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元末混战!元末群雄逐鹿天下,为何朱元璋最后能胜出?

灵巧饭团 2025-02-17 16:17:46

当我们认真去回顾明朝的开国历史时便会察觉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明朝,大体上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朱元璋听取了谋士朱升所提出的建议,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其二,他的运气着实不错,在其发展壮大到具备足够实力之前,北方始终存在着起义军的主要力量,这些力量为他抵御了元朝的主力部队,从而使得朱元璋获得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契机。

其三,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老朱在战斗方面的能力着实超强啊!他的战斗力简直令人惊叹,不管面对何种对手、何种状况,都能凭借自身卓越的战斗实力应对自如,真的是太能打了,这一点堪称重中之重。

在中国古代诸多皇帝当中,老朱的军事指挥才能那可是相当出众,仅仅稍逊于唐朝的李世民罢了。再看元朝末年的将军群体里,老朱同样能稳稳当当位居前三之列,甚至极有可能夺得头筹呢。

公元1355年,是我们说起明朝开国斗争史的一个起始点。就在这一年,郭子兴,这位对朱元璋有着知遇之恩的人,因病离世了。

在郭子兴离世前,朱元璋已然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麾下军队更是超过了三万人之多。可即便如此,那时在朱元璋之上,依旧有着郭子兴这位顶头上司的存在。而这一情况,在当时,朱元璋手下不少人也都是认可的,都不认为朱元璋就该是独当一面的一方之主。

然而,在郭子兴离世之后,情形便发生了改变。

彼时朱元璋所拥有的地盘以及军队,皆是其凭借自身不懈努力拼搏而得。在此情形之下,众人随后便明确地认定,朱元璋已然是这支军队当之无愧的首领。即便当时身为起义军共主的韩林儿,任命了郭子兴的儿子担任这支军队的新统帅,可大家依旧不予认可,只认朱元璋一人。

故而在郭子兴离世前,朱元璋仅仅是位手握兵权的起义军将领罢了。然而待郭子兴故去之后,朱元璋方才获得众人的认同。众人皆认为,此时的朱元璋已然成为一方之主,具备了参与这场争夺天下角逐的资格。

严格来讲,明朝的开国战争恰恰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拉开了帷幕的。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的实力着实不算强劲。彼时他手下仅有大概三万多的兵力,所占据的地盘也不过是滁州与和州那一片区域。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即便放在起义军当中来考量,朱元璋也仅仅只能算作是一股微不足道的小势力罢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从名义上来讲,仅仅是这支军队的副帅罢了。在他之上,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正统统帅,此人正是郭子兴的儿子,也就是郭天叙。

在那样的情形下,怎样除掉郭天叙从而成为起义军名正言顺的首领,便成了朱元璋不得不去应对的难题。并且,朱元璋还务必要保证,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整个过程里,这支起义军的内部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与混乱局面。

很明显,这是一个极为麻烦的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随后想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法子。先是在他的推动下,那支起义军着手渡过长江,朝着与长江对岸遥遥相望的南京一带发起进攻。再者,在作战期间,身为这支起义军主帅的郭天叙,率领自己统领的军队,率先冲锋陷阵,结果不幸战死在了这场战争之中。

郭天叙之死,在后世一直饱受争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没人能确切知晓,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成谜,到底是朱元璋暗中使了手段,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至今都无法有个定论。

总之在这一番经历过后,朱元璋成功坐上了这支起义军首领的位置,自此往后,便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他加以管束了。

接下来,朱元璋依旧率领着军队朝着南京进发。彼时,朱元璋实际掌控的和州以及滁州,正位于长江北岸,与南京遥遥相对,中间仅隔着一条江。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那座城市还不叫南京,它那时的名字乃是集庆路。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当中,朱元璋先后三次领兵对南京发起攻势。历经一年之久,朱元璋成功将整个南京地区收入囊中,其下辖的几个县自然也一并被拿下。并且,在攻略南京的过程里,朱元璋还完成了对巢湖地区起义军的收编事宜,由此他首次拥有了实力强劲的水军队伍。这对朱元璋而言,意义着实重大非凡。

