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拒绝!!界限教育!

蔓蔓箐萝 2021-08-10 15:49:45

近些年来,总有一些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一例西安一所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因班主任强行带去剃光头,心生委屈而跳楼身亡。

这是中国人边界感模糊惹的祸。这个案例中,成人和孩子都缺乏界限感。从心理学上讲,限制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懂得自己与他人或事物是一个相互独立存在的个体,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得去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而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从孩子的出生到恋爱结婚,父母和七姑八姑一直过分关心,孩子的界限感在过分的关注中一步步缺失。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自私或被动等待,缺乏迫害,脆弱不堪,容易受到伤害。

孩子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树立起清晰的界限,成为一个独立、坚强、人格健全的人? 

首先,孩子天生就拥有“界限感”。在以下的两个特定阶段,家长先不要去破坏孩子的界限感。

大约2-3 岁,孩子进入心理学上所谓的“第一抵抗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张的意愿愈发强烈,开始喜欢“唱反调”。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不要以孩子“还小”为由,无视孩子独立的意愿,从而破坏孩子的“界限感”。

12-15岁左右,孩子进入“第二抵抗期”,即“青春期”和“叛逆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们沟通交流。不能以防止孩子“变坏为由”压制他们独立的愿望,由此再一次侵犯他们的“界限感”。

其次,家长要做到以下三点:

1、尊重孩子的“界限”,让孩子有说“不”的权利。所有教育的基础都必须是尊重。首先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只属于自己,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孩子才能真正拥有“自我意识”,把“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盲目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2. 家长保持“界限”,教孩子学会如何接受拒绝

允许孩子说“不”。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总是屈服让步。从小就教孩子接受拒绝,孩子才会习惯被拒绝。在拒绝孩子时,强硬的态度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最好保持同理心,先表达理解,再解释原因。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同时觉得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时,孩子就会坦然接受拒绝。

3. 培养社交技巧,教孩子礼貌地表达拒绝。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教孩子礼貌地表达拒绝是很重要的。在决定拒绝时,可以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我明白你的意思,然后”但是。“表达拒绝时,一定要清晰、直接、具体。礼貌拒绝的原则绝不是让对方感到难堪和不尊重。

总之,想让孩子的人生"不憋屈”,从教他捍卫"界限感"开始。

0 阅读:0

蔓蔓箐萝

简介:假如人生不曾相遇 我还是那个我 偶尔做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