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情?
这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存在的特殊情感关系,是一种生来即存在且无法根据自己好恶选择的关系。
什么是爱情?
这是一种拥有强烈依附与爱的感觉,同样都是“情”,爱情却未必如亲情那样是一种相对直接的关系,同时爱情相比起亲情更加的脆弱。
相对于亲情这种近乎牢不可破且相对单一的关系,爱情则拥有着更多可能性与多样性(多面性)。
爱情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型情感,也可以是文学感性化的理想型情感,还可以是哲学上几乎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理性逻辑。
在一番简单且笼统的特点罗列与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亲情与爱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科学且理性的联系”。
作为情感心理学中最大的分支之一,今天的爱情并不仅限于门当户对、青梅竹马、媒妁之言、年龄相仿等一系列自古有之的男女关系。
当“三贞九烈”这种观念被现代人扫进历史的“脏土堆”后,当“贞节牌坊”这种表彰门楼变身成为搞活地方经济的工具后。
谁还会在意那些古书上记载、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规矩与礼法,谁又会不想看那些看似你情我愿的爱情故事呢?
当70岁的沈卓然为了追求爱情,与四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产生各种化学反应时,作为他的子女与儿媳通常都是最后得知这个消息的人。
当70岁的沈卓然准备与心爱之人步入婚姻殿堂走完余生时,那些终于被子女接受与认可的女性,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曾经山盟海誓的男人。
曾经年轻的“沈卓然们”,为了与心爱之人相守以沫,不仅需要让自己的父亲认可爱人,还要努力让对方的父母接受自己这个看不到前途的“穷小子”。
如今步入黄昏的“沈卓然们”,为了与心爱之人走完为数不多的人生岁月,不仅需要让自己的子女认可自己心爱人,更要祈祷对方的子女不会拖家带口逼迫自己主动离开。
或许这才是《我的后半生》带给我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观后感,或许这才是大多数“沈卓然们”宁愿背负那座沉重的牌坊,也不会如剧中描绘的那般勇敢直面自己内心的原因所在。
有多少如沈卓然这般(甚至还不如他)的空巢老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与子女见上一面,又有多少如李黑豹这般的独身老人,因为子女的蛮横阻挠最终选择了孤独终老。
当我们在说“不是两个相爱之人在结婚,而两个甚至多个家庭相结合”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沈卓然们”有多么渴望亲情能够接纳爱情。
也许第一次见到连亦怜的沈黛与最初怒怼乐水珊的李西贝,才是身为子女的常态,因为比起看到父母再一次幸福,他们更关心那些本该只属于自己的房产与遗产最终花落谁家。
比起“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或许“棒打鸳鸯”这种抬抬手就能做到且完全没有后遗症的事情,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让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当我脑海中再次回想起聂娟娟写给沈卓然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时,我只想对那些因为亲情而放弃爱情的独身老人说一句“人间不值得”“老年人不值得”。
关于《我的后半生》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希望您可以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