在拥有了水军之后,朱元璋具备了横渡长江的能力,同时还能依靠水军对长江进行封锁,如此一来,便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相较于其他起义军势力,朱元璋终于是多出了几分优势。

在成功拿下南京之后,朱元璋顺利完成了对南京地区投降军队的收编事宜,如此一来,他所统领的军队规模得以大幅扩充,人数达到了五六万人之多。随后,朱元璋把此地正式更名为应天府,并将其确立为自己实施统治的核心所在。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当中,朱元璋是以南京作为中心地带,朝着太湖的方向开启了扩张之路。历经一年的时间,朱元璋一步步地将整个浙江东部地区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实现了对这一区域的占领。

彼时的朱元璋,总算能够称得上是具备了一定根基啦。要知道,在那时以南京作为中心来看,长江北岸的若干个县,已然都掌控在朱元璋手中了。如此一来便表明,要是元朝的主力部队挥师南下的话,朱元璋是能够封锁住长江的,进而在这几个县的范围之内抵御元军的侵袭。

长江横亘在前形成了一道阻隔,且还有实力强劲的水军将长江牢牢封锁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即便元朝此刻有能力派遣十万精锐之师南下,想要对付朱元璋,恐怕也是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在长江以南,以太湖为中心的那一大片广袤之地,基本上绝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收入囊中了。此地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产量极为可观!自宋朝起,这一带就享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有了如此充裕的粮食,这便表明朱元璋能够招募更多的兵员,且在战争中更具动力。

就在公元前1357年这个时候,朱元璋成功拿下了重要的产粮之地。随后,大批来自江南地区的文人纷纷前来投靠他。在这些文人当中,有个名叫朱升的人,此人还为朱元璋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颇具智慧的策略。

后来,这条战略成为了明朝得以开国的关键所在。

并且,极为有趣的一点在于,回顾元末那场混战的整个局势,唯有朱元璋能够采用这样的策略!而其余的所有势力,要是原样照搬这个策略的话,那基本上都只有死路可走,绝无其他可能呢。

若要施行这一策略,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所占地盘得是关键产粮之地,不然产粮量少于消耗量,便无广积粮的可能。其二,地盘切不可与元朝统治区相邻,否则元军频繁来攻,就根本不会有高筑墙的时机。

你所统领的军队,务必得由你亲自招募而来,如此方能让下属对你心悦诚服。不然的话,倘若你一直无法称王,底下的人就会丧失希望,进而致使团队丧失凝聚力。就像陈友谅,他靠篡权获取地位,所以没法采用这一办法。另外,最为关键的是,自身内部矛盾切不可过于严重。例如元朝,其内部土地兼并矛盾突出,同样也无法运用此招。

在元末那个时期,倘若要找出能同时符合这四个条件的人,环顾四周,唯有当时的朱元璋可以做到,其他人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朱元璋在当时可谓是独一无二地满足了全部这四个特定条件的存在。

在老朱占据浙西的这一期间,其余的地方同样也正经历着天翻地覆般的巨大变化。

首先来说一下元朝的情况。

在元朝时期,其内部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矛盾状况。一方面是元朝高层统治者彼此间矛盾重重,另一方面则是元朝中央与地方武装之间也有着诸多矛盾。彼时各地起义军势头迅猛,闹得沸沸扬扬,元朝中央无奈之下只能主动下放权力,结果使得众多元朝地方军方势力慢慢走向了独立之路。

元朝中央对关中、河南以及甘肃等地的控制,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逐渐丧失掉了。

与此同时,在元朝中央这边,以太子为代表的一伙人,同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展开了争权的斗争。如此一来,元朝的高层陷入极度混乱的局面,完全没办法集结起有效的力量,从而也就无法对农民军实施有效的镇压行动。

