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南方某小学教师或因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而选择在教室自尽。此消息至今未得到官方证实,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是一个现实却异常坚挺而真实的存在着,那就是教师的评价机制:“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 机制看似是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一种手段,实则透着荒诞。一个简单的道理:假如一个学校有50名教师,这50名教师综合评价成绩不可能都是90分,在数字排列上总会只有一个第一,也一定会有一个或几个排在末尾;即便是这50名教师的评价成绩都在90分以上,但是有99分、100分的,也一定有90分、91、92分的,那么好吧,按照“末位淘汰”机制,“优胜劣汰”,90分、91、92分的,也得被无情地淘汰掉。
这个简单的道理就能说明,教师“末位淘汰”评价机制有多么的荒谬、冰冷。而问题在于这个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被一些地区乐此不疲地实施着。
“末位淘汰”机制弊端多多: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涵盖学生的知识增长、品德塑造、能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因而,教育不应成为“优胜劣汰”的竞技场,而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教师工作成果不能简单地用短期的、简单的、可量化的指标去衡量。比如,一位教师可能花费大量精力去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是在短期内看不到成绩上的显著提升的,却对学生长远发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 “末位淘汰” 机制侧重于一些容易量化的数据,像学生的考试分数、班级各种要素的排名等,这就容易让教师被迫将更多精力放在追求成绩上,忽视了教育中更重要的育人本质,使得教育沦为了单纯的 “分数竞赛”,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也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造成的教师教学的“短视行为”。
“末位淘汰”:忽视个体的差异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一方面,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以及专业特长,因而,有的教师会更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落实,擅长引导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而一些教师会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内在知识积累、关注学生成长,因而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学情存在差异。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背景、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教师任教班级里学生基础薄弱,即便教师付出诸多努力,在与其他生源较好班级教师对比时,数据上可能处于劣势。
而“末位淘汰” 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客观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聚焦于极为有限的几个所谓 “关键指标”,甚至和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所有教师,把教师丰富多元的工作内容简化了,那些在其他方面表现优异、为学校和学生默默付出很多的教师,可能因为某个单一指标不够突出就面临淘汰风险,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真实工作价值和能力水平。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长期性和稳定性。教师群体若处于 “末位淘汰” 的压力之下,会产生强烈的职业危机感,会加剧教师焦虑,导致职业倦怠和短期功利行为。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和不安定的氛围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受挫,很多教师会为了保住工作而选择按部就班、保守地教学,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害怕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自己的考核结果,最终整个教师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一些教师甚至可能通过降低考试难度、放松纪律要求等方式换取学生的高评分,为自己的职业成果加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隐性下滑。
“末位淘汰”: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对于区域来说,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末位淘汰制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校际差距。优质教师为规避风险,更倾向于流向生源好的学校,而薄弱学校的教师则面临更高淘汰风险,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想的不是如何搞好教学,而是寻找生源质量好、学生素质好的班级,而不愿意去面对最需要他们教育的学生。

教师常常为了避免自己处于 “末位” 被淘汰,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以提高成绩,频繁进行应试训练,过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等。这种只看重眼前考核结果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长远目标,让教育陷入一种短视、功利的不良循环中。
“末位淘汰”:造成师生关系的异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当教师面对“末位淘汰”机制时,教师教学成绩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师博取评价成绩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于是就会从“合作育人”异化为“利益捆绑”。
总之,教育不应成为“优胜劣汰”的竞技场,而应该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唯有摒弃简单移植行政事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思维,废除“末位淘汰”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人本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真正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是扼杀教师,让他们互相残杀手段
企业末位淘汰挺好。但是教育不行。第一,所教班级基础不一样。第二,不要否认个体差异。每年都有些学生连名字都不会写。给个图片数猴子几条腿数不出来。听不懂你说的话,即便骂他,只要你笑着,他也很高兴。因为压根不懂。没有老师骂,都是调皮的孩子骂。明明该进特教,但是没人敢这样提议,也没家长接受。这样的给教育大家是不是也能教成985/211︖所以,末位凭什么判断︖
明白人!
建议中央对各省也搞个末位淘汰,各省对各地州市也搞个末位淘汰,各地州市对各县区也搞个末位淘汰,各县区对各乡镇也搞个末位淘汰,各乡镇对个村也搞个末位淘汰,各村对各家庭也搞个末位淘汰,各家对家庭成员也搞个末位淘汰。大家觉得意下如何?
如果学生也用末位方法来淘汰,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把教育商业化是最大的悲哀
不管多努力,始终有最后几位。先从制定政策的部门和人员实施才是硬道理[点赞][点赞][点赞]
提出教师“末位淘汰”的人根本就不懂教育!
一些坐在高高讲台上的孙子,满嘴都是要办有温度的教育,但对台下的教师那是阴招、损招、怪招无所不用其极!
死都不怕,有哈好怕,先杀几个坏人[笑着哭]
企业末位淘汰挺好。但是教育不行。第一,所教班级基础不一样。第二,不要否认个体差异。每年都有些学生连名字都不会写。给个图片数猴子几条腿数不出来。这样的给教育大家是不是也能教成985/211︖
末位淘汰的反面是集中优势生源(组成所谓的小班,尖子班)来打造有关系的名师
怎么排位就是个问题,更别说末位淘汰了
人的智商有高低,注定学习肯定有好坏,智商高的人学什么都很快,记忆力强,读书好是肯定,除了极少自己不想学(成绩好不想学更少)。反之,听几遍都懵懵懂懂,自己已经很尽力了,但还是不会,怎么办?又不是机器人,可以调整!
校领导也要末尾淘汰
全社会都搞末位淘汰,最终把人淘汰完?
工厂国企改革为什么要末位掏汰???
末位淘汰就是为了应付人口出生率太低提出的。
马上裁员潮就来了[笑着哭]
最主要的是评价过程是否公平公正。
政治局常委可以末位淘汰吗?
对学生也应该末位淘汰
荒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