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喀喇昆仑的第一场雪刚刚飘落。
印度军队越境进入中国领土,大摇大摆开始动工修建工事,行径极为挑衅。
这一幕,被边防战士尽收眼底。
他们双拳紧握,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针对印方这一触碰中国主权红线的严重军事挑衅。
中国表示强烈不满,并多次警告印方停止入侵。
然而印军不仅无视中方警告,还继续加强边境实控。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10月10日,中国解放军在党中央命令下打开枪膛,开始自卫反击。
那么,对印作战中,我国解放军牺牲的最高军官是谁?
阻击印军增援部队10月18日,我军11师在东线对印军发起攻势,目标直指邦迪拉主峰。
这座高地一旦落入印手,对我后续防守将极其不利。
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夺取控制权。
仅仅三个小时后,我军就顺利登顶,占领了邦迪拉主峰的战略要地!
第二天清晨,印方残部已经全部溃退,11师获得全线胜利。
坦加帕尼河谷边一条孤零零的公路上,李白石正严阵以待。
这是11师33团3营的营长,此时披星戴月,埋伏在地中。
纵使寒意刺骨,也挡不住他眼里熊熊燃烧的战火。
他们的任务,是阻击印军增援部队。
果然,不久就隐约传来隆隆声,似乎是印军的车队。
李白石一口断定,必定是他们赶往邦迪拉山增援。
眼下我军攻克主峰。
印军唯有调派更多部队支援,才有机会翻盘。
而前往邦迪拉山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条坦加帕尼河谷边的公路。
1962年11月,印军第67旅两个营奉命从米莎马里出发,向邦迪拉增援。
11月19日,先头的克什米尔联队第3营抵达登嘎威利西侧3公里,此时与一批从邦迪拉方向南逃的印军相遇。
这些印军透露,邦迪拉主峰已被我军完全占领。
接到这个消息,第3营立即就地停下,进行休整。
决定派出警戒,一边准备饭食,一边观察我军动向——是否可以继续前进增援?或者应立即撤退?
此时的第3营,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
邦迪拉的陷落打乱了印军后续计划,使他们左右为难。
而我军如虎添翼,正是对印军猛攻之时。
形势令人捉摸不定,唯有战火,仍在不断蔓延......
海拔4000米,冲锋10月19日中午。
我军11师33团3营营长李白石,正在率部猛追撤退的印军。
前方一座木桥上,几个印军步兵慌里慌张横跨而过,没入桥那一端的树林。
李白石盯着桥对面看了一会儿,隐约看到印兵在树林背后活动,似乎在构筑工事。
“快,跟上!”
李白石向部下打手势,率先小跑步向桥靠近。
就在前几步距离时,对面树丛中忽然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是“噼里啪啦”的机枪声。
我军队伍顿时乱了阵脚,好几人应声倒地。
“趴下!”
李白石大喝,率先一头栽进路边掩体里。
伴随着子弹从头顶飞过的噼啪声。
他抬眼望去,只见桥那头已经架起两三挺机枪,正扫射着这边方位。
形势险恶。
李白石则抬头寻找突破口......最终,他注意到桥西侧一处向上倾斜的斜坡地带。
那里可以避开机枪扫射,然后近距离用手榴弹解决印军火力点!
“让我带人去吧!”
9连连长李家碌主动请缨。
李白石点头同意,并命令营部架设机枪掩护。
很快,他带领30多名战士自愿组成“敢死队”,准备向桥对岸的火力点突击。
随着一声令下,敢死队全体起身。
密如磅礴的子弹打在他们身边的雪地上,溅起一片白烟。
喀喇昆仑山脉海拔近4000米,稀薄的空气中充满着致命威胁。
我军敢死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起冲锋,任何剧烈运动,都可能引发严重高原反应。
瞬间,高原反应的症状就纷至沓来。
眼前发黑,耳鸣不止,呼吸也愈发困难。
几个战友或脚步踉跄,跪倒在地,或中弹击倒。
然而更多战士握紧拳头,逼迫自己继续向前。
寒风中抬起头来,他们眼神中燃烧着愤怒的烈火。
终于,敢死队抵达桥西侧斜坡背后,李家碌一个个分发手榴弹。
“砰砰砰!”
几声巨响过后,印军火力点彻底销声匿迹!
趁着这隙机会,我军英勇突击手一跃攻过木桥,将东侧印军也歼灭殆尽。
围住堵截李白石率先冲过了一座小桥,歼灭了桥那端的印军。
然而交火过后,他发现桥北侧停着几辆印军汽车,车头正对着北,似要前行。
“这可能是敌援军先遣队!”
李白石立刻判断,“北边后面可能还有更大兵力!”
情况危急,必须迅速歼灭这个先遣队,免得大军后继压境。
李白石立即命令全营:“猛攻猛追,打乱敌人部署!”
我军在他的率领下一拥而上,向敌军残部扑去。
部分印兵抱头鼠窜,另一些则在车后、石头后简陋堡垒,企图阻击我军。
枪声中,副营长黄国胜抓住战机,向炮车攻击方向发起闪电袭击。
“给我上!”
他大吼一声,带领部下冲锋陷阵。
逼近敌阵时,激战在一起。
黄国胜的队伍勇猛果决,终于攻入敌后,截断了一段狭窄山路,截住了300余敌人的退路。
些许敌人试图翻山越岭逃脱,更多士兵无路可退,拼死抵抗。
战争无情,英雄难逃一劫李白石见势,亲自带兵去阻拦!
那是一场恶战,子弹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
营长李白石挺身冲锋,手持冲锋枪在前方开路。
然而战争无情,英雄难逃一劫。
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弹,击中了李营长的胸膛,鲜血顿时喷涌而出,他的身影一晃而倒。
“营长牺牲了!”
士兵们悲愤交加,仇恨加身继续厮杀。
李营长为人豪爽,深得战友爱戴。
所有人都明白,失去了这样一个英勇善战的领袖,是部队的重大损失。
然而正是先辈的热血点燃了我们的斗志,面对敌人一波波袭击,士兵们化悲痛为力量,誓要报答这血仇。
“兄弟们,冲啊!”
士兵们发出震天怒吼,踏着先烈的鲜血,向着最后的胜利冲锋!
这场针锋相对的殊死战,是中国军人誓死捍卫国土的庄严承诺。
最后一颗手榴弹在印军阵地上空爆炸,山谷里回荡着绝望的哀鸣。
残存的敌军丢下武器,双手高举向我军投降。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脆弱的。
当最后一声枪响,在山谷中骤然止息时,沙场上的勇士们还来不及庆祝胜利。
只能无奈地抹去泪水,向离我们而去的先烈们最终的致意。
整个对印反击战中,印军4800余人伤亡、3900余人被俘。
解放军共计伤亡1700余人。
尽管这远低于印军的伤亡数字,但每一位烈士的牺牲,都让勇士们充满了痛苦和悲怆。
尤其是性格豪迈、作风彪悍的李白石营长。
当时是第11师33团3营的营长,军衔大尉。
年仅35岁,正是大好年华。
得知李营长壮烈成仁的消息,每一个战士的眼中都浸满了泪水。
英雄虽逝但神韵长存,烈士的热血永远是这片土地最瑰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