就在同一时刻,刘福通所率领的那支队伍,他们可是起义军的主力。而在这个时候呢,这支队伍已经开始慢慢地展开北伐行动了。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拉开了帷幕,而最初发起这场起义的正是韩山童与刘福通二人。可谁能想到呢,起义刚开始,韩山童就遭遇不幸被杀害了。与之相反,刘福通在这之后率领着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刘福通后来还拥立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如此一来,这支起义军在名义上便有了正统的归属。

当朱元璋采纳朱升所提战略之际,刘福通率领的那支武装力量已然迅猛壮大,成功占据了往昔宋朝的都城汴梁。接着,刘福通把兵力分成三路,径直展开北伐行动。在随后的数年当中,这三路北伐军尽管最终都归于失败,可它们着实成功贯穿了元朝的整个疆域,甚至还有部分农民军一路打到了草原地带的元上都呢。

由于刘福通的出现,加之元朝中央政权腐败且无能,这便使得在随后的数年当中,元朝根本没有能力再派遣哪怕是一兵一卒前往南方地区了。

朱元璋因此得到了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契机。

此外,在江南一带,那支起初在名义上以韩林儿作为首领的起义军,其内部也在这时候迅速地产生了分裂的状况。

起义之初,尽管起义军各部相互独立,可在名义上仍对韩林儿称臣。然而,伴随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南方的徐寿辉部率先宣告独立。并且在此之后,徐寿辉更是直接登上皇位,称帝了。

当徐寿辉已然称帝之时,朱元璋还只是寺庙里的一介和尚呢。由此可见,起步更早的徐寿辉,其发展速度颇为可观。特别是在刘福通成功挡住元军主力的情形下,徐寿辉于南方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短短数年过后,便占据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多地,麾下坐拥百万雄师。

在徐寿辉坐拥百万大军之际,朱元璋不过才刚刚将南京拿下。彼时,徐寿辉所率领的势力才是南方起义军中最为庞大的一股啊!并且在那个时候,徐寿辉所带领的这支农民军势力,无疑是最具希望能够实现统一天下这一目标的。

可关键在于,在那之后,徐寿辉这里就出现状况了。

徐寿辉此前发展极为迅速,不过这并非因其自身能力出众,而是刚好赶上了风口。南方诸多起义军领袖,鉴于他此前势力较大,都乐意接受其庇护,故而让他看起来很强势。但事实上,在徐寿辉所掌政权内部,是分成了诸多不同势力的。

当朱元璋着手广积粮之际,徐寿辉这边便渐渐出现了分裂的状况。最终,徐寿辉所率领的队伍大体分化成了两部分。其麾下将军陈友谅霸占了他的大部分地盘,而四川那块地盘则被另一位部将明玉珍所占据。

如此一来,曾经势力颇为强大的徐寿辉所部,出现了分裂的情况,进而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是以明玉珍为首的一方,以及以陈友谅为首的另一方。

自朱元璋成功拿下南京起,时光匆匆,转瞬便过去了三年。待到三年后的公元1360年,朱元璋已然将浙东彻底掌控在手中。而此时的徐寿辉一方,已然分裂成了陈友谅与明玉珍两部分,其中陈友谅的地盘,恰好与朱元璋的属地紧紧相邻着。

另外,在朱元璋所处位置的东北方向,也就是江苏一带,当时是由起义军的另一位领袖张士诚暂且掌控着。而在朱元璋的东南方向,具体是浙东沿海的那片区域,则是由方国珍负责统领。

福建地区处于朱元璋地盘的南面,当时是被陈友定掌控着。陈友定这名字和陈友谅颇为相似,可实际上他俩毫无关联。陈友定本就是元朝的一名将军,是站在元朝阵营那边的。后来随着起义军兴起,福建与元朝北方的疆土断开了联系,如此一来,陈友定便成了福建当地势力最大的军阀。

总而言之,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在江南一带,已然形成了这样一种局势: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还有陈友定这五大势力,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局面颇为复杂混乱。

