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我军使用纵队编制,这是什么级别,和旅、团何种关系

苍和依说 2022-11-25 14:52:54

1945年我军采用纵队编制,一方面因当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按照协议规定,我军对外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只有3个师的编制,不享有更高一级军事单位编制。

另一方面是为了迷惑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我军队伍不断壮大,采用纵队这种编制方式,可以将我军各类地方武装人员编入进去,不但便于我军的军事管理,还让国民党无法掌握我军军队的实际人数。

我军纵队编制由来已久

在我军建军初期就有纵队建立的身影,1927年在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将余部800余人整编为一个团九个连,由于当时没有红军或工农革命军的番号,为便于隐蔽、开展军事行动,对外宣称为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

在红军时期,为方便作战和转移,陆续建立一些纵队,如1928年10月将红五军与平江、浏阳一带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大队,总计1200余人;长征时,为应对反围剿需要,将红军划分为若干纵队,比较出名的第一野战纵队即军委纵队。

这一时期我军的纵队,基本都是战时临时编制,建立方式灵活多样,人数整体较少。

在抗战中纵队发展壮大

西安事变后,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谈判,核心内容就是关于红军改编后的军队人数和领导权问题,经过激烈争论后,确定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六个旅十二团,人数商定为4.5万人,被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再加上据理力争而来的新四军编制,我军满打满算只有四个师级编制,国民党按照这些编制,配给军饷物资,双方进行公文往来。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我军在敌人后方,主要进行游击战,导致部队越打越分散,但抗日根据地却不断壮大,在补充吸纳新兵源后,兵力越来越多。

受制于八路军三个师编制规定,为避开国民党限额要求,对于新成立部队采用纵队、支队、大队等番号。

八路军直辖纵队共有5支,按照一到五进行排序,分别负责山东区域、太行山南部地区、河北中部地区、华中地区、苏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指挥工作,兵力基本为两万人,级别与师平级。

在抗战初期,我军纵队编制,能够有效适应敌后复杂作战需要,灵活指挥各种地方武装力量,更好实施作战计划需要。不过短板就是各纵队人数不一,显得不够正规。

在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为提振抗日士气,对国民党进行威慑,我军将各纵队进行整编,将部队改为直辖旅、团,如115师就将所辖各旅、团、支队整编为六个教导旅。

1945年启用纵队编制三个原因

应对大规模军事斗争需要。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我军原有的游击战、伏击战,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变化要求,需要组建大兵团,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歼灭敌方重兵的作战任务。

“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把他们编组成旅和纵队,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

1945年9月21日,延安发出了《关于扩军和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在这份文件中提出组建野战纵队,后来简称为纵队。

于是各军区开始整合力量,进行纵队建设,编制也相对规定,基本参照军一级组织,由3个师或旅组成,还有后勤保障部队加入。在建立步兵纵队基础上,又建立炮兵纵队、特种兵纵队。

突破国民党军事编制枷锁的需要。1940年11月19日,朱彭叶项复何白的电报中,称“然以现有五十万之众,领四万五千人之饷”。受制于国民党军事编制限制,我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不过多次争取军队番号问题,但迟迟得不到认可。

在1945年解放战争爆发前期,我军已拥有百万军事武装力量,为配合和平谈判需要,不给国民党留下非议的把柄,我军对国民党方面,一直用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

面对混乱军队编制领导问题,为了更好管理发展壮大部队,就启用纵队,这一常规军队中没使用过的番号,开创我军独特编制方式。

用于迷惑敌人的需要。纵队兵力是多少人、是什么级别军事单位,这些对于国民党来说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明确的纵队编制标准。

在纵队编制规模建立时,确实也不尽相同,有的万把人,如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和第7纵队成立时,都是 1.1 万人,有的超过3万人,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3.5万人、第5纵队3.6万余人。

随着战争进程发展,这些纵队人员得到补充加强,而敌人因摸不清我方真正实力,很容易造成误判和轻敌,在双方交战中,被我军轻易歼灭。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