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授衔仪式,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在这次仪式中,特别授予了12位在战争中受伤的高级将领将帅衔,这种做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授衔还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一位外籍人士也获得了军衔,这充分体现了"论功行赏"的公平原则。这位外籍将领就是来自越南的洪水。他的授衔不仅彰显了个人功绩,更体现了授衔制度的公正性和包容性。
1925年,洪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随后,他参与了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长征以及抗日战争。
在首次评定军衔时,洪水最初被定位为正师级少将。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毛泽东在了解后明确指出:"洪水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加入了军队,他的军衔至少应该定为正军级少将。"这一指示直接改变了洪水的军衔评定结果。
【毛主席: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名和成就无人不晓,这支军队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在战火中展现了无惧牺牲的英勇精神。军衔是国家对军人最大的肯定,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军人无私奉献的深深感谢。
我军早在1939年和1946年就考虑过推行军衔制度,但因多方面因素未能落实。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议题才重新被纳入议事日程。
1953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军衔评定领导小组,由聂荣臻担任组长,黄克诚和肖华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和孔石泉。经过充分准备,军衔评定的各项基础工作已全部完成。
1954年,中央军委在商议军衔制度时,提出设立“大元帅”这一特殊军衔,并计划授予毛泽东主席。同年秋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一同前往中南海小礼堂,查看军衔办公室制作的各种军服样品,其中也包括为大元帅设计的专用军服。
毛主席来到那套大元帅制服前,淡淡地说了一句:“大元帅?靠边待着吧。”在场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彼此对视,立刻领会了主席话中的含义。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毛主席亲自签署了这项命令,并宣布从同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开始推行军衔制度。
这项法规内容非常具体,全面涵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的各个方面。它明确规定了成为军官的资格标准、选拔途径、等级划分、表彰机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以及预备役制度等相关事项。该条例系统地梳理了军官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为军队人事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
我国现行军衔制度采用国际通行的分级标准,共划分为六个等级,细分为十九个具体衔级。最高层级为大元帅和元帅;将官系列包括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校官分为大校、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设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士官由上士、中士和下士组成;士兵级别则包含上等兵和列兵。这一分级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又保持了军队内部明确的等级区分。
在军事官员的任命流程中,不同级别的官员由不同机构负责提名和审批。具体来说,元帅的提名权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最终需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将官的提名则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共同负责,审批权在中央军委。至于校官,各总部、各军兵种以及各大军区都有提名权,但最终需上报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由这两个部门在全军范围内进行统一协调和平衡。
彭德怀始终保持冷静庄重的态度,威严感十足;而罗荣桓则以亲切随和的形象深入人心,被众多官兵亲切地称为“好婆婆”。由这两位风格迥异却都备受尊敬的人物来主持军衔评定事宜,整个军队无疑会感到踏实和信任。
面对这个复杂的挑战,彭德怀明确表示:"我们要把这次的军衔评定工作当作一场重要战役来对待。最关键的是要维护团结,在评定过程中要体现思想高度,展现优良作风。"
在确定高级军官的军衔等级时,中央政府做出明确规定:军委主席授予大元帅称号,军委委员则授予元帅头衔。经过严格的评审流程,首批获授人员名单迅速确定并公布。
在1955年的军衔评定中,毛泽东被推荐为大元帅。同时,元帅的提名名单共有13人,除了原本确定的10位,还包括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此外,大将的候选名单有14人,除了最终授予的10人外,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和邓子恢也在考虑范围内。
在审议是否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的议题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召开了专门会议。会上,各位委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且热烈的讨论。