公元1360年,局面已然如此之后,朱元璋的阵营里又新添了一位关键人物。此人是谁呢?正是声名远扬、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在刘伯温投身到朱元璋阵营后,旋即提出建议,让朱元璋切不可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而应全力做到各个击破。彼时,在五大势力的分布格局下,朱元璋所占据的地盘正位于极易受各方攻击的四战之地,压根就不存在一个安稳牢固的后方。于是在这般形势下,刘伯温所献之策略便是,期望朱元璋能以刘福通一方作为依靠,先将其他那几位江南的各路群雄逐一解决掉为宜。

然而,在朱元璋尚未采取主动出击的行动之时,实力居于最强地位的陈友谅却已经率先出手了。

彼时,陈友谅才将徐寿辉杀害,顺势占据了徐寿辉的诸多地盘。鉴于自身这种特殊经历,随后陈友谅必然要大力进行扩张,企图凭借接连的胜利来转移内部矛盾。在当时,处于陈友谅地盘周边的区域里,最具价值的当属朱元璋的地盘了,毕竟那里是产粮之地。

没过多久,陈友谅便给位于朱元璋东边的张士诚写了一封信,信里邀请张士诚一同对朱元璋发起进攻。张士诚在收到陈友谅的这封信后,未作丝毫犹豫,很快,双方就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准备携手对付朱元璋。

就这样,朱元璋开启了一场同时与张士诚、陈友谅对抗作战的战争,要以一己之力应对这两方的挑战,一场一敌二的艰难战事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前朱元璋一直奉行各个击破的战略,而当下这种要以一敌二的状况,明显与之不符。要知道,陈友谅的实力可是远超朱元璋的,并且还有张士诚在背后发起进攻。如此情形之下,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一仗,好像都不存在获胜的可能!

然而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朱元璋将他那超强的指挥才能展露无遗!在接下来的数场战争里面,朱元璋会凭借着这种堪称逆天的指挥能力,实现绝地反击,扭转战局,书写属于他的辉煌篇章。

接下来的战争进程里,朱元璋率先将目标对准了张士诚。经朱元璋一番努力,东北方向的数个极为重要的城镇节点,慢慢都被他收入囊中。并且,江北地区的某些地方,像朱元璋最初起兵的濠州等地,都被朱元璋有意舍弃了,以此来减轻防守方面的压力。

在张士诚那边所带来的压力逐渐得以减小之后,朱元璋便着手开始行动了,他掉转了方向,将矛头对准了陈友谅,随后全力以赴地与陈友谅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仔细说来,这场混战着实复杂。不少对明史稍有了解却又未深入探究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朱元璋起初一直在全力攻打张士诚,接着陈友谅前来进攻。在此期间,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南昌展开了洪都保卫战,成功抵御住了陈友谅。待朱元璋率领主力返回后,便迅速击败陈友谅,进而开始横扫江南。

这一过程的确是没错的。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整个过程远非如此简单,而是要复杂得多呢。实际上,从陈友谅出兵开始,一直到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可是足足打了三年之久呢。

这三年间,双方展开了龙湾之战、江州之战等诸多重要战役。起初,陈友谅一路打到南京城附近,险些将朱元璋的老巢一举拿下。然而历经多场大战的激烈角逐后,朱元璋连连取胜,最终得以实现逆风翻盘,扭转了局势。

到了有可能实现翻盘的后期阶段,那场著名的洪都保卫战才正式打响。此前,陈友谅已经接连被朱元璋击败了数次,正因如此,这一回他孤注一掷,把全部家底都带上了,一心想着要通过这一战彻底扭转局势,毕其功于一役呢。可最终的结果却是,陈友谅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死死地挡在了南昌城外,足足长达85天之久。

在此之后,朱元璋成功搞定了后方事宜,这才艰难争取到与陈友谅展开正面决战的契机。紧接着,朱元璋就率领着自己帐下最为精锐的部队,并且带上几乎全部的水军力量,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去同陈友谅一决高下。

于是,双方最终在鄱阳湖附近碰面了。至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鄱阳湖之战,拉开了帷幕,正式爆发开来。

鄱阳湖之战期间,陈友谅一方可是掌握着足足六十万的军队,而与之相对的朱元璋呢,仅仅拥有二十万军队罢了。并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就水军装备而言,陈友谅所拥有的要比朱元璋的精良得多,远远胜过朱元璋这边的装备情况。

