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麾下能人辈出,却始终无法一统天下?毛主席一语道破

玉红聊历史 2023-05-15 10:52:07
受“尊刘抑曹”的影响,几千年来,人们都在为刘备这位仁义之士不能一统天下而忧心忡忡。诚然,在早期,刘备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商人,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号召力,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人都被他拉拢了过来。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役的前一天达成了联盟。此战之后,三国形成了三方对峙的局面,而刘备则乘着这个机会攻下了荆州,眼看着就要一统江山了。结果却是惨败,带着满腔的怨气而死。最终,他梦寐以求的皇位,落在了司马家族的手中。早在1950年代,毛泽东就曾对刘备做过一次评论。从历史和毛主席给刘备的描述来看,刘皇叔这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不能称霸中原?

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三国之乱,英雄辈出,群星闪耀。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的优秀的人才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可能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占据上风。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的后人,但家族却是没落了,到了他这一代,更是一蹶不振。后来,刘备与关羽和张飞参加军队,四处征战,却始终不尽人意,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这样他就可以一统天下,实现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了。“三顾茅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家里,想要招揽更多的人才。最后,刘备一片赤诚之意,感动了诸葛亮,二位君臣并肩而行,留下了一段佳话,流芳百世。

“三顾茅庐”的传说,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位谋士和政治家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广的心胸。他知道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天才,所以对他很好,想方设法地想要把他收为自己的手下。正是这种冲破了等级界限、辈分之分的桎梏,诸葛亮在刘氏两世的统治中,“鞠躬尽瘁”地支持着他的事业。再加上刘备的人格魅力,让关羽,张飞,赵云都对他刮目相看,从刘备开始,他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团队,一直到蜀国。刘备的最大功绩在于和他的祖先刘邦一样,深藏不露,有一双识人的眼睛。不过,在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为了大局着想,对不认识的人都有所顾忌,再加上诸葛亮“事必躬亲”,最终导致了他“还没成功就挂掉了”。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带兵作战的好苗子了。

一九五八年九月,毛主席在南边考察时,跟张治中等人说起过刘备。并批判道:“入川以后,干部又少又弱,南多北少。毛主席这话的意思是说,刘备登基之后,对北边的人不加利用,完全依靠南边的人,对南边和北边的人没有很好地协调好。毛主席这话的深层意思是,蜀汉成立之后,以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一群老家伙为主,然后就是东州刘璋遗留下来的人为主,再之后就是益州本土的人为辅。荆州和东州两个地方,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实力大损,人才枯竭,只有几个老干部还在。不过,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很大的仇视,不愿意使用益州本地的土著,就是担心他们会趁机壮大自己的实力,到时候就不好管了。

综观刘备的用人之道,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自执掌西蜀后,始终无法消除种种顾虑,也失去了当年的雄才大略。如果刘备能继续重用人才,让他们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将自己的仕途从巅峰拉到低谷,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刘备的用人之道,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在他还没有正式执掌西蜀的时候,他确实是一个心胸宽广的谋士,善于用人。但是刘备在进入西蜀之后,在用人上却表现出了迟疑,他用人的得失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这一点也是很值得后世思考的。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