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侯相当于清代的什么爵位?前期与公持平,后期一文不值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2-16 17:14:34

前几日有一位广西的读者,给御史发来一张族谱的页面,他的祖上胡寿阶是跟随洪秀全金田起义的元老,后来封为“祷天侯”,并问御史“祷天侯”是一个什么等级的爵位,是不是和清代的侯爵类似?

御史这几日不断查阅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很遗憾没有获得关于胡寿阶的详细介绍,只在《太平天国史》中,记载了胡寿阶于太平天国丁已七年(咸丰七年)获封“祷天侯”,同年率军从安徽宿松入江西救援吉安,在吉安沙溪战死。

既然读者问得是“祷天侯”属于什么层级的爵位,那么御史重点就来讲一讲这方面内容。

太平天国前期的爵位只分二等

咸丰元年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初步确立了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当年即称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东西南北翼五王只是通俗的称法,他们的正式爵号都很长,东王为“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西王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南王为“前导副军师南王”,北王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翼王为“左军主将翼王”。

辛开元年除了五王之外,没有封其他爵位。癸好三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九月封秦日纲和北伐大将林凤祥等为侯爵。此为太平天国封侯之始,其后才陆续封胡以晄、陈承瑢等诸人。

太平天国初期,侯爵的含金量极高,仅次于王爵,而且侯爵以下没有更地等级的爵位。凡侯爵封号中都有“真忠报国”的字样,如秦日纲的爵号为“真忠报国顶天侯”,其侯爵世袭罔替。

初期得封侯爵的只有19人,即便功高如冬官正丞相的罗大纲都没有获封,所以封爵在太平天国政权中,是一个很光荣的大典。

御史罗列了初期得二十位侯爵:

顶天侯秦日纲,靖胡侯林凤祥,定胡侯李开芳,平胡侯吉文元,剿胡侯朱锡琨,灭胡侯黄益芸,护国侯胡以晄,兴国侯陈承瑢,卫国侯黄玉昆,镇国侯卢贤拔,补天侯李俊昌,赞天侯蒙得恩,襄天侯林大基,相天侯黄期升,匡天侯黄维江,助天侯刘绍廷,翊天侯吉成子,扶天侯傅学贤,卫天侯曾锦谦。

以上十九个侯爵清一色都是广西人,都是跟着洪秀全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可以说是真正的开国功臣了,其侯爵等级相当于清代的公爵。

侯爵中地位最高的是秦日纲和林凤祥,但是次年秦日纲、胡以晄封王,林凤祥等几个北伐侯爵牺牲,剩下的侯爵中便以兴国侯陈承瑢(后改佐天侯)居首。

显然,在太平天国初期得侯爵名单中,并无开篇读者的高祖胡寿阶,他的“祷天侯”是后来封的。

天京事变后衍生出六等爵制

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鉴于历史教训,不准备再封异姓王(后期王爵泛滥)。故在侯爵之上,设义、安、福、燕、豫五爵,合称六等爵制。这一时期,侯爵成了最低等级的爵位。

六等爵制中,侯爵是定都天京时就有的爵位。但是天京事变之后,既要限制封王但又要使功臣有爵位可升,于是就把一些已具有等级雏形的爵号排列起来,而形成了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

“豫爵”是采取豫王胡以晄被革王爵后所封的护天豫的爵号;“燕爵”是采取燕王秦日纲被革王爵后所封的顶天燕的爵号,这两个爵号都是天京事变前已有的爵号。

丁已七年(咸丰七年)六月,洪秀全撤去洪仁发安王、洪仁达福王之王爵,改封洪仁发为“天安”,洪仁达为“天福”,安、福两爵就是取自这两人的爵号。

“义爵”的来源,是丁已七年洪秀全曾封石达开为“义王”,但石达开不受,仍称翼王,所以就取这一个曾作王号的“义”字为“义爵”。

戊午八年(咸丰八年)洪秀全颁布了太平礼制,正式确立了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制。六爵都加一个“天”字,又与其上冠一字为封号,如“赞天义”、“受天安”、“成天豫”,等等。

越到后期,封爵制度越泛滥,最高等级的“义爵”就封了二百多人,六爵加在一起至少有二千多人。在六等爵制之外,又封了为数二千七百多个王,几乎只要是个官,基本都能混上一个爵位。

胡寿阶是天京事变后所封的“祷天侯”,其含金量已不能与太平天国初期得侯爵相提并论。但相比较于后期的王爵和其他爵位,又要略高一等。如果与清代的异姓爵位相比,轻车都尉应该够不上,大致也就是相当于骑都尉或云骑尉级别。

4 阅读:304
评论列表
  • 2025-03-06 16:04

    补充一点,祷天侯胡寿阶之死的经过。胡寿阶,广西人,金田起义时己加入太平军。1857年6月30日,国宗杨义清、祷天侯胡寿阶自江西宁都西援吉安,夜宿瑶岭,遭湘军道员王鑫偷袭,损失颇重,湘军乘胜追至沙溪。次日,胡寿阶“愤其党不力战,”亲率二万人马反攻,“各色旗帜,漫山遍野,层伏村庄树林,时隐时见。”王鑫亲自擂鼓,湘军飞驰齐进,迎战太平军。将太平军冲为两截,双方混战。时湘军千总朱惟堂部勇阵斩胡寿阶,“夺其所戴龙冠、龙袍,并黄缎绣龙风帽。”寻“搜获贼中文册、伪札,知伪祷天侯胡寿阶,广西金田起事老贼。”是役,太平军遭受重创,损失五千余人,湘军“阵斩骑马乘轿大小头目,指挥、先锋六七十名。”又,团练搜山,石菴团丁李廷禄等“围杀总制陈姓于严防村庙内,斩其首以献。”7月2日,太平军谭姓将军率众二三千人,进抵瑶岭,只为“寻胡寿阶之尸”。 以上史料见于咸丰七年(1857)闰五月二十七日,骆秉章“援江官军驰剿援贼大捷擒斩逆目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