然而随后,在战争开启之后,朱元璋凭借自身的智慧,又一次实现了逆风翻盘。有关这场战争具体的经过,大体可参考《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但要说明的是,并非朱元璋事先看过《三国演义》,而是后来罗贯中创作赤壁之战时,是以这场鄱阳湖之战为原型的。

总而言之,陈友谅最终还是败在了朱元璋手下,其麾下的绝大多数军队都被朱元璋给消灭殆尽。最为要紧的是,陈友谅自己也在这场战争里丢掉了性命。就连陈友谅的长子,也就是身为太子的陈善,也没能逃脱,被朱元璋给活捉了去。

元末混战的最终结果,实际上出现了一个极为意外的情况。设想一下,要是陈友谅未死,又或者其长子得以存活并继承他的位置,那么后续朱元璋想要实现统一南方的目标,势必会面临极大的困难,而且也会错失诸多良机。

然而,陈友谅的骤然离世,竟使得朱元璋获得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契机。

鄱阳湖之战落幕仅半年,朱元璋便以极快的速度鲸吞了陈友谅的诸多地盘。待到公元前1364年三月时,朱元璋亲率大军直抵武昌城下,陈友谅的幼子陈理无奈之下,只得开城投降。就此,陈友谅所建立的政权全然覆灭,不复存在了。

伴随着陈友谅一方的垮台,朱元璋瞬间崛起,一举成为整个南方最为强大的起义军势力。要知道,就当时而言,单论地盘以及所管辖的人口数量,朱元璋所拥有的几乎相当于其他所有南方势力加起来的总和!

在那之后,接下来发生的战争情况便是朱元璋在南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征战行动,并且一路势如破竹,对南方诸多势力进行横扫,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南方的战场上书写着属于他的辉煌战绩。

就在灭掉陈友谅之际,朱元璋终于不再隐藏自身的锐气。当年年初,他正式称王。随后,朱元璋耗费了约半年时光来消化陈友谅所占据的地盘。待完成重新整合后,朱元璋旋即掉转方向,将主攻目标对准了张士诚。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中,朱元璋持续对张士诚的地盘展开蚕食行动。两年过后,张士诚的老巢苏州被朱元璋完完全全地围困起来。历经数月的围城之战,朱元璋最终成功将张士诚消灭殆尽,把张士诚的地盘全部收入囊中。

当朱元璋接连将陈友谅与张士诚消灭之时,北方刘福通所率的队伍却开启了一路败退的局面。此前刘福通发展态势一度很不错,甚至组织起了三路大军展开北伐行动。可令人惋惜的是,之后由于其麾下的几路军队各自作战,互不配合,便渐渐被元朝军队给反攻回来了。

当朱元璋对张士诚形成围困之势时,刘福通已然被元朝打得一败涂地。随后,刘福通便向朱元璋发出求救讯息。朱元璋接到求救信后,即刻派人前去接应刘福通与韩林儿。可就在接应的过程中,朱元璋竟指使手下,将韩林儿和刘福通所乘之船凿沉,致使二人溺水身亡。

从那以后,朱元璋头上就不存在领导了,哪怕是名义上的领导也全然没了踪影。并且呢,借着去接应韩林儿的契机,朱元璋还顺便接手了一部分原本归韩林儿和刘福通所拥有的地盘,如此一来,他的势力范围又朝着江北方向拓展了些许。

公元1367年,在灭掉张士诚后,朱元璋旋即展开行动。这一年里,他先是让浙东的方国珍归降,由此将浙东地区全部收入囊中。方国珍投降后,朱元璋顺势挥师南下,对福建的陈友定发起进攻。到了这一年底,朱元璋成功打入福建腹地,一举消灭了陈友定。

