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弹指一挥七十载,山河无恙人间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些“最可爱的人”们的流血与牺牲。他们不可被忘却,理应被铭记。
不忘历史,不枉英雄。由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三部曲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适逢此会登陆院线,而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如此全景式地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内容。
作为今年国庆档中唯一一部战争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国庆档一众影片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表现十分亮眼骄人,不得不看。
《志愿军》三部曲着力聚焦于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立国之战”,影片力图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化地对其进行捕捉与描摹,而这一点在第一部的叙事展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目前的第一部中,影片采取多视点多角度展开叙事,从中央领导集体、归国专家、战场英烈、外交人杰等一系列大群块小群像多视点出发组织内容,通过平行剪辑合理进行段落切割以推动影片叙事,全片详略得当,缓急有致,观影节奏非常舒适。
通过不同的视角,使得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影片中全面清晰地看到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将我们每个人都带回到了真实的历史现场和历史时刻,使得观影体验更加地沉浸、观影感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多视点平行推进的叙事方式,也有利于减轻观众的观影负担,增加观影的趣味性。
影片在影院观影所呈现出的视听感受也令人震撼,炮火纷飞的战场和对敌战斗的画面都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志愿军冬夜潜渡大同江的刺激与紧张,还是三所里阻击战中血肉之躯舍生忘死战坦克,又或松骨峰战役中誓死坚守的三连战士们都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在这样的视听感受和久久难以忘却的场景背后,饱含着制作团队在创作上的良苦用心和打磨推敲。每场战斗之间有非常优秀的区分度 ,无论是战斗场景还是人物刻画都各有千秋各有风格。
演员对于历史人物优秀精彩的演绎与还原,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进入和相信剧情、相信人物,使得观众更好代入人物自身境况及情感,实现良好的共情,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内容传递、情感表达。
视听表现上上,全、远、中、近景及特写镜头合理优质高效的组合运用和冷峻写实的视听表达,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影片内容,耳边回响着火炮轰鸣声,鼻子仿佛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全片137分钟,几乎都是极具观赏性、极富震撼力的大场面。
全片的制作也十分宏大,影片由各方历经两年精心筹备和399天的拍摄历程,老中青实力派演员总计4000余位参与拍摄,共筑辉煌史诗。在第一部中,各位主要演员的表现全部非常到位,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一面。
为了确保影片的质量,道具团队制作了100000余件道具,而影片中的很多美术置景也是1:1地进行了对原建筑等比例全景还原,增强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真实感、临场感、沉浸感。
导演陈凯歌本人也表示这是他从影四十年以来最饱受考验的一次创作,不可复制,再难复得。而在《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成片中,无论从视听语言、场面调度还是文本内容、演员的调教和运用上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陈凯歌导演始终不断在突破自己的边界,探索更多地表达可能。
这样独特的内容创作需求确有几分“舍陈凯歌导演其谁”的意味,我们可以看到陈凯歌导演在影片一个如此宏大复杂的故事里,依然选择了用最细腻的情感和最令人动人的理想主义与不屈意志来作为基调和主轴切入创作,而观众也是循着这条脉络进入了影片,和每一个角色碰面并产生情感上的汇合。
在影片中,导演非常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年代最美最真实的新中国群像:一心为国为民的领导集体;持正守义、据理力争的外交英杰;心怀理想、毅然归国的武器专家;当然,还有最最令人难以忘却的在前后方两个战场奋战斗敌的英烈群像,那些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三连在哪儿,我就在哪儿”的新兵战士,是死守高地,寸土不让的“松骨峰三人组”是是在寒冷冬夜脱掉棉裤渡江作战的勇士;是“二九年的红军”出身,而五零年又毅然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战场的李默尹;是既想着“战士们打仗都看到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想着减少牺牲,又敢在战场立军令状的柔情虎将梁兴初,是被战争夺走一切,又被战争教会一切的杨三弟,是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铮铮铁骨、意气风发、寸理必争的伍修权......
在影片中看到这些英烈或谈笑风生或勠力奋战的身影,时常令人不受控地眼泛泪光,我们看到我们的先辈们在对比极为悬殊的条件下凭借血肉之躯和不屈的意志保卫了我们的家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今日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的很开心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并不是刻画单一个体,而是以全体志愿军为主角的电影,历史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被遗忘,我们的今日的“长城”是由无数不怕牺牲的革命先辈的血肉铸成。
在国庆档这样一个独具意涵和有着举国同庆气氛的档期,可以看到这样一部以全体志愿军为主角的,群像式,多角度层次挖掘,致敬英烈,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电影真的令人十分感怀、触动。在各种意义上《志愿军:雄兵出击》确实是一部值得更多关注和思考的诚意之作,对于后续的两部续篇,我也饱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