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汉景帝年间著名的文武大臣,为三侯之一,到了景帝时期,诸侯王们的影响力就很大了,有些王还会铸造货币来发行,而这些货币都是帝王无法掌控的。所以景帝想要铲除这些藩王,正好晁错在写《削藩策》,两人就达成了协议,联手铲除这些藩王。
但地方上的诸位也不是省油的灯,吴王刘濞联起了楚王,赵王等七位王爷,齐声高呼‘杀了晁错臣,肃清奸佞’,随后举兵攻入长安。起义者大军浩浩荡荡,直逼大梁,差点将大汉半个国度都给攻陷了。汉景帝见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就听从袁盎的劝告,说:“只要杀死晁错,还去原来的封地,宽大处理,就可以让反贼停火。”就这样,晁错腰断在东市之上,其家人全部斩首,抛入城中。
根据《史记》中的说法,袁盎提议处死晁错,当时的皇帝的态度是:"陛下默然无语",似乎皇帝并不想这么做,但事实上,皇帝却是故意摆出一副沉默,不愿意的样子的。汉景帝杀死晁错,一方面是为了让叛乱停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民心。我们可以把削藩看作是巩固中央权力的一种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算是一种进展。可是那个时候,那些诸侯不是这样想的,普通百姓也不是这样想的。汉景帝的削藩,在普通民众眼中,就是土匪的行径。
再加上晁错性格刚烈,说话直来直去,与袁盎、窦婴等人关系并不融洽。那时,汉景帝与晁错都处在一种被所有人排除在外的状态。于是,汉景帝便将晁错当成了“挡箭牌”和“背锅侠”,用来堵朝廷的嘴,也是用来笼络人心的。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曹操讨伐袁术的时候,王垕在军中担任军中的粮草总管。建安2年曹操与袁术在寿春作战,曹操粮食短缺,遭遇干旱,损失惨重。此时负责粮草供应的正是任峻手下的仓官王垕,他向曹操请教该如何处理。曹操吩咐用小斛分给将士们王垕说:"如此行军,众将心生不满。"曹操说:"你就这么干吧,我自有好办法。"王垕照曹操的意思去做,众将心生不满。"这时,曹操将王垕秘密召来,并 砍下他的头,用来稳定士气。只是,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但是,我认为,罗贯中也希望借此向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一个野心家要成功,代罪羔羊是一定会有的。
[点赞][点赞][点赞]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