在此之前,朱元璋所面临的对手乃是江南一带的诸多群雄,也就是起义军内部存在的几个不同分支。然而在此之后,朱元璋所要应对的,则变成了北方的元朝政府。

公元1367年十月,在进军福建的同一时间,朱元璋做出了一项重要任命,他正式委任徐达担任北伐军的统帅之职。随后,徐达便率领着二十五万大军,就此开启了北伐征程。

在明军着手北伐之前,朱元璋始终充当着统帅的角色,始终坚持亲自于前线领兵作战。然而,待北伐拉开序幕后,朱元璋却转变做法,改为坐镇中枢,把控全局。而前线作战之事,则被他交付给了徐达、常遇春等一干人等。

自此刻起,朱元璋所扮演的角色便全然从一位统帅转变为帝王了,这种转变是极为彻底的,意味着他将告别单纯统帅的行事风格与职责范畴,而以帝王的姿态开启全新的政治生涯篇章,其身份定位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北伐军开启北上征程之后,朱元璋做了相应部署,使其首先朝着山东地区进发。要知道,此前元朝才和刘福通那边交战完毕,整个境内几乎都被刘福通的军队打得千疮百孔。正因如此,这时候元朝军队的实力已极为孱弱,面对徐达的进攻,根本无力抵挡。于是,徐达迅速攻入山东,并且占据了诸多地盘。

在徐达于山东成功站稳脚跟后,北伐军随即做出战略部署,从中分出一部分兵力,以迅猛之势朝着河南地区发起进攻。没过多久,这一支北伐军便一举攻占了潼关。潼关被占领后,元朝京城与关中地区之间的联系就此被完全切断。如此一来,即便关中的元军有心支援参战,也只能被阻拦在潼关以西而无法前行。

在北伐军于前线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之际,时间来到公元前1368年初,彼时徐达才领兵北上了一个多月呢。就在这一年,朱元璋在南京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大典,他所定的年号是洪武,而国号则为大明。

自此刻起,明朝作为一个朝代,其历史的大幕正式拉开了。自此,明朝正式踏上了朝代发展的历程,开启了属于它的那一段在历史长河中绵延的岁月,标志着其朝代历史就此拉开序幕,正式开启了它在历史上的篇章。

朱元璋在登基以后,借着开国分封这一契机,快速让人心得以安定下来。随后,待北伐军成功扼守住潼关之时,朱元璋亲自赶赴汴梁,着手亲自指挥北伐这场战争。从那以后,北伐军顺着京杭大运河径直向北推进,气势如虹,不过短短几个月,便已攻打到北京一带。

公元1368年8月之际,明军逐步逼近北京,元顺帝顿时惊慌失措,赶忙逃往北方的元上都。也就在这一年的8月,徐达亲自率领兵将,顺利进入了北京城。而这一事件,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无疑是极具标志性意义的。

然而,徐达成功攻占北京这一情况,仅仅能被视作明朝北伐进程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罢了,还不能将其当作是明朝北伐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要知道,在那时,像关中地区,还有山西、甘肃、云南等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元朝的掌控之下呢。

在四川地区,暂时仍旧处于明玉珍之子的掌控之下呢。其局面依旧维持着这样的状态,也就是目前还是由明玉珍的儿子把控着四川那边的相关事宜。

随后,在成功拿下北京之后,徐达顺势领兵朝着西边进发。就在当年年底的时候,徐达的军队一路杀进了太原,进而将整个山西都成功收复了回来。待山西被收回后,明朝这边耗费了数月时间,快速对之前所攻占的那些地盘进行了消化处理。数月过后,到了公元1369年的三月,明军又向陕西发起进攻并攻入其中。

在随后的五个月时间当中,徐达在陕甘地区展开了迅猛的军事行动,一路势如破竹。在此期间,他接连战胜了诸多对手,其中包括元朝声名赫赫的名将王保保,还有元末地方军方颇具影响力的张良弼、李思齐等一干人等。

如此一来,截至公元1369年年底之际,在长城以南的这片广大区域当中,除了四川以及云贵地区以外,差不多已然全部被明朝所占据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明朝以长城沿线作为依托,着手重新搭建防御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原本归属元朝的那些区域,明朝重新委派官员前去治理。就这样,过了一年,待明朝内部又一次完成整合之后,朱元璋便封汤和作征西将军,令其前往征讨巴蜀一带。

