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富贵险中求”,是被阉割过的,下一句才是正解!

历史教堂 2023-06-17 09:29:32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富贵险中求”,意思就是说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够创造财富,风险越大,相比较下来收益也就越大;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风险大的同时,失败的后果反而会更大。

东汉末年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荆州之主刘琮直接束手投降,这时江东的一些官员就劝说孙权也投降,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势不可挡,并且他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投降曹操就等于是投降朝廷,最起码也能富贵一生。

但孙权的内心是不愿意投降的,并且这时的江东还来了一位说客,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最后对孙权说了这样一句话:“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孙权和刘备联合战胜了曹操,那么曹操必定败回到北方,如此一来,荆州、吴地的势力强盛,就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孙权听闻后大喜,但诸葛亮只说了成功之后的状况,却没有说对抗失败的下场;诸葛亮不必说,孙权也不必问。其实很多人在冒险时,都对失败后的下场很清楚,但却不会明说出来,只会想着成功之后如何如何,从而自动忽略失败后的结果。

这正好验证了那句俗语,富贵险中求!

“富贵险中求”这句俗语妇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被阉割过的一句俗语,它的全文是这样说的:

“富贵险中求,也在险种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大丈夫行事,当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这样一说就很好理解了,富贵虽然可以通过冒险来获得,亦会通过冒险会失去的更多,这句话并不是告诉人们不要冒险,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更容易成功;但我们应该摒弃侥幸成功的念头,在冒险之前做足准备、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使得自己足够强大,厚积薄发,方能一鸣惊人!

读过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去世后,由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后来冒险造反成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这也可以说是富贵险中求。若是朱棣当初没有成功的话,恐怕他的下场会非常的凄惨。

说实话,朱棣之所以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造反,主要还是被朱允炆给逼得。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相继残害朱元璋的诸多儿子,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朱柏,就是被朱允炆给逼得在家自焚而死。

有了前车之鉴,朱棣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便开始谋划造反。

不过,朱棣的成功也不是侥幸得来的,他在造反之前,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眼看着其余藩王相继被削,朱棣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开始为对抗朱允炆加紧活动。

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 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最后就连自己的颜面都不顾了,堂堂燕王开始装疯卖傻。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准备,朱棣才能在后来一举成功,所以说朱棣的例子完美的告诉我们,富贵险中求,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准备,就跟赌博似的成功就富贵了;成功不是偶然的,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是自身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那接下来的冒险就不是富贵险中求了,而是“富贵险中丢”!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阅读:61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