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军战争时的靠什么维持士气?当时英军的精神食粮是什么?

轻兵器 2024-04-28 20:50:29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本文前两部分介绍了1812年战争的背景、英军的饮食标准、肉类供应、面包供应、伙食团、餐桌及餐具等内容,本部分将继续呈现餐桌及餐具,并带您了解维持士气的法宝——酒类的供应……

英军伙食团厨房。随军家属为了做饭经常在厨房发生纠纷,如何安顿士兵们的老婆孩子也很让人头疼

餐桌及餐具(续)

能给8个人做一顿饭的大铁锅容量为4加仑(18.2升),称其为两侧有提手的铁罐子更为恰当。加拿大边境的英国驻军使用的铁锅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来自英国本土军需仓库的储备物资,也有从魁北克商人那里购买的舶来品,而加拿大当地的铸造厂无疑是价格最为低廉的供应来源。这些被烟熏火燎弄得乌漆麻黑的“铁罐子”当然不会直接端到餐桌上,锅里煮的东西都是先装进大盘子里再分别端上餐桌。

向士兵们分发啤酒的时候少不了专用的容器,按照军营管理条例规定,12名士兵配备一个锡制的啤酒罐,然而北美地区的英国驻军还是被故意“节省”掉啤酒罐和一些相关物品。各个伙食团配齐啤酒罐就需要从军营管理部门的津贴里出钱,还要从士兵们的伙食费里扣出一部分。英国军队在1800年不再直接向士兵们供应啤酒,失去了计量功能的啤酒罐继续在军队里留用,不过此时啤酒罐的作用变成一种单纯盛饮料的大号锡杯,用来给士兵们分发热茶、热汤,倒也是物尽其用。

除了士兵们自备的餐具和营房管理部门清单上所提供的物品,伙食团给大家使用的其他餐具当然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为此每人每周都得向自己的伙食团缴纳6~6.5便士,无论军衔高低都不能例外。需要注意的是军士们有自己的伙食团和管理者,他们并不和普通的士兵一道用餐,毕竟军士在名义上也算是“没有获得委任状的军官”,用餐规矩当然也比普通士兵更加严谨刻板,更讲究的甚至还会雇一个仆人来照顾大家的饮食。军队历来都极为注重身份和等级,这在餐桌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提琴外形手柄的勺子在英军中十分流行

为了让每个士兵弄明白自己的伙食费是不是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同时也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连队里都有一本伙食团每周开支的账册,上面记录着士兵们薪水中用于日常饮食的所有花销。士兵们薪水中有关伙食费方面的支出写在这本账目的左侧,所有用于伙食团消费的食品数量和价格都必须详细记录,甚至连购买蔬菜、清洗餐具之类的费用也要定期入账。账目的右侧罗列着伙食团全体成员的姓名,包括士官、鼓手、号手以及普通士兵,每个人吃了几顿饭,花了多少钱,都要原原本本记在账上,任何时候都能查得一清二楚。账目的记录工作一般是由连队里负责薪饷发放的军士兼任,伙食团里的军需官也会定期来查看账目。从表面上看,有关伙食团里的食品开销和成员正常消费都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来保障,不过再合理的制度也有赖于一个个具体的人员来操作完成,大家到底吃得怎么样,人为因素还是起了关键作用。

当时一位英国军官曾经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半岛战争期间(法国自1808年入侵西班牙之后爆发的战争,在伊比利亚半岛持续时间长达6年,英军作为抗法主力在战争中最终赢得了胜利)的所见所闻,士兵们晚上在篝火旁准备食物的一幕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名士兵把水和面粉搅合在一起揉成面团,他一边忙活一边还不停地咒骂着,骂这个战友没给他准备好平底锅,骂那个战友挡了他的光线。一名年轻的士兵从篝火旁经过的时候结结实实挨了一拳,因为这个冒失鬼凑近篝火的时候不小心把泥浆踢到老兵满是水泡的脚上。这个可怜的家伙麻烦不断,他转过身请求原谅的时候又踩了旁边另外一个人,那个人怒气冲冲地威胁说,如果不赶紧坐下来,再这么冒冒失失地瞎撞就要他好看。发怒的家伙身边坐着的妇人(也许是其中某个士兵的妻子)正在旁若无人地脱着衣服,她也嫌弃那个到处瞎撞的冒失鬼,扯着嗓子高声责骂了好一通才算消停。一个叼着烟斗的老兵用平底锅煎着羊肉,不时地把锅里的脏东西撇出去,过了一会儿就用肮脏的手和一把破刀子切碎羊肉,大家很快就把羊肉吃个精光,然后裹紧自己的毯子呼呼大睡。

这样的场景几乎就是同一时代英国军队日常生活的缩影,在任何英军驻扎的地方都会上演。加拿大边境的英国驻军厨房也少不了类似的冲突。尤其是那些随军妇女比较多的驻地,女人们一般都在伙食团的厨子旁边做饭,这经常会引起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某位士兵就明确表示自己非常讨厌一个人高马大的妇女,因为“她经常在炉火边做饭的时候大吵大闹”。军营里的已婚家庭与普通士兵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厨房里琐事引发的矛盾就占很大的比例,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都有可能在军营里闹得鸡飞狗跳。这种吵吵闹闹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850年代,各地的军营不得不将已婚家庭与普通士兵的厨房分开设置,大家的耳朵才算清静下来。