在之前的会议中,刘少奇了解到毛泽东明确拒绝接受大元帅军衔。然而,不少参会代表认为,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领导人,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毛泽东的功绩无人能及。授予他大元帅军衔不仅是军队的荣誉,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刘少奇回应大家的强烈要求,提出:“你们不是常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吗?不如直接找他谈谈,争取他的支持。这次会议就不必急于做出决定了。”
在会议闭幕后的数日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及邓小平共同听取了彭德怀与罗荣桓关于军衔评定工作进展的详细报告。
会议一结束,众人又一次力劝毛主席接受大元帅的称号,毛主席却只是挥了挥手。
进行军衔评定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考虑到国际上的先例,我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大元帅这一职位。穿着大元帅的制服会让我感到不适,而且在公众场合发言和活动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建议目前在地方任职的人员最好不要参与军衔评定。
毛主席转向刘少奇,直接说道:“你在军队有经验,应该当元帅。你也该评个衔。”刘少奇笑着回应:“我就不参评了。”
毛泽东再次向周恩来和邓小平提出询问:“关于你们的元帅军衔评定,是否还需要继续进行?”两人一致表示否定:“不需要了。”随后,毛泽东又分别征求了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和张鼎丞的意见,他们的回答也完全相同:“不必再评了。”
毛主席放弃大元帅军衔的决定已成定局,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领导人也主动退出评衔行列。此举在军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有效化解了授衔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争议。通过高层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评衔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为军队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经过讨论,军衔评定方案有了小幅改动:取消大元帅级别,同时设立10名元帅和10名大将。级别数量敲定后,重点转向了具体人选的确定工作。这一调整既保持了高级军官的荣誉体系,又简化了军衔结构,使得评衔工作更加聚焦于选拔合适的人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其前身可追溯到早期的起义武装力量。从最初的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军,到陕甘地区及南方游击队的革命武装,再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主力野战军,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特征。在选拔将领时,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既要评估其革命资历,也要衡量其实际战功,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此外,还需要统筹考虑各部队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整体队伍的协调发展。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十大元帅的名单,包括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从他们的个人经历来看,每个人的职位安排都非常合理,任何一个人的位置变动都会引发新的问题。
在确定十大将人选时,职务级别成为了关键考量因素。具体来说,这些将领的职位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评选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担任重要军职的将领往往更容易入选,这体现了评选过程中对职务因素的重视程度。因此,可以说职务级别在十大将的选拔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
粟裕在军事成就上堪称全军翘楚,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林彪。然而在革命战争期间,他主要担任陈毅的副手参与指挥。陈毅因其卓越贡献被授予元帅军衔实至名归,而粟裕则被授予大将军衔。
徐海东在陕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刘志丹去世后,他成为该地区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理应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是第四野战军的核心人物之一。
陈赓是第二野战军的典型人物。
谭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领域的杰出人物。他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和思想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实践者,谭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为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谭政的工作方法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为党的政治工作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注重实效,在部队政治工作实践中树立了典范。谭政的政治工作实践,不仅为当时部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后来我军的政治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肖劲光作为海军司令,理应获得大将军衔。
