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毛主席在杭州视察期间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在会上,主席看到了和自己一起从井冈山走下来的曾希圣,便笑着问:“曾希圣同志,最近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吗?”
曾希圣苦笑一声没有说话,毛主席瞬间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当即在会上呵斥道:“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你们怎么能忘记他的功劳呢?做人可不能忘本啊!”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性情向来比较温和,很少发脾气。那么曾希圣是谁,他为何被赋闲在家?最终这件事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周恩来:曾希圣是党内稀有的神人曾希圣是我国军事无线电密码破译的第一代专家,就连叶剑英都曾这样说过:
“曾希圣这个人是不可小觑的,他能看懂‘天书’。长征期间,毛主席之所以用兵如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赖于曾希圣等同志提供的准确情报。”

1930年,曾希圣担任上海中共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专门负责情报侦查工作。在此期间,他破译了国民党所计划的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等情报。
1932年,红军在攻打赣州期间受到严重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情报人员只侦察到赣州附近有3000多敌军,以我军当时的兵力是完全可以打赢的。然而就在敌我双方交战的时候,蒋介石突然调5个师的兵力包围我军,导致我军伤亡惨重。
战斗结束后,我军意识到侦察的情报虽然准确,但却抵不过战场的瞬息万变,如果能及时截取敌军的情报,将大大有利于我军作战。不过可惜的是国民党军的电报都经过加密处理,如果没有密码本,我军的情报人员很难破译。

但曾希圣却不怕困难,他连忙向上级请示成立电文破译小组,并开始紧张的破译工作。曾希圣先是让收发员将不同方向的电波编号归类,然后再让战士去搜集敌军加过密的电报,最后和邹毕兆、曹祥仁等人钻进房间研究。
起初大家都没有头绪,脸上布满愁容,曾希圣见状说:“大家不要气馁,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都是要一步一步来的。”有人说:“咱们就这么研究,要研究到啥时候啊?”
就在这个时候,曾希圣突然说:“前线打仗肯定能缴获敌人的电报底稿,有了这些东西,咱们破译就会简单很多了。”随即将这一想法告诉给领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32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敌军一批加密电文,其中30多组密码后面都备注的有汉字。这对曾希圣等人来说可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再次钻进房间研究,最终硬是将“天书”给破译成功。
不久后,中革军委决定成立军委二局,曾希圣担任局长,主要负责破译敌军的秘密电文。在二局成员的努力下,我军得到越来越多敌军的情报,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希圣还被授予二等红星勋章,周恩来笑着说:“在搞情报工作方面,你称得上是党内稀有的神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曾希圣和中央红军一起行军,并提供了不少准确的情报。毛主席笑着说:“有曾希圣同志在,我们就像是打着灯笼走夜路。”
四渡赤水后,我军面对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一时难以突破。在这一关键时刻,曾希圣拿着一份破译的国民党军电文找到毛主席等人说:“既然我们正面强渡不行,那就想别的办法。”

毛主席一听来了兴趣:“曾希圣同志,你说的别的办法是指……”曾希圣笑道:
“我们可以假借蒋介石的名义发电,令敌军改变现在的路线,向泮水、新场前进,绕开我们渡河的地点。如此一来,就能给红军赢得渡河的时间。”
3月30日晚上9点,曾希圣模仿蒋介石的口气拟好一份电报,然后拿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后连说了三声“好”,然后说:“代蒋总司令发令是迫不得已为之,这是绝招,但只能用一次,否则会给咱们破译工作带来风险。”

朱德点点头,说:“没错,这件事要烂在肚子里,不能再用第二次。”紧接着,邹毕兆将这份电报发给周浑元和吴奇伟,他们二人收到电报后毫不怀疑,当即下令朝泮水、新场进发。
3月31日凌晨,战士们整齐有序地南渡乌江,直到4月1日11点五军团渡江完毕。主力红军之所以能如此顺利渡过乌江,曾希圣功不可没。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曾希圣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不过当他得知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行为后,果断带着二局的成员和全部器材离开。得到消息的彭德怀连忙带人去迎接,他紧紧握住曾希圣的手说:“希圣同志,你又为党立下了大功!”

也许是察觉到我军能破译自己的密码,国民党又换了不少密码,但无一例外都被我军破译。后来国民党军选择直接破译我军的密码,甚至购买了最先进的设备、雇佣外国专家,但他们始终没能破译我军的密码。
从1932年10月到1937年年底,曾希圣等二局成员共破译蒋介石中央局和地方军密电1050个,而敌军破译我军密电则是0个。

1939年,随着南方局的成立,曾希圣被调到南方局军事组工作。同年2月,他秘密抵达重庆,并在国民党军统电讯总部建立了秘密联络点。不过由于他的身份已经暴露,再加上秘密联络点被敌军破坏,为了保护他的安全,中央决定将其调到皖南新四军军部。
“皖南事变”结束后,曾希圣被任命为新四军第7师政委,因为师长张鼎丞没有到职,第7师的主要事情都由他负责。在此期间,他和其他领导人配合,在敌军、伪军以及顽固派统治的夹缝中开辟了一小块根据地。

1951年3月,中央在讨论由谁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时候,毛主席提议说:“我记得之前曾希圣同志和我说,他想去安徽工作,那就让他去吧。”
上任后,曾希圣根据安徽的自然条件提出不少改正方针,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农业发展。1955年,安徽省的粮食迎来全面丰收,夏秋两季实际产量高达1152.9万吨,超过当时国家下达计划的28.88%。

1962年2月,曾希圣在一次会议上被批评,会后被撤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赋闲在家。直到1965年毛主席在视察杭州期间,才知道曾希圣没有工作的事情。
毛主席十分生气,在会上呵斥道:
“没有曾希圣同志的情报工作,长征是非常可怕且难以想象的。你们绝大多数都是从长征过来的,为什么不给曾希圣分配工作呢?做人不能忘本啊!应当知道‘得人点滴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同年8月,在毛主席的过问下,曾希圣被派到程度担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8年7月15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