往后的那场战争,也没有太多可讲述之处。短短数月过后,汤和便率领着军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先是一举攻克重庆,接着便将成都团团围住。最终,在公元1371年的七月,明家宣告投降,自此,巴蜀之地完全被明朝收入囊中。

在成功拿下巴蜀地区后,朱元璋旋即又组织起了北伐的军队,使其向北进发,踏入广袤的草原地带。此次战事,在后世被称为“二征北元”。与以往一路势如破竹取得大胜的情况截然不同,这一回的北伐行动,明朝军队居然罕见地遭遇了失败。后世大多觉得,原因在于这是明朝军队首次深入草原展开作战,在相关作战经验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故而才输掉了这场战争。

于是,在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当中,明朝暂停了对外开展的大规模战争行动。在此期间,明朝一方面着力于骑兵军队的培育工作,另一方面则着重稳定国内的政治局势。这十年里,朱元璋着手处理明朝高层存在的党争状况,即浙东党与淮西党之间的争斗问题。并且,朱元璋还借此契机解决了丞相职权方面的相关事宜,顺利完成了收权的任务。

丞相胡惟庸被杀一事,宣告了一个过程的终结。胡惟庸死后,明朝高层逐步走向高度集权。此后,朱元璋才又一次开展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之举。而在胡惟庸被杀不久,北元便来侵扰明朝边境,朱元璋顺势任命徐达为大将,开启了对北元的第三次征讨。

此次,明军取得了胜利,一路乘胜追击,径直推进至胪朐河沿岸一带,已然十分接近从地理层面来讲的漠北地区了。

就在这相同的一年当中,明朝的北伐军队完成作战任务回师以后,朱元璋抓住这一契机,当即任命傅友德担任主帅之职,随后傅友德便径直率领着军队开赴云贵地区,展开征讨相关事宜。

近两载时光,那场仗一直在持续着。待两年过后,元朝遗留在云贵一带的残余势力差不多已被全部清除殆尽。战争告终,多数明军都陆续撤回,唯有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留了下来,扎根云南,开启了长时间的镇守生涯,而后便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沐王府。

到了这个时候,云贵地区已然被明朝完完全全地掌控住了,彻底处于明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其统治势力在这片地域得以稳固确立,明朝对云贵地区的控制局面就此形成且牢牢稳固住了。

在拿下云贵地区过后,又历经了数年的时间,待到公元1387年之际,朱元璋委派冯胜担任主帅之职,开启了第四次对北元的征讨行动。而此次征讨,明军再度获得大捷,并且成功将辽东地区纳入到了明朝的版图之中。

在历经四次征伐北元之后,仅仅相隔一年,明朝的情报机构便成功探查到北元政府于草原上的所在之处。于是,在公元1388年,明朝将军蓝玉再度统领军队向北进发。此次,蓝玉在捕鱼儿海一役当中,将北元的统治核心予以彻底击垮。

在北元统治核心遭受击溃之后,残存的北元势力便彻底走向分裂。随后的数年当中,明朝接连展开多次小范围的军事出击行动,借此成功占领诸多地盘。直至公元1393年的时候,明朝顺利达成了占领河西走廊这一目标。

然而,就在明朝将势力拓展至河西走廊之际,朱元璋最为钟爱的太子朱标竟突然离世了。朱标这一去,使得朱元璋只能停下一切对外扩张的步伐,转而全身心投入到皇权传承相关事宜的筹备当中。至此,明朝开国阶段的扩张行动,才算是真正画上了句号。

当我们回首明朝的开国历程时,便会清晰察觉到:朱元璋得以成功创建明朝,时代因素和其个人因素皆起到了作用。在元末那场混战之中,朱元璋能够脱颖而出,最为核心的要点就在于,他自身的军事作战能力实在是极为出众!

要是朱元璋没有那般厉害的打仗能力,在当年面对陈友谅发起的第一波进攻时,恐怕明朝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