餐桌和长凳的规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摆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在营房的中间

士兵们在军营里并没有多少娱乐项目,除了下棋之外,捕鱼和打猎都是一举多得的消遣方式,而桌子上盛酒的锡杯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维持士气的法宝

英国人好酒贪杯的特点早就闻名于世,他们甚至把烈酒和精神用同一个词汇(spirit,既是“精神”也是“烈酒”)来表达,以这种赤裸裸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于烈酒的爱意。军队里的士兵更是如此,他们本来就缺少娱乐消遣的花样,对于能够麻醉神经让人忘却烦恼的“精神食粮”自然是趋之若鹜,哪怕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不忘找机会喝两口。经常和士兵们打交道的军官对此深有体会,1813年,未来的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指挥英国远征军在伊比利亚半岛与法军鏖战,他在目睹了自己麾下的士兵酩酊大醉的丑态之后忍不住大发牢骚,写下了一句对英军士兵最为著名的论断:“英军士兵都是些为了喝酒而参军入伍的家伙,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应征入伍就是为了喝酒!”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军同样不能免俗,这里的气候比潮湿的英国更加寒冷,让人难熬的冬季几乎长达近6个月,士兵们对于杯中物的感情远比自己在欧洲的同胞来得更加热烈。不过,由于加拿大所处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地驻军的酒类供应面临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挑战。

伙食团厨房一角,土豆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指挥官的餐桌完全就是身份的体现,精美的瓷器和餐具应有尽有

啤酒

1800年以前,在英国本土服役的士兵每天能得到5品脱(2.84升)淡啤酒,作为每日军营定量供应的一部分。尽管这部分啤酒的费用需要从士兵们每周的薪水中扣除,但因为是英国本土就近提供,价格比较低廉,士兵们承担起来也就没有太大压力。加拿大地区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里人烟稀少,消费市场狭小,酿酒业自然没有什么发展的动力,加上受到运输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像英国本土那样快捷方便地满足驻军的需求。在19世纪的前10年里,加拿大地区几乎没有多少像样的商业啤酒酿造厂,并且基本上都位于下加拿大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上加拿大地区能称得上啤酒企业的更是少之又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酿造啤酒在当时十分常见,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太小,啤酒产量只能做到自给有余,很难满足驻加拿大英军的需求。此外,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来看,啤酒也并不是一个向军队提供含酒精饮料的理想选择,因为啤酒的酒精浓度很低,而且无论是运输还是储存都要占用极大的空间,通过加拿大地区的水上和陆地交通线运输起来困难重重,单纯依靠啤酒来供应当地驻军显然并不现实。有这么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啤酒很少出现在军粮供应部门的账目上也就不足为奇。除了距离商业啤酒酿造厂较近的驻军,其他地区供应淡啤酒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

作为相应的补偿,士兵们得到的是另外一种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即北美一度十分流行的云杉啤酒。这种独具北美特色的饮料由糖蜜、云杉的嫩枝和针叶再加上酵母酿制而成,据说最早来自北美的印第安部落,当地的土著人很久以前就依靠这种饮料熬过缺乏水果蔬菜的漫长冬季。来自欧洲大陆的探险家和移民们也很快认识到这种饮料的价值所在,将其应用于坏血病的治疗,因此后来的英军士兵们对于云杉啤酒也并不陌生。早在18世纪,云杉啤酒就已经作为一种防治坏血病的健康饮料进入北美殖民地英军的餐桌,驻北美苏格兰高地团(士兵主要从英国苏格兰高地地区征召)的一道命令里专门表示:“云杉啤酒是为了军队的健康和方便而酿制的,并且是按成本价格供应给军队。每桶云杉啤酒要加入5夸脱(5.68升)糖蜜,每加仑(4.55升)云杉啤酒的成本大约为3便士”。

低廉的价格是云杉啤酒最为显著的优势,虽然也被称为“啤酒”,但是云杉啤酒的原料中不含任何谷物,成本可以说是微不足道。酿制云杉啤酒的所有原料产地都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糖蜜作为甘蔗种植园生产蔗糖的副产品,在英国人控制的西印度群岛地区要多少有多少,而云杉在加拿大也是随处可见。云杉啤酒的酿造工艺非常简单,对于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也不高,必要时甚至连发酵过程也可以省略,只需简单地将云杉嫩枝煮水,然后加上糖蜜搅合一下就大功告成。士兵们在加拿大几乎随时随地都能为自己制备这种饮料,确实称得上方便快捷。1796年英国出版的一本军事专著也指出:“除了正常的口粮供应之外,驻扎在北美地区的英军士兵每天还能免费喝到3品脱(1.7升)云杉啤酒。”在加拿大地区,士兵们喝的啤酒不像英国本土那样由营房部门直接提供,而是由各个伙食团自行负责采购,啤酒的计量和分发用的是大号锡杯。尽管云杉啤酒来得容易,可是如果有更好的替代品的时候,英国人还是宁可选择更富有大不列颠传统的饮料,例如历史悠久的艾尔啤酒和在下层民众当中非常流行的波特啤酒等等。一位旅行者早在1793年就曾经指出,云杉啤酒在加拿大地区的平民当中已经受到了冷落,到了19世纪初期,驻加拿大英军的云杉啤酒消费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朗姆酒

