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驾崩以后,这个天下就乱了套。不知道是他儿子不行?还是他死了以后以前的七国贵族太厉害,总之那几年,农民和贵族站在了一起,他们共同的敌人,就是秦朝!
几年折腾下来,秦朝最后的上将军,章邯也投降了。在项羽和刘邦等人多年的征战下,整个秦朝结束了自己的统一,天下就开始分崩离析。
这是历史上再一次,从统一走向分裂。当然,下一个统一也会到来!
秦朝亡了以后,刘邦和项羽就开始楚汉相争。好些年,楚汉相争弄得全国上下民不聊生。
二人为了一个皇位打的是你死我活!在那之后,刘邦靠着自己坚硬的班子,一举拿下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但你得承认,历史给了如果机会。就是在刘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插曲的,是可以不顺利的,只是当年那个如果,在自己临死的时候,才知道,才想起,他自己谋士的话。
不错,这个人就是淮阴侯韩信。刘邦最大的如果,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可能要一直留在汉中,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打不过项羽,如果韩信自立,刘邦、项羽和韩信将三分天下。
总之,韩信的政治思维过于幼稚,他忘记了有句话叫“秋后算账”!或许在那时候,这句话还不存在!
韩信的谋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如此高瞻远瞩!他到底和韩信说了什么?让刘邦都想杀了他?他又对刘邦说了什么?让刘邦赦免他的死罪?在韩信死了之后,韩信的谋士又有着什么样的下场呢?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即“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刘邦来说他的成功和萧何、张良、韩信是分不开的。作为汉初三杰,这三个人给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即便是如此之大的功劳,这三个人只有张良和萧何落得寿终正寝,而那个打遍了天下无敌手的“假齐王”死的比谁都惨!
起初,韩信并不是跟随刘邦的,在刘邦的原班人马里也没有韩信的身影。那时候的韩信还在项羽的手下做着“执戟郎”。
有人说,在楚汉相争时期,只有两个人算得上是军事家,一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执戟郎“韩信”。这也就是说,如果刘邦想对抗项羽,就必须得到韩信!
项羽放走了韩信,是一种自大,一种狂妄,更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失误。刘邦眼睛亮,抓住了韩信,也就找到了能抗衡项羽军事能力的人。
所以说,打败项羽的不是刘邦一个人,而是整个刘邦团队。刘邦团队靠的就是取长补短。
在刘邦账下的韩信,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士兵,一跃成为了大将军,执掌整个大汉的兵马,对于韩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这都是韩信的故事,韩信也是靠着这些成绩,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韩信是楚汉相争这杆称上最重要的砝码,正是韩信的出现,刘邦才有了转机。
公元前203年,此时的韩信已经成为了大将军,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
现在的他有权利,有富贵,更有军功,也开始被项羽所赏识,被刘邦委以重任!
此时韩信接到的命令是攻打齐国,同时刘邦又派遣郦食其出使齐国,希望可以劝降齐王。
此时韩信的谋士出现了,他在这个时候,告诫韩信,不能让郦食其成功,如果成功,收复齐国的功劳就要被一个儒生抢走,如此大的功劳绝不能落在他一个人的手里!
于是韩信听从了自己谋士的意见,统率大军兵临齐国。就在韩信兵马将至的时候,齐国也同意了刘邦的条件,投降了大汉。
没想到此时的韩信为了争取功劳,竟然违背刘邦的旨意,强攻齐国。
此时的齐国并没有准备,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已经投降了,他们和韩信现在是一家人。只是没想到换来的是兵戎相见。
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其指挥下,齐国很快就落入了韩信的手里,此时的韩信也渐渐膨胀了起来,他开始窥探“王的宝座”!
韩信得逞以后,书信刘邦,希望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暂时的管理齐国。
刘邦看到韩信书信的时候,气的那是直跺脚,但是只能忍耐,毕竟此时刘邦正在和项羽的精锐部队对峙,韩信在此时非常重要,韩信的倒戈会直接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
刘邦严厉的斥责韩信,并告诫韩信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于是韩信如愿的成了“真齐王”。
韩信如愿得到了封赏非常的开心,而作为韩信的谋士,此时又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那是一个月色非常好的野望,韩信邀请他的谋士在齐王宫里小酌一杯,
酒罢,韩信的谋士发声了,“大王,你现在的功劳,已经不是一个王能够满足你的了,现在汉王和楚王都想拉拢我们,你回到汉王身边,汉王一定会猜忌我们,因为我们的功劳和兵马让汉王忌惮,如果我们跟随了楚王,在楚王那里我们的位置也不会比他的原班人马好。”
作为韩信的谋士,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他所说的话都是在为韩信着想,此时韩信谋士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在此时我们自立,依靠齐国,三分天下,逐鹿中原。
那么韩信的谋士到底是谁呢?当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那晚对韩信说出肺腑之言的人叫“蒯通”(其实真名为“蒯彻”,为了避汉武帝“刘彻”之讳,司马迁改为“蒯通”)!
很多人都听过张良和范增,二人是楚汉相争时期最重要且出名的谋士,一位效力于项羽,另一位效力于刘邦。
不得不说,如果韩信成功,那么蒯通也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还是秦朝,他没有鬼谷子那样额老师,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后人对其的称呼多是纵横家!那年,起义军的头领还是陈胜和吴广。
那年陈胜命令武臣去攻打赵地,此时的蒯通就在这里,他找到了范阳的县令徐公,告诫徐公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
徐公不解,蒯通就详细说明,说你这些年做县令,杀了多少人,对多少人用过刑法,很多百姓都是非常恨你的。如果武臣来了还能有你的好?
