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初,山西岢岚县的一支日军部队趁机潜入黄道川、鸡儿墕地区,抢掠了当地百姓150多头牛、1000多只羊。这支300余名步兵加80余名骑兵的日军,在得手后竟轻敌大意,于8月3日晚在鸡儿墕驻扎。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驻守在宁武地区的八路军第8团团长余秋里早已得到消息。这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起来的独臂将军,当即调集第2、3营共千余人的精锐力量,趁着拂晓时分发起突袭。战斗结束后,不仅缴获了日军抢走的全部牲畜,还缴获了日军60匹骡马,毙伤敌军80余人。

1941年的山西大地,已是一片战火连天的惨状。日军在山西地区部署了数量惊人的军事力量,单是日第1军就下辖第36师团、第37师团、第41师团等多支精锐部队,另有独立混成第3旅团、第4旅团、第9旅团、第16旅团等辅助作战单位。
这些日军部队不仅武器装备配置超标,还经常组织"扫荡"部队对周边地区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在山西岢岚县一带,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就是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这支成立于1938年的旅团,下辖独立步兵第6至第10大队,以及配属的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虽然受战争损耗影响,当时兵力从满编的5000余人减少到4100余人左右,但其火力依然十分强大。
就拿武器配置来说,该旅团装备有轻机枪140挺、重机枪43挺、掷弹筒174具,还有各式火炮33门。即便是一个独立步兵大队,也能配备8挺重机枪、28挺轻机枪、32具掷弹筒和多门火炮。
就在这样的险恶形势下,八路军第8团在宁武地区默默发展壮大。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最初仅由主力第716团抽调的3个连和104名干部组成。
在1939年的冀中扩军中,三支队一度发展到3个团5000人的规模。后来由于战争损耗和"精兵"政策的影响,最终整编为第8团,下辖3个步兵营12个步兵连,另有团直辖侦通连和特务连。
率领这支部队的,正是威名远播的独臂将军余秋里。从三支队的诞生到第8团的整编,余秋里始终与这支部队生死与共。

在两年多的战斗历程中,第8团逐渐成长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1941年6月,第8团进驻宁武地区后,虽然打过几次歼灭战,但规模都不算大,这反而让日军放松了警惕。
日寇横行掠夺民众财产驻守在岢岚县的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一直在寻找机会抢掠当地百姓的财物。在1941年8月初的一天,这支日军突然调动了一支规模不小的抢掠部队,其中包括步兵300余人和骑兵80余人。
这支日军抢掠部队的编制十分特殊。表面上看,他们有80余名骑兵,但实际上独立步兵大队的编制中并不包含骑兵,甚至整个旅团都没有骑兵队。
这些所谓的"骑兵",其实是日军的乘马-骡马队,而且大部分马匹还是此前从老百姓手中抢来的。日军这样的编组方式,显然是为了能够快速将抢掠来的牲畜转移。
这次行动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周密的情报搜集。日军选择的目标是黄道川和鸡儿墕地区,那里的百姓家中养有大量牲畜。
日军开始了他们的抢掠行动,在当地百姓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们迅速控制了这两个地区。面对荷枪实弹的日军,手无寸铁的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牲畜被抢走。

