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机械化收获难点,防损伤控制要点,挖掘深度调节参数,青岛农机所专利
你有没有经历过,在乡下的田野里,眼看着一大片葱郁的大葱到了收获的时候,却因为收获的方式不当,而导致大葱损伤严重,影响了收益?这种心疼和无奈,相信很多种植户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华北地区的一些平原地带,大葱种植广泛,每年的收获季节都是一场“大战”。
李大爷在河北的老家有一块自留地,每年都种上几畦大葱。以往收获的时候,他总是带着一家人,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然后再一根根小心翼翼地拔出来,费时费力不说,还经常弄断大葱,卖不出好价钱。像李大爷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山东的一些农场,也有种植户反映,大葱在收获时,由于挖掘深度控制不好,很容易挖断,导致损失。
大葱这玩意儿,可不像小麦或者玉米,它的根系发达,植株细长,一不小心就可能折断。而且不同品种的大葱,在收获时也有不同的讲究。比如章丘大葱,它的葱白长且粗,收获时就得格外注意挖掘和搬运的方式;而寿光的大葱,又有着自己的特点,需要在挖掘深度和力度上拿捏得当。比如说,章丘大葱和有些冷门品种的绿植相比,像紫叶生菜、奶油生菜、油麦菜,它们生长习性和收获难度完全不同。紫叶生菜比较娇嫩,收获时稍微用力不当就可能伤到叶片,影响美观和品质;奶油生菜的叶子比较薄,也容易受损;油麦菜的茎比较脆,收获时也容易折断。相比之下,章丘大葱的茎比较粗壮,但根部却比较脆弱。
青岛农机所研发的相关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而来的。他们研发的机械设备,能够精准控制挖掘深度,确保大葱在收获时的完整性。据说,这项技术经过了无数次试验和调整。就像在河南的一些农田,经过当地种植户的试用,原本损伤率高达 30%的大葱,使用这种机械设备后,损伤率降低到了 10%左右。这 20%的差距,对于种植户来说,可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时间维度上,大葱的收获时间也很关键。一般是种植后的 80 到 120 天左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会受到气候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大葱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快一些,收获时间也会相应提前;而在北方的寒冷地区,生长周期可能就会延长。而且不同地区的大葱品种,其生长周期也有差异,如华北地区的某些大葱品种可能需要 100 天左右,而在华南地区,有些特殊品种大概 80 天就差不多了。
大葱的种植也是一门学问。不同地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对大葱的生长影响很大。在新疆的广阔田野上,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大葱长得又大又壮。而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也适宜大葱生长。种植户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种植方法。有的采用传统的方式,精心培育每一棵大葱;有的则借助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效率。
说到挖掘深度调节参数,这可真是个技术活。青岛农机所研发的这台机器,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可以精确地调整挖掘深度。但这个参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大葱品种和生长阶段来调整。比如在土壤比较松软的地方,挖掘深度可以稍浅一些;在土壤黏重或者大葱根系发达的地方,就要适当加深挖掘深度,确保完整收获。
还有一种情况,在云南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有山地也有梯田。在大葱收获时,机械设备的使用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些种植户抱怨,在梯田上使用大型机械操作困难,容易损坏设备,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收获效果。这时候,人工收获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问题都能逐步得到解决。就像青岛农机所的这项专利,给大葱机械化收获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改进。
想想看,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科技与传统智慧的完美结合。大葱的机械化收获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的挑战和机遇。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机械装备的成本,让更多普通农户能够负担得起;如何更好地将不同品种的特点与收获技术相结合,提高整体收获效率;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你所在的地区,大葱种植和收获都遇到了哪些难题?这些难题能不能通过不断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得到解决?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想法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