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博鳌亚洲论坛上一句“年轻人不养老吗?”引发热议。面对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提问,许多年轻人直言:“不是不想交,而是现实压力太大。”究竟这场争论背后,藏着哪些养老难题?
一、郭树清的发问与老龄化现状
在3月25日的博鳌论坛上,郭树清回应“年轻人不交养老金”问题时表示:“年轻人也需要考虑养老问题,不能只看眼前。” 这一表态的背景,是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升至22%,65岁以上人口突破2.2亿,老龄化速度远超预期。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依赖“三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储蓄型保险(第三支柱)。但数据显示,第三支柱参保人数虽超6000万,实际缴费率仍偏低。郭树清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明显滞后,急需加速完善。
二、年轻人为何“不愿交”?三大现实困境
1. 就业不稳,兜里没钱
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55.5%,近半毕业生面临失业。即便找到工作,许多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数据显示,全国仅23.7%的就业者享有公积金,72%的人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但医保、失业险覆盖率更低。一名95后网友留言:“月薪5000,房租占一半,吃饭交通所剩无几,哪有余钱存养老?”
2. 对制度可持续性的担忧
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依赖年轻人缴费供养退休者,但随着老龄化加剧,缴费者减少、领钱者增多,收支缺口扩大。安联集团报告显示,全球养老金缺口已达51万亿美元,中国未来40年每年需新增1万亿美元储备。年轻人担心:“现在交的钱,将来真能领到吗?”
3. 第三支柱门槛高、收益低
个人养老金账户虽已试点推广,但存在两大痛点:一是仅限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者开户,将灵活就业者排除在外;二是投资选择有限,收益率普遍低于3%,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一位自由职业者吐槽:“自己交社保每年近万元,再买商业保险压力太大。”
三、破局之路:政策调整与个人规划
1.政府层面:稳就业+制度优化
反内卷促就业:近期国家严查996加班,推动“工作价值最大化而非时间最长化”,缓解就业压力。
降低参保门槛:专家建议允许未缴社保者购买个人养老金,并提高税收优惠力度。例如,上海试点将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上限从1.2万元提至2万元。
延迟退休配套措施:2025年起,我国将用15年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需同步打击职场年龄歧视,保障大龄劳动者权益。
2.个人层面:早规划+理性投资
强制储蓄习惯:即便月存500元,按年化5%收益计算,30年后本息可达41万元。
多元化配置:清华教授建议“60%权益类+40%固收类”组合,普通人可定投指数基金,长期年化收益可达8%。
活用政策红利:例如“卖旧买新”退税、个人养老金账户个税抵扣等,年收入12万以下者最高可省5400元税费。
四、老龄化社会的未来:需多方合力
养老不仅是个人责任,更是社会系统工程。日本通过“介护保险”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德国推行“时间银行”鼓励互助养老,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当前,我国需加快构建“政府保基本、市场提质量、家庭补情感”的多层次体系。
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言:“年轻人不是不愿养老,而是希望制度更透明、压力更可控。”只有当就业稳了、口袋鼓了、未来看得清了,养老才能真正成为“长远的事”。
您如何看待年轻人缴纳养老金的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