张云逸是第三野战军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一位参与过“护国讨袁”运动的高级将领。
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人物,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具备授予大将军衔的资格。
许光达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杰出将领,在担任装甲兵司令员期间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功绩足以晋升为大将军衔。他在革命战争中的贡献和领导能力,使其成为该军种的标志性人物,理应获得这一荣誉。
中央经过全面评估,最终确定了10位元帅和10位大将的人选。这20位将领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堪称最佳组合。他们的任命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军事需求和战略布局。这批高级将领的选拔,反映了中央对军队建设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综合评判。他们的搭配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那个时代最合适的指挥团队。这一人事安排体现了中央对军队领导层的精心设计,确保了军事指挥系统的有效运转。
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进行了军衔评定工作,共授予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0名少将,同时评定校级军官3.2万人,尉级军官49.8万人。
军衔评定后,不少老一辈革命家对自己的级别表现得十分淡然。朱德在与众多将领交流时提到:
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各位同志,如果我们要探讨这个胜利是谁争取来的,这份荣誉应该属于谁,那么我必须指出,这个胜利是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份荣誉应当归属于全体人民。
彭德怀表示:“我个人并不在意这些荣誉,也认为自己配不上元帅的头衔。如果要评定军衔,很难确定哪个‘将’级更适合我。但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如果不设立元帅级别,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军衔评定顺序。”
许多军官感到自己配不上授予的军衔,主动要求降低级别。叶剑英坦率表示:“我的资历只够大将级别,这是历史公认的。”
徐向前曾感慨道:“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其实是幸运的,很多并肩作战的同志都献出了生命。如果他们没有牺牲,今天获得元帅、将军这些荣誉的,本该是他们。”
许光达连续三次递交了言辞恳切的降级申请信。
在德、才、资、功四方面,我虽佩戴四星,但内心难以平静。与大将们相比,我深感不足;即便与一些资深上将相较,也自认逊色。为求公正,我郑重向主席及各位副主席提出请求: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并将大将之衔留给那些功勋更为显著之人。
解放军兵团政委兼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觉得自己被评为上将不太合适,就悄悄把自己的名字从中将名单里划掉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属于中将级别,于是主动做了这个调整。
彭德怀和罗荣桓多次与他沟通:“授予你上将军衔是中央军委的决定。正兵团职通常都会授予上将军衔,你的名字怎么能轻易去掉?你徐立清是有功绩的,完全符合资格!”
那些老一代的革命者,无论被授予元帅、大将还是其他军衔,他们在接受荣誉时,心里想的并不是个人的名利,而是那些未能看到革命最终胜利的战友们。这些战友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贡献同样重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同样值得被铭记和尊敬。
【聂荣臻: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
1955年9月27日凌晨,周恩来提前抵达怀仁堂,亲自查看授衔仪式的会场安排。他坐在主席台正中的位置,抬头环视四周,发现灯光有些过于强烈,便立即向负责摄影的工作人员提出调整建议。他解释道:“主席台的光线需要适当调整,现在这样直射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毛主席、朱老总、宋庆龄同志,还有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几位老先生年事已高,对强光比较敏感,我们要考虑周全。”
他随后走到麦克风前,对广播组的人叮嘱道:“麦克风别放太高,否则会挡住说话人的嘴,还影响电影拍摄。”接着,他又转向摄制组提醒道:“你们拍电影的时候,记得把在场的人(指那些民主人士)都拍进去,别漏了。”
下午两点,国务院礼堂内举行了将官军衔授予仪式。按照军衔高低,依次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粟裕成为首位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将领。
傍晚5时,中南海怀仁堂将举行元帅授衔典礼。下午4点,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身着崭新的元帅制服,依次乘车抵达怀仁堂。下车后,他们面带微笑,愉快地聊着天步入休息室。
叶剑英、刘伯承、林彪三位元帅缺席了授衔和授勋仪式。叶剑英当时在大连筹备一场大规模的反登陆军事演练,而刘伯承和林彪则在青岛进行休养。
关于元帅制服和肖像照,其中叶剑英的制服是由专人从北京运至大连。而刘伯承与林彪身着元帅装、佩戴勋章的正式照片,则是9月23日摄影团队特意前往青岛进行补拍完成的。
当天,拍摄团队一到刘伯承家,他就从藤椅上起身迎接,关切地问道:“你们刚到,吃过饭了吗?”
摄制团队向刘伯承解释道:“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拍摄您的正式肖像。完成您这边的拍摄后,我们紧接着要去林彪同志那里,今天必须赶回北京,因为报社急需这些照片向全国发布。”
刘伯承平静地回应道:"我完全按照你们的安排来。你们负责指导,我听从你们的调度。"
我们哪有资格去指导刘帅?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你们的指示行动。
“行!”
