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表明,早期负重有助于骨折愈合,且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尤其对于髋部和踝部骨折,早期走动不仅加速恢复,还能降低死亡率。
二十年前,我丈夫Mark左脚踝骨折,戴着石膏、拄着拐杖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漫长时光。去年他又把另一只脚踝摔断了,但这次,手术后医生却告诉我们,Mark两周后就可以开始走路。这个建议令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通常大家都知道,骨折后需要至少六周的休息时间,医生总是倾向于保守治疗。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早期负重并不会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反而能帮助骨折更快愈合。尤其在一些复杂的病例中,尽早走动不仅能促进骨骼修复,还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比如更快恢复工作和日常活动。
伦敦圣乔治大学的骨科创伤外科医生Alex Trompeter表示,如果你完全不动,骨折部位的肌肉萎缩会非常严重,恢复起来需要漫长时间。事实上,肌肉的流失速度远远超过其恢复的速度。而骨骼的修复也是一样。比如,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待了六个月,失去的骨密度达到了10%。为了减少骨骼流失,他们在太空中做类似负重训练的运动。
早在19世纪,德国外科医生兼解剖学家Julius Wolff就提出,健康的骨骼会根据负荷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尤其是女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时,应该做力量训练,增加骨密度。
那些在股骨刚骨折后不久就开始走路的患者,与那些等了六周才开始走路的人相比,出现并发症的比例并没有更高。
当你骨折时,医生首先担心的是骨头的稳定性:如果加上重量,骨头会不会发生过度位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先通过“复位”将骨头对齐,再用螺钉、钢板等固定。这个手术过程的目的是让骨头通过自然愈合,生成新骨头并吸收坏死细胞。骨折处会先形成一种叫做愈合组织的“骨痂”,然后转化为骨头。适当的负荷和运动(这正是Wolff发现的关键)对这一过程至关重要,负荷太轻,骨痂不会形成;负荷过重,则骨头无法愈合。
手术固定装置帮助骨头保持对位,直到愈合过程完成。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骨科创伤外科医生Marilyn Heng指出,手术后,骨头愈合和固定装置的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场“竞赛”。而她更希望看到的是骨头愈合的胜利。“一旦身体愈合并在骨折部位形成新骨头,之前放置的硬件就变得多余了。我们对负重的决策,核心目标就是要赢得这场比赛。”
然而,给骨头施加一定的负荷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尽管骨头愈合的过程在全身范围内都是一样的,但下肢骨折如髋部、股骨和踝部则更加复杂,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走路的能力。对于髋部骨折的患者,特别是虚弱的老年人,缺乏运动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患者如果长时间不动,容易导致血栓、肺部功能减弱等问题。200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9%的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30天内去世,30%的患者在第一年内去世。但近年来,针对髋部愈合的研究表明,早期负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医生们也因此改变了治疗方法。“现在的标准治疗是固定伤口,让患者尽早开始走路。”Trompeter说道。
对于股骨这类长骨的骨折,使用钢钉修复相对简单。Heng医生与同事们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早期走路的股骨骨折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与等待六周才开始走路的患者相当。
至于踝部骨折,2024年《柳叶刀》刊登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3个中心、480个病例)。研究表明,术后两周开始走路的患者与等待六周才开始走路的患者,出现感染或骨板断裂等并发症的概率相同。因此,早期负重并不会增加风险。而且,早期负重的患者在六周和四个月后的踝关节功能评估中表现更好。“外科医生只需要一点推动。”Bretherton博士说道,他领导了这项研究,并希望这些证据能给医生们更多信心。
至于我丈夫,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尽早恢复活动的机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的疤痕完全愈合,恢复了正常行走,尽管有些限制——比如不能跑步,不能做快速转身——他又重新开始了锻炼。看起来,他在这场赛跑中赢了。
本文译自 Scientific American,由BALI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