徐公一听就吓傻了,连忙问蒯通有没有什么应对之策,蒯通告诉他说,你弄些好车好马,坐上去,走遍燕赵故地,告诉那里的县令,投降就是你这个待遇,有酒有肉,好车好马。我再去劝说武臣,你一定没事。
就这样蒯通又找到了武臣把自己的计谋说了一遍,武臣欣然接受了蒯通的建议,重赏了徐公,就这样燕赵之地有几十座城池不费一兵一足就打开了城门!
在那之后,蒯通可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谋士了,只可惜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蒯通的一生和韩信的一生有些像,那就是不得志,总想证明自己,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在那个乱世,二人也难得机会!
所以当二人相遇的时候,多少有些对撇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共鸣。
蒯通对韩信最重要的意见就是在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此时刘邦做了两手准备,一个是“韩信”,一个就是“郦食其”。一文一武,一个武力攻打,一个劝说招降!
韩信听说郦食其到了齐国以后,本来是想停止进军的,只是这时候作为谋士的蒯通发声了,他告诉韩信,我们拼了命,用了那么多士兵,死了那么多士兵,才拿下魏国、赵国,一共50多个城池。
郦食其此去就动动嘴皮子,就能拿到了70多个城池?这会大大降低韩信兵团的功劳!
蒯通的意见是这样的,让郦食其去游说,这样会降低齐国对韩信兵团的防备,在此时正是攻陷齐国全境最好的时刻。我没有汉王的旨意,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动手!
于是韩信就这样做了,赢得很轻松,到齐王宫的时候,还看见齐王烹煮郦食其的那口大鼎。
不得不承认,韩信这次的功劳,是踩在郦食其尸体上得到的。而对蒯通来说,他的计划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他的心里,他想把韩信扶上王位,一个不需要看任何人脸色的“王”!
蒯通对韩信的言论,是谋略更是政治。就在韩信顺理成章坐上齐王宝座的时候,蒯通也在为韩信担忧着什么?
那天,蒯通再一次发声了,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三分天下”!
当时的蒯通看得非常的明白,就是这个天下谁都可以坐,并不是刘邦和项羽独有的。也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处境,刘邦当时已经陷入了困境,被项羽包围了起来。
项羽呢?打了三年,什么都没打到,面对如此的态势,楚汉两方的锐气都大大地降低了,而对于整个战争最关键的人和因素,就是韩信。韩信倒向谁,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蒯通作为韩信的谋士必须为韩信着想,也就是谋求韩信利益最大化,韩信利益最大化就是拿齐、赵、燕三地自立,然后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在等待时机,涿鹿中原。
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韩信确实有能力,三分天下,也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只可惜韩信的野心属实没有担起蒯通的宏图!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能忘恩负义,现在封自己为齐王,将来应该会对自己不错。
蒯通说了很多历史,但是没有劝动韩信那颗幼稚的心。
蒯通最终告诉韩信,老天给你恩赐,你不接受就会降罪你,机会来了你不行动,你就会倒霉。事后也证明了蒯通的话是有道理的。
韩信在那之后,大军破楚,在垓下合围西楚霸王,此时正如蒯通所说的一样,功劳太大了,到最后刘邦不能不忌惮韩信的功劳。
在那之后,蒯通怕自己受到牵连,就开始装疯卖傻起来,毕竟跟了这样一个主子,也是没有办法。
自打项羽死了以后,刘邦就没有了对手,除了匈奴谁都打的过。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找了个机会,剥夺了韩信的齐王,封了一个淮阴侯,因为韩信就是那里的人。
最后,还是不放心,找了一个机会,吕后就把淮阴侯给杀了,韩信在死的时候,非常的悔恨,他大声地呼喊蒯通的名字,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了女人的手里!
刘邦在得知此事以后,非常的愤怒,于是派人把蒯通捉拿起来,并质问蒯通为什么要教唆韩信谋反。
刘邦愤怒至极,准备将蒯通实施烹刑,也就是用大锅煮了!
蒯通怕死,但是早就置生死与度外,当时的蒯通非常的平静,他只是对刘邦说,让自己说句话,再死也不迟。
刘邦给了他机会。蒯通告诉刘邦,狗一般都会对别人叫,除了自己的主人以外。
那个时候的自己只是齐王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士,蒯通只认齐王,自打秦朝灭亡以后,天下就是由能者居之。
当时的天下很乱,起义的人很多,想做皇帝的人也很多,只不过是没有能力,没有机会,这些人刘邦是杀不尽的。对于蒯通的话,刘邦没有答复,只是赦免了他。
蒯通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好的,做了曹参的宾客,此时的曹参也是齐国的相国,那里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地。
在那之后,蒯通也给了曹参很多建议。可以说,蒯通有这样的结局!也是不错的!
蒯通,不仅精通谋略还善于相面,当初在韩信手下的蒯通就给韩信相过面。
蒯通说韩信最多能当个侯爷,但是又觉得他身上散发着一些贵气,自已相面多年也有些吃不准。
于是叫韩信起兵,只是韩信不肯,最终,只落得一个侯爷。蒯通也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了一本书,名为《隽永》!
不得不承认,蒯通说韩信的那句话,是值得大家共勉的,当老天给你机会的时候,你一定要珍惜,负责是要倒霉的。
对于刘邦,为什么不杀蒯通,想必不是那些肺腑之言感动了刘邦,多半是蒯通没有什么威胁,而且是个人才。
对刘邦来说,杀不杀他都没必要了,毕竟当时的天下已经姓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