两人协作顺畅,拍摄过程高效完成。
随后,摄制组前往林彪的住所。室内窗帘紧闭,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秘书说明:“林总对风和光都很敏感。”
摄影师提议:“林总能否到外面拍摄?”秘书回应:“这事得先问叶主任。”话音刚落,叶群正好从门外走了进来。
秘书向叶群汇报了当前的情形,叶群意识到这次拍摄任务非同小可,随即指着窗帘对秘书下达指示:“把窗帘都拉开!”就在此时,林彪从卧室里走了出来,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他打招呼道:“你们到了。”
林彪在房间内来回踱步,叶群提醒他:“你多走动一下,方便记者拍照。”林彪听从了建议,时而驻足思考,时而从房间一端缓步走向另一端,为摄影师捕捉到了许多生动的画面。
授衔仪式那天下午,七位元帅都到了怀仁堂的休息室,几位老将聊起过去的事,谈得热火朝天。朱德一进门,陈毅就兴奋地喊:“咱们的总司令到了!”大家立刻站起来迎接,朱德笑着抱拳回应:“都到得挺早,不用这么客气!”
陈毅看向贺龙,笑着问道:"贺老总,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元帅?"贺龙捋了捋胡须,幽默地回应:"元帅?那时候我连第一枪能不能打响都没想过!我就琢磨着怎么把那第一枪打准。"这番话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聂荣臻感慨地说道:"如果叶挺还活着,能够亲眼目睹现在的景象,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果他还活着,新四军就能多出一位元帅,十大元帅里就得加上一个叶帅了。
谈及昔日战友,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几声沉重的叹息。彭德怀转过头,目光投向窗外,凝视着秋日清澈的天空,久久没有开口......
周恩来身着笔挺的中山装步入会场。徐向前面带笑容上前迎接:"周副主席到了。"贺龙由衷地表示:"周副主席也应当被授予军衔。"
周恩来听完后,立即回应道:"作为政府的一员,我的职责就是为各位元帅提供支持,确保你们的后勤工作顺利进行。"
铃声一响,几位元帅迅速整理好衣着,随后朝礼堂方向行进。
那天,大家都热切期待着毛主席的到来。尽管毛主席已经婉拒了元帅军衔,但除了高层领导,其他人对此毫不知情。大家都在猜测,毛主席会不会穿着大元帅的制服出现?
毛主席乘坐吉姆车抵达现场。他依旧穿着那件标志性的灰色中山装,面带亲切的微笑向将领们致意。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心里都明白了接下来的安排。
傍晚五点,1300位来自党、国家、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参与元帅授衔典礼。会场气氛庄重,主席台正中央高挂毛主席肖像,两侧国旗迎风招展。
在授衔仪式正式启动之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等国家高层领导依次登上主席台。他们一出现,整个会场立刻被持续不断的掌声所包围,气氛热烈而庄重。
在庄严的会场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以坚定有力的语调,正式宣读了国家主席关于授予元帅军衔的决定。他的发言掷地有声,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顶点。
在群众激昂的掌声中,毛泽东起身,亲手将元帅任命书颁发给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七位将领。
在完成元帅授衔仪式后,紧接着进行的是颁发勋章的环节。毛泽东主席亲自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一级解放勋章,授予那些在北京的、曾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这一时刻,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事迹的认可,更是对全体军人共同奋斗成果的最高赞誉,标志着军人荣誉的巅峰时刻。
傍晚七点,怀仁堂北侧的草地上举办了一场独特的晚宴。在京的高级将领,包括元帅、大将、上将、中将以及他们的配偶,都出席了这次聚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
宴会一开始,周恩来便起身举杯致辞:
让我们举杯,向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致敬,为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军事斗争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庆贺。这一杯,我们敬献给毛主席,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每一位英勇的战士,献给那些杰出的元帅与将领,以及所有因卓越贡献而荣获勋章的英雄们。他们的努力与牺牲,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让我们共同为他们的健康与荣耀干杯!
1955年的怀仁堂授衔仪式,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那一天,无数英雄儿女获得了应有的荣誉,他们追忆往事,缅怀战友。虽然时光无法倒流,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已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60多年过去了,那段历史依然闪耀,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