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我们不叫格格,奴才也不叫‘喳’。”金默玉,清朝末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第十七女,用一生经历诠释“格格”背后的真相。
她是王府中长大的末代贵女,亲历清王朝余晖,见证家族的落寞。她放弃特权,走向平凡,经历监禁、改造,晚年投身教育。
末代格格,家族的起伏与衰落
1918年9月,金默玉出生于辽宁旅顺,是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第十七女。父亲是清朝皇族肃亲王,家世显赫,血脉高贵。
虽生在清朝灭亡的十多年后,金默玉自幼生活在肃亲王府,耳濡目染着残留的皇族生活,她身边的仆人仍然遵循清朝旧礼,一板一眼地行礼问候。
父亲善耆始终对大清的覆灭耿耿于怀。家族的辉煌与失败,如同刻在他心中的伤疤。在清朝灭亡的日子里,他曾对着空荡的殿堂叹息,甚至流泪。
善耆无法接受失去的荣光,想复辟清朝,但这只是黄粱一梦。即使心有不甘,他也明白,旧朝覆灭已是历史的必然。
金默玉生在贵族之家,幼年无忧,身边侍女围绕,生活富足。仆人会按规矩称呼她“格格”,让她感到身份的优越。
父亲善耆仍然坚持对她进行“皇家教育”,以期她长大后也能为家族“出人头地”,维护家族的脸面。
他的复辟之梦在一代代孩子身上延续着,仿佛让这些孩子走进新的社会就能把王室的荣耀延续。
1929年,年仅11岁的金默玉被父亲送往日本留学,期待她能够学成归来,替家族争光。到达日本后,她才发现这里完全不同于国内的肃王府。
日本的街道车水马龙,学校也没有王府里的那些规矩。她的心里渐渐生出疑惑:自己真的是“格格”吗?“格格”的身份在这里似乎没什么意义。
学校里的人没有对她行礼,她也第一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告诉她,日本有侵华的野心,有些旧贵族居然幻想依靠日本的力量复国。
她的姐姐正是这样,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下变得偏激,甚至还成为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她无法理解姐姐为何要投靠侵略者,这让她对“复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默玉听闻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心中的愤怒难以遏制。她毅然中断了学业,带着对家国的思念和愤懑,返回北京。
她目睹着日本军队的肆虐,感到一阵阵痛心,开始反思自己“格格”的身份。她觉得旧时代的尊贵身份,既无法给她提供安全,也无法保护国家,她宁愿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与人民一起抗争。
新中国初期的坎坷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旧贵族的身份再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金默玉留在了北京。她决定与这个新的时代共进退,放弃贵族光环,开始自谋生路。
她知道,时代已变,靠着过去的“格格”身份生活行不通。她选择了“金默玉”这个名字,脱去皇族称谓,决意凭自己双手谋生。
她的生活步履维艰。为了生存,她开了餐馆、洗衣坊,甚至在百货公司打工。她从未怨天尤人,也不觉得做这些小买卖有何不妥。她开始真正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滋味。
过去,吃穿不愁的她,突然面对柴米油盐的压力,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实。她的朋友曾劝她去找政府申请补助,她摇摇头,微笑着说:“过去的身份没什么用,还不如靠双手劳动。”
1954年,金默玉结识了花鸟画家马万里,两人情投意合。马万里对她的过往并没有偏见,反而欣赏她的坚韧性格。
这段婚姻给予了她一段短暂的宁静时光,她也开始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婚后,她帮丈夫整理画作,照顾家庭,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1958年,她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一次突如其来的逮捕打破了她的生活。她因“出身问题”被指控有反革命嫌疑。昔日的贵族身份成了累赘,让她被贴上了“旧贵族”的标签。
在审讯中,审问者不断追问她与旧王室的关系,甚至逼问她对新中国的态度。面对这些指控,她一声不吭。她知道,解释无济于事,只能默默承受。
接下来的十五年,金默玉在牢中度过。她经历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饱受饥饿、寒冷、孤寂的煎熬。她日复一日坐在监狱的角落,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
从幼时的王府,到日本求学,再到新中国的创业,她的记忆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她没有怨恨,也不再眷恋过去。她感到这一切既像是命运的惩罚,又像是对她生命的一种净化。
1973年,金默玉刑满出狱,年过五旬。她回到北京,身体已虚弱不堪,但内心反而多了一种平静。
这十五年的监禁让她彻底看清了人世的冷暖,她不再想要“格格”的尊贵身份,也不再在乎外界的看法。她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投身教育,平凡中的晚年重生
出狱后的金默玉,身心疲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76年,她申请病退,离开了北京的工厂工作。晚年生活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她终于可以抛开一切过去的包袱,专心度日。
这时,她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教授日语。她记得在日本学到的语言,决意将这门技能传授给孩子们,帮助他们开阔视野。
1992年,金默玉在北京创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起初,她在自己简陋的小屋中开课,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认真听她讲解日语发音。
她的教学方法细致耐心,总是反复纠正发音错误,为学生们讲述中日文化差异。她的课堂里从没有“格格”的傲慢,只有一位普通老师的温柔。
她的学生们喜欢她的课,亲切地叫她“金老师”。那些日子,她心中感到一种充实,仿佛自己得到了新的生命。
学生们从未问起她的身份,她也不再对外人提起过去的“格格”经历。她一心只想做个平凡的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1996年,金默玉在河北廊坊创办了“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孩子学习日语,了解异国文化。这所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当地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她对孩子们的关怀,无微不至,甚至会自己掏钱购买学习资料。每当学生们成功学会一句句简单的日语时,她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采访中,她谈到自己的一生,平静地说道:“过去的身份、经历都成了历史,重要的是我现在还能教书。比起那些虚无的称谓,教育能带来的幸福更真实。”
晚年的她,谈起家族往事时总是轻描淡写。对于现代影视剧对“格格”的种种误解,她只是淡然一笑,说:“格格?我们可从来不叫格格。”
2014年,金默玉在北京安详辞世,享年95岁。她的一生,如同一曲动荡的命运之歌,经历过王府的繁华、人生的低谷,也最终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
结尾她的学生们记住了她的微笑、她的温暖,而她的传奇,也深深刻在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历史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