抢掠的结果让日军非常满意,他们抢到了150多头牛、1000多只羊。这些牲畜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全部家当。
由于押运的牲畜数量太大,日军的行动变得异常缓慢。他们不得不放慢行军速度,以确保所有抢来的牛羊都能被带走。
到了8月3日晚,这支日军带着大量牲畜来到了鸡儿墕。他们认为当地很长时间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活动,加上自己400人的兵力也不算小,便在此处安营扎寨。
日军的这种轻敌心理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们确实很久没有在这一带遭遇过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另一方面,他们仗着自己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认为没有人敢来招惹他们。
然而日军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驻扎的地方不远处,八路军第8团的将士们正在密切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日军的这种轻敌大意的表现,正好给了八路军一个绝佳的战机。
当时日军所在的鸡儿墕地区地形复杂,周围多是山地和丘陵。这样的地形对于熟悉地形的八路军来说反而是个优势,有利于他们实施突然袭击。
更重要的是,日军为了看管大量牲畜,不得不分散兵力。一部分人负责放哨警戒,一部分人负责看管牲畜,这就导致他们的战斗力被大大削弱。
独臂将军智擒日寇精兵八路军第8团团长余秋里接到情报后,立即召集团部军事会议。在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后,他决定调集第2营和第3营的精锐力量实施突袭。
这两个营是第8团最精锐的作战部队,每个营下辖4个步兵连,共有战士500余人。余秋里下令两个营立即向鸡儿墕地区集结,要求必须在天亮前完成部署。
为了确保突袭的效果,余秋里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命令第2营从鸡儿墕东北方向包抄,第3营则从西南方向迂回,形成对日军的包围之势。
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接近日军驻地。余秋里特意选择在拂晓时分发起进攻,这个时间点日军最容易松懈警惕。
两个营的战士们按照计划,利用复杂地形悄无声息地向日军驻地靠近。第2营的4个连分别占据了制高点,第3营则控制了日军可能的退路。
在余秋里的指挥下,八路军采取了"四面开花"的战术。战士们同时从多个方向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打响后,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他们的兵力被分散用来看管牲畜,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第2营和第3营的战士们则抓住战机,对日军展开猛烈的打击。
余秋里站在一处制高点指挥战斗,发现日军骑兵试图突围。他立即命令预先埋伏的两个步兵连进行拦截,将这支企图逃跑的骑兵部队死死堵住。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日军在混乱中仍然负隅顽抗。但八路军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利用手榴弹和机枪火力,将日军牢牢压制在阵地上。
这场战斗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最终以八路军的完胜告终。战场上留下了80多具日军尸体,其中包括数名军官。
八路军不仅缴获了日军抢走的全部牛羊,还缴获了日军的60匹骡马。这些骡马大多是日军此前从百姓手中抢掠来的。
在清点战利品时,战士们还发现了大量日军丢弃的武器装备。包括轻重机枪、掷弹筒等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物资。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日斗志。余秋里带领的第8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缴获的大量牲畜,余秋里立即组织人手进行登记造册。他要求将每一头牛、每一只羊都登记清楚,为日后归还给百姓做好准备。
八路军百姓一心同仇敌战斗结束后,余秋里立即召集团部会议,研究如何处置这批缴获的牲畜。有的战士提议,是否可以留下一部分牛羊改善部队生活,毕竟部队当时的伙食条件十分艰苦。
面对这个建议,余秋里态度坚决地表示,这些牲畜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必须全部归还。他命令部队立即组织人手,将所有牲畜暂时集中在一处山谷里看管。
团部随即派出联络员,分头去黄道川和鸡儿墕等地通知百姓。通知上写明了具体时间和地点,请失去牲畜的百姓前来认领。
消息传出后,当地百姓纷纷赶来。他们带着草绳、工具,有的还推着小车,准备认领自己的牲畜。余秋里派出专门的登记小组,认真核对每户百姓丢失牲畜的数量和特征。
为了确保牲畜物归原主,登记小组采取了严格的认领程序。每户百姓必须详细描述自己丢失牲畜的特征,比如牛的毛色、羊的体型,甚至一些特殊标记。
认领现场秩序井然,八路军战士们耐心地帮助老百姓寻找和辨认。有的牛羊认出了主人,主动朝着主人跑去,引得现场一片欢笑声。
这次归还活动持续了整整两天时间。最终,150多头牛、1000多只羊全部物归原主,一头不少。老百姓看到八路军如此体恤民情,纷纷表示要支持八路军打鬼子。
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给八路军送来了粮食和其他物资。有的老乡甚至主动要求加入民兵队伍,配合八路军打击日寇。
这次战斗和归还牲畜的行动,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老百姓亲眼看到,八路军不仅能打胜仗,还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随后的日子里,当地群众与八路军的关系更加密切。许多百姓主动为八路军当向导,提供日军活动情报,帮助运送伤员和物资。
第8团也因此在宁武一带站稳了脚跟,建立起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地百姓把八路军战士当亲人,经常偷偷给他们送来自家腌制的咸菜和烤好的红薯。
余秋里带领第8团,在宁武地区开展了更多的反击战。他们利用与群众建立起的这张"情报网",多次打击日军的"扫荡"行动。
这支部队在当地威名远扬,日军一听说"独臂将军"的队伍在附近,就不敢轻举妄动。当地百姓编了顺口溜:"独臂将军显神通,打得日寇抱头逃。"
后来的战斗中,第8团在宁武地区多次重创日军。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群众的支持,成为当地抗日武装力量的中坚。
余秋里和他的战士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次归还牲畜的举动,成为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