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时的企业几乎都是国营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对经济和老百姓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当时物资相对贫瘠,工资不高,但那时候的收入水平几乎大差不差,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很务实,吃饱穿暖就是最好的生活

那时候国企职工的待遇相比之下是非常好的
入职后有单位宿舍,吃饭有食堂,服装是统一工装,婚后还可以分配住房,子女也有专门的幼儿园和学校,甚至还有职工医院和提供休闲娱乐的职工俱乐部等
在某些方面确实方便了不少,减轻了工人们的很大压力,使得大家可以专心投入到生产劳动中

那时候,没有过多的加班和压榨劳动力,到点上班,到点下班,一个萝卜一个坑,下了班也没有什么应酬,最多就是邻里之间串个门,去菜市场买点菜,大家一起聚一聚,吃顿饭、聊聊天就是最开心的
那个年代的物价很低,大多数的物品和食物都是限量供应的,一个月三四十块钱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外还能有余存

80年代时拍摄的河北廊坊电缆厂里的生产车间
那时候的市场经济还没有起步,很多企业都是国营性质,工人们以厂为家,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尤其是很多大型国营工厂,成为很多人眼里的“铁饭碗”,也是那时候找对象首选的目标

80年代时的河北省廊坊酒厂,女职工们正在认真的打着包装,记得那时候的茅台8块钱一瓶,在月工资普遍三四十块的时候,价格其实也不便宜了,不仅如此,酒水也是限量供应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是十分紧俏的商品

80年代时拍摄的机械厂里的样子,那时候的人基本都是能吃苦耐劳的,尽管生活有些艰苦,但内心的幸福感却很充实,每个人都奔着一个目标,为大家,为小家去奋斗

80年代时拍摄的安纺厂的生产车间,当时布料是很稀少的,一件衣服补丁又补丁,说能穿十年都不为过,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幼儿时期都是“光屁股”长大的,再大一些会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就像是“世袭制”一般,一批一批的传下去,破旧了还能当抹布使,将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挥的淋漓尽致

80年代时的厂里,也会有先进工作奖,那时候人人争当先进,还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家庭,总之,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80年代时拍摄的乡镇企业,绍兴的双梅工业公司
当时下乡知青正当流行,他们的到来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等,也谱写出很多知青和当地村民的美好爱情故事
80年代的感情是很纯粹的,结婚也是相当的精简,聘礼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一生只牵一人手,一过就是一辈子

80年代时的河北一家养鸡场里的样子,工作人员正在对鸡蛋进行称重
那时候鸡蛋是很珍贵的,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鸡肉,更别说猪肉了,尽管猪肉的价格不算贵,但数量有限,还需要用“肉票”购买
牛在当时是集体所有物,还要专门有人放牛,丢一头牛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并且老牛病牛的屠宰也是需要申请的,不能随便处理

80年代时一家大型国营工厂里的午休时间,职工们打完饭在看墙上贴着的红喜报
当时的工厂职工干活的氛围很好,没有多少懒汉,国营职工也是积极向上,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稳定港湾,并且家里人的工作是可以“接班”的

80年代时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节日饭,这样丰盛是很难得的,不过除了一盘鹌鹑蛋,似乎也没见到什么肉菜

80年代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工厂食堂,师傅们正在包饺子,那时候的饺子也不是常吃的,饺子馅大多是些野菜加点肉,或者纯素的,但也是非常好的伙食了

80年代中秋节时的供销社里的月饼,那个时候只有国营企业才可以卖月饼,月饼馅也是比较单一的五仁和枣泥,不过老式月饼的口味还是很好的

80年代时的鞍钢,那时候由于生产技术先进,经常有国外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
那时候正是我们进行一个“突破”的年代,很多大型工厂自主生产研发出的机械全国有名,虽然一切还都在摸索创新中,但进步是非常快的

1980年6月27日,中美合资建造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开工建设
这时候也是开始招商引资、合资的尝试阶段,不再“故步自封”也不再“闭门造车”,所以经济也开始逐步复苏

1980年4月10日,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当时还有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北京建国饭店、北京长城饭店、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等,这都是我们在逐步“开放”的开端,
到80年代末,就正式进入了新一轮的“起航”中,90年代时,大多数国企工厂都面临倒闭,大批工人开始寻找新的生机,所以在90年年代时,也是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1984年时的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这是当时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国有企业,后来在2两年期间,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1987年时,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发行的股票样式,每股100元,这也是最早的“众筹”模式,也是对国营企业的一次形式改革

80年代时满大街都是这种二八大梁,那时候还不允许私家车买卖,人们出行除了公交车外就是这种带大梁的自行车了,这也是很多人的童年经历

80年代时的电影院,当时放映员也是国企职工,还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不像现在的全自动放映,那时候看电影回头看时,都能看到身后高处的台上会站着一个人,手里摆弄着有着“探照灯”类似的机器,还有一些80年代最火热的露天电影,那时候每天看电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80年代时云南街头的山茶牌电视机的广告牌,那时候的三转一响是属于大众眼中的“奢侈品”了,最初买电视也时需要用“票”的,当时能拥有一台电视机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一到晚上饭后,邻居们孩子们聚在一家看电视的场面,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80年代时的公交车司机是当时比较高工资了,那时候学车是比较难的,不仅需要证明,还要懂得机械原理和维修,所以一般人还真开不了大型车,特别还是关乎民生安全的公交车

80年代时的医院,那时候的医院也全是国企的,但是医疗人员特别的少,医疗条件也很艰苦,特别是小一点的地方和乡下,当时下乡知青有分配到“赤脚医生”的行列,也有很多民间中医,但在那个特殊时期时,很多老中医都被迫“停业”了,但正儿八经的医生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在80年代,还有一个工作是非常抢手的,那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工作不累还体面,当时的供销社也是国营企业,售货员眼界很高,脾气也不太好,很多人都需要看售货员的脸色,当时物品稀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售货员们是可以掌握部分物资的,虽然也是需要付钱和票的

80年代时的饼干、糖果、糕点喝酒水那绝对是稀有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看到一些,并且还不舍得吃,是送礼的首选

80年代时的粮油店,那时候的粮食和油是真的金贵,很多人家都是用猪肥肉炼油,但数量还是有限的,炒菜大多数都是水煮菜,没一点荤腥,到了80年代后期是,满满的开始好转了,但乡下很多人家依旧吃不上油和肉
……………………
感谢各位摄影老师们的精彩留影
(照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小编有话:
因为要图文并茂,才能更好的介绍本地的特点,所以照片的位置都是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一些当地老师,文章写了6个多小时,非常的耗时耗力,但因不是本地人,真心不确定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出现。
整理老照片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们看到过去的城市面貌,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可以让经历过的人重温美好青春,因为照片部分整理于网络,已经不知道被转发多少次了,很多照片都不知道拍摄者和原版出于哪里,知道的我会标注,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感谢各位的支持和理解,小编在此鞠躬致谢!!
(资料整理于网络,有些照片没有拍摄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98年去上班时发的一件工作棉衣到现在还完好无损照常穿,怀念啊工厂的点点滴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