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新海诚在中国吃大餐,在韩国吃泡面,中韩工作餐对比气疯韩国网友。
中韩工作餐
饮食荒漠
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携新作《铃芽之旅》,来到中国做宣传。
人到北京第一天,新海诚在个人推特上晒出了牛肉海鲜火锅,说晚餐很丰盛。
出差旅游拍照分享朋友圈,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嘛,没想到戏剧效果来了。
这条推特发出2分钟后,在韩国的宣传同事给新海诚发来了一张吃泡面的照片。
新海诚挺实诚,将这件趣事儿也发在了推特上。
没想到的是,中韩两国的商务接待餐,让韩国网友破防了:
“中国的料理一看就是用了假材料”
“明显是我们的泡面更好吃啊!”
“阴险狡诈的日本人,他的作品大家不要再去看”
新海诚这波属实有点冤,人家还真没有阴阳怪气。
之所以发推特大概就是,自己在吃大餐,朋友却在那边独自吃泡面,强烈的对比任谁都会忍不住调侃,明显感到一股不顾同事死活的快乐。
本身新海诚就是比较年轻的导演,互联网玩的很溜,经常发些日常或者活动照片。
上个星期他去韩国做宣传,也分享了自己吃泡面、石锅拌饭和在韩国电影院收到的面包。
人家开开心心冲个浪,却被韩国网友揪住不放了。
韩国网友评论
为啥呢?
因为韩国本土是真没啥吃的。
一个人之所以破防、跳脚,往往是因为踩中了他的敏感点,戳到了他的痛处。
新海诚来咱中国,又是火锅烤鸭又是面条辣子鸡的,还吃到了日本人吃不起的西瓜拼盘。
他去韩国宣传,吃的则是泡面、面包、石锅拌饭。
全是中国人不会当主食,或者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招待人的水平。
但是泡面这玩意儿,到了韩国却成了他们的国宴。
这说明啥,说明韩国在饮食方面的选择性不高。
目前韩国饮食呈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本土美食的荒漠化,一个是对外来饮食的全盘接受。
许多韩国人引以为傲的美食,其实都是在外国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良。
我们的炸酱面被他们改一下酱料,就成了韩式炸酱面。
日本的寿司被他们改造成紫菜包饭,鲷鱼烧成了韩国鲫鱼饼。
韩国最出名的部队锅,也是将美国军队吃剩的过期午餐肉、剩菜混杂烹饪的。
没有拿得出手的美食,是因为韩国本身地方太小,导致资源也少,大多食材原料简单,而且十分依赖进口,本国的农产品比进口货贵很多。
他们引以为傲的泡菜,所需材料白菜还得从咱们山东进口呢。
但自诩“宇宙中心”的韩国,是绝不认同“饮食荒漠”称号的。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国家的一切,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你看不起就是没眼光。
韩国人的心胸
韩国的“恨”与“兴尽”
我们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顿工作餐,就能让韩国网友急了呢?
一边自认本国文化是“宇宙中心”,一边不容他人任何的置喙。
在两个极端之间游走,其实就是韩国这个民族的底色。
韩国学者金烈圭在《恨脉怨流》中,对韩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刻解析。
他们的民族情绪里,有浓烈的“恨”与“怨”。
这种“恨”不是具体对谁的仇恨,而是一种无法化解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现状的控诉、心愿难以实现的懊恼与惆怅。
金烈圭在《恨脉怨流》中是这么描述的:
有时是一种心中沸腾的怒火和愤慨,有时又是一种对他人的诅咒和复仇之气;有时是一种自责的撕心裂肺,有时又是一种拔刀相向的怨恨;有时会像燃烧的火焰,有时又像冰山一样冷峻;有时是一种淡淡的悔意,有时又是一种面对无法挽回的失败而顿足捶胸的痛哭;有时会成为不愿留有遗恨,咬紧牙关,争取成功的动力或冲动,有时又会成为一种不给他人带来怨恨、善邻友邦的道德伦理意识…
这种被压抑的“恨”,源于韩国长期被殖民的屈辱史,历史上惧怕辽、金、蒙古,近现代遭遇日本殖民,如今又被美国控制。
整个国家始终被赶来赶去,屈辱来屈辱去,但又没有能力反击,精神得不到修复,“恨”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恨得不到释放,转换成了“怨”,形成无差别攻击,恨找不到报复对象,但怨可以。
前段时间,日本男星平野紫耀在韩国节目上用中文说“我爱你北京烤鸭”,被骂辱韩,字幕组标注“来韩”而非"访韩",韩国网友又认为这是故意将韩国说成是殖民地。
你看完只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因为韩国有过被屈辱的历史,才在恨怨中滋生出了上面的恶评和质疑。
从饮食捍卫到扣字眼,都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创伤。
韩国的“恨”文化
但话说回来,长久有“恨”的人,很容易陷进集体的狂欢,产生无意识的寻欢作乐心理。
这就又说到了韩国的“兴尽文化”。
“兴”是“恨”的对立,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既然恨无法解放,那就狂欢放纵,自我麻醉。
韩国的“兴”不只是寻求快乐,最主要的是癫狂,是人类学中的狂欢、狂荡。
只有达到癫狂,才能打破现有次序,冲破骨子里的怨和恨,进入随意而为的混乱精神状态。
为什么韩国的娱乐圈产业发达?
因为只有最痛苦的人,才能构建出最梦幻的娱乐世界。
“恨文化”让他们知道创造出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摆脱悲痛,让自己沉溺。
所以从对新海诚的狂骂中,我们可以解读出韩国民族情绪的特点,在长期“恨”的压抑下,他们敏感的自尊,无法容忍他人一丁点的冒犯。
但如果取得了成就,就一定会喜形于色,大声宣告,兴尽而归。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也有过屈辱史,为什么没有产生“恨”的文化呢?
我们其实也有恨,但这种恨通过反抗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化解了积压的民族情绪。
中国人自古以“和”为贵,推崇中庸,比较容易满足,扩张意识不强。
丰厚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我们在困难到来时,做出积极的应对。
相比于韩国的“恨”与“兴尽”,日本的“物哀”,我们中国更多是大气厚重,多样包容的民族文化特性。
就像新海诚来中国宣传电影,我们给予量多诚意足的豪华大餐。
这不是韩国网友说的要面子,也不是中国网友说的崇洋媚外,单纯的只是一种吃好喝好的待客之道。
更别说,新海诚这部电影《铃芽之旅》的票房,轻轻松松就能让中国发行方赚回接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