮子成虎皮样。
这时才能切片。还要切梅菜,炒梅菜。特别是清洗的过程得认真对待,一旦混进一颗沙子,必些影响吃货的心情。
梅菜和肉都准备好了,才上锅蒸。蒸上一个小时。
这么多步骤走完,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说句真心话,那次吃过饭,从阿姨家出来,我们就一直在心里对阿姨的老公表示歉意。
自那以后,成都阿姨再说要带菜给我们。大伙会违心地说,不吃梅菜扣肉,也不吃咸烧白。

不得不说四川人厉害,就是普通的五花肉,再普通不过的梅干菜。听说梅干菜是平时少有人吃的青菜做的。
两种普通的食材。经过细心烹饪,就把它做成了平常吃不起的样子。
后来,也在一些婚宴上吃过几次,每次都是一片,这也太吊胃口了。有时候干脆不吃了,免得把谗瘾给勾上来。
不过,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小伙伴们。
也不知道,梅菜扣肉和咸烧白是不一道菜的大名和小名的关系。
反正,我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吃味道也没吃出来有不同。
但是,吃梅菜扣肉或咸烧白的经历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给我带来的温度。一直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