与口感温和柔顺的啤酒相比,酒精含量一般在57°以上的朗姆酒显然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饮品——入口辛辣酷烈,如同一团熊熊烈火般直冲头顶,让人在热血沸腾之后身上很快就变得暖意融融,随之而来的头晕目眩又带来让人浑身轻松愉快的舒适感。对于那些嗜酒如命的家伙来说,这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朗姆酒几乎赢得了全体英军士兵的喜爱,也是驻加拿大地区的英军在战争爆发前唯一一种能得到定期供应的烈性酒。

为了让士兵们能够开怀畅饮,军粮供应部门每年都会从魁北克港大量购买来自西印度群岛地区的朗姆酒。每年的4月中旬之后,圣劳伦斯河逐渐冰雪消融,位于圣劳伦斯河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魁北克结束了长达4个多月的封冻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也会蜂拥而至,其中从西印度群岛满载着朗姆酒的商船会让军粮供应部门忙得不可开交。朗姆酒的年度采购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这要根据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国陆军、印第安事务部以及负责五大湖(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处的5个大型淡水湖泊: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圣劳伦斯河、尚普兰湖(主要位于美国境内的佛蒙特州与纽约州,但有一部分跨越了美国与加拿大的边界)地区防卫工作的内河舰队年度需求来决定,而加拿大面临的安全形势也是影响每年朗姆酒采购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加拿大的英军在1801~1802年的两年时间内大约消耗5000加仑(22730升)朗姆酒,而在1807~1808年的时间内,由于受到切萨皮克事件(1807年6月22日,美国海军的切萨皮克号护卫舰由于拒绝英国皇家海军到舰上搜索逃兵请求而遭其炮击并被俘获,这就是切萨皮克事件。它激怒了当时的美国民众和政府,成为后来的1812年战争的重要导火索)造成的紧张局势影响,仅上加拿大地区每年就需要超过3000加仑(13638升)朗姆酒。从魁北克港购入朗姆酒开始,军粮供应部门就按照估算好的年度消费量向各地的驻军和据点分发朗姆酒。

战争时期的英国官兵,烈酒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英国人招募新兵也是用酒来作为诱饵

士兵们在运输过程中承担大部分工作,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利用,有幸摊上这种美差的士兵自然不会放过。 伊利堡要塞的军粮供应部门曾在1803年报告过一起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监守自盗事件: 第49步兵团的一等兵摩根领着几个大头兵负责把一艘小船上的朗姆酒运到尼亚加拉河上游的伊利堡要塞,结果他们到达的时候全都喝得酩酊大醉。 其中一个家伙已经醉得站都站不起来,刚从小船爬到岸上就一头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外面站岗的哨兵好不容易才把他拖进了营房。 要塞里的军粮官登船检查时发现好几个酒桶都被凿出小孔,桶里的朗姆酒已经被这帮酒鬼偷喝了不少。 接到报告的要塞指挥官奥姆斯比上尉气急败坏地赶过来,把负责带队的一等兵摩根骂个狗血喷头。 艾萨克·布洛克中校负责指挥的第49步兵团1802年8月才开始入驻加拿大,没想到第二年就出了这种洋相,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儿尴尬。 不过发生这种情况也情有可原,第49步兵团从1799年随同约克公爵袭击荷兰之后就一直在欧洲忙得不可开交,能有机会离开危机四伏的欧洲来到相对安稳的加拿大,神经放松下来的士兵们给自己找点乐子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按照通常的规定,朗姆酒是为那些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暴露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士兵们准备的精神振奋剂,免费发放给大家也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直到19世纪早期,这仍然是一项为官方所认可的政策。理论上来说,朗姆酒的发放是受到限制的,不能毫无节制地纵容士兵们随意喝酒——“应当有所节制,分配的数量和时机必须由最高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然而在加拿大地区的执行情况并不是这样,由于这里的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各地发放朗姆酒时都非常慷慨大方,甚至连士兵们都逐渐对此习以为常,把自己能经常喝到朗姆酒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800年3月,士兵们的薪饷当中又多了一道名目——“啤酒钱”,这是英国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和后勤运输等方面的压力想出来的高招,毕竟直接向士兵们供应啤酒需要消耗英国政府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财政与后勤等方面都已经有点儿不堪重负。英国政府实施这项政策之后,每个被征募入伍的士兵“除了正常的薪饷之外,每天都有1便士的津贴”,一份专门用来喝酒的零花钱。显而易见民间的某些商人与军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早就闻风而动,提前做好了赚这笔酒钱的准备。从士兵们的角度来考虑,这不算是什么坏事,至少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在驻地附近找到花钱的好去处。(待续)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5 阅读:1509
评论列表
  • 2024-05-28 22:50

    坚如骨头的桶装咸牛肉呢[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