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系列之六:风车
作者:庞建宏
在农村家里面有许多的老物件,只不过这些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慢慢地被时代所抛弃了,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种老物件,在农村十八十年代是非常的普遍存在的,一件件老物件,勾起我们很多回忆。

风车是农村家庭的必备物件之一,用来车小麦和稻谷等粮食,把那些麦糠和秕谷车出来。风车通过人工助力的方式,带动叶轮产生的风,随着风车不停的转动,风车吹走了粮食中的杂质,分离出一粒粒饱满的粮食便于保存。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我家的风车是八十年代请木匠新作的,两个木匠忙碌了几天才完成,也是当时最新款式,风车有手动开关,可以控制所车粮食掉落的多少。它放得越高,出的粮食就越少,相反放得越低,粮食出得就多。

我在小时候,母亲给我说过一个关于风车的谜语:“远看一匹马,近看无尾巴,腰里轱辘转,嘴里吐黄沙。”通过这个谜语,大概知道风车的造型。风车由漏斗、把手、风叶(叶轮)、挡板、大喇叭口、大口、二口等部分组成。风车最上部是漏斗,所车的粮食装在这个漏斗里面,下面有一块挡板,搬动控制开关控制粮食下落的多少。这个漏斗一般是可以装五十斤左右。在车粮食的过程中,倒完一箩筐小麦或稻谷后,再把箩筐放在大口下面来接住掉下来的粮食,二口掉下来的是小麦穗和秕谷,车完一箩筐再车另一箩筐。

风车把手,用来旋转风车使之出风从而把杂物吹走。车粮食时,右手握住把手,从左往右(顺时针)不停的旋转,带动风车里面的转轮转动就会出风,风把从上面掉落下来的小麦、稻谷里面的灰尘,杂质,叶子等东西从大喇叭口里吹出来。饱满粮食通过风车大口落下接入箩筐中。
在风车的下部两边各有一个小漏斗,靠手摇把手这边的叫大口,所车粮食都从此口落下,背面那个是二口,靠近大喇叭口。大口是饱满的粮食(稻谷、小麦)落下的通道。通过风把叶子吹走后,饱满粮食就会从此口掉落下来。二口下来的是小麦、稻谷、大米颗粒不怎么饱满的下落口。在农村用它们来喂猪、鸡鸭等。
大喇叭口是麦糠、部分小麦草、稻叶、灰尘等杂质被风车吹出的口,车粮食时直接掉落在地上,结束后打扫卫生即可。通过喇叭口掉落下来的叶子杂质可以用来当柴火烧,也可以用来喂牛。
车粮食时,手摇风车需要用力均匀,如果用力大猛就会把饱满粮食吹到喇叭口,小时候我我觉得好玩,对母亲说我来摇风车。母亲同意后我使劲摇着把手,粮食果然从喇叭口飞出来,结果遭到母亲的训斥。

后来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的时候父亲和母亲轮流摇风车,一个人还得向漏斗添加未车的粮食!特别是收割小麦后,用脱粒机后,小麦里的麦糠和小麦草特别多,车起来费劲,如果卡住不下粮食,还得用个小木棍在漏斗里通一下,车粮食时我也去帮忙。车粮食时灰尘太大,作为勤劳朴实的农村人,望着丰收的粮食,脸上流露着喜悦,根本不会计较这些。再苦再累毕竟还需要自己动手:种植、除草、收割、车粮食、晒粮,直到晒干后装进粮仓,心里美滋滋的。九十年代,有一首就行行歌曲叫做《十三不亲》,我也会唱上几句,其中有一段是写粮食的:“五谷杂粮才叫亲,颗颗粒粒养咱身,一年四季离不了,我的哥们呀,吃粮不忘种田人呀唉嗨吆……”

在六十到八十年代,风车在农村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每到夏秋季节,收割粮食后都可以用风车。油菜籽、脱粒后的小麦、刚收割的稻谷、黄豆等,车后再晒干储存。就连打好的大米也可以用风车来车,不再使用筛子和簸箕。
随着小型电风车出现,小风车体轻,一个人可以抱走。大风车需要两个人抬,还占很大地方,相比之下小风车显得方便快捷。父亲在街上买回一个,我们平时车粮食都用它。只是现在农村里面很多的人不再种地,这种木制风车就放在家里,有的被放在房前屋后,时间久了也会慢慢的烂掉。
随着时代的变迁,哪些曾经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风车,也就渐渐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地退出了农家的历史舞台。我家的木风车,放在老家房子后面的屋檐下十多年了,尽管外表有点褪色了,还是可以使用的……

作者简介庞建宏,陕西洋县人。工作之余爱好阅读和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洋县作协会员,农二哥诗社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表本地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