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与南北漕运的交汇点,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航运记忆。如今,随着国家“内循环”战略的深入推进,河南正以一场内河航运复兴计划,重塑其“通江达海”的雄心。当沉寂百年的沙颍河、淮河重新响起货轮汽笛声,当中部首个亿吨级港口群蓝图渐次展开,河南正在书写一部新时代的“中原出海口”传奇。

翻开河南航运史,隋唐大运河的辉煌跃然纸上。作为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汴河(通济渠)曾让开封成为“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国际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正是河南内河航运鼎盛时期的最佳见证。然而黄河改道、战乱频仍,让这条黄金水道逐渐淤塞,中原航运的荣光也随之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黄河
沉睡的航运基因在新世纪被重新唤醒。2019年,周口港集装箱航线首航上海港,标志着河南正式接入长江黄金水道;2023年,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级工程竣工,500吨级船舶可直达安徽。数据显示,河南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1825公里,周口港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临港经济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河南突破“不沿边不靠海”区位瓶颈的战略抉择。

沙颍河
二、“一纵三横”航道网的破局之道河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勾勒出“一纵三横”的航运骨架:纵向的唐白河联通汉江,横向的沙颍河、淮河、沱浍河直通长三角。这张水运网络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唐河航运工程打通南阳通江达海通道,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复航工程让豫中地区重获水上门户,总投资87亿元的淮河淮滨至息县航道整治,将形成连接皖豫的亿吨级航运走廊。

周口港
智慧航运技术的应用让古老河道焕发新生。周口港建立的全省首个5G智慧港口,实现无人集卡、智能理货;淮滨港应用的船闸联合调度系统,使过闸效率提升40%。在绿色转型方面,全省港口岸电覆盖率已达80%,LNG动力船舶建造计划稳步推进,航运污染排放较十年前下降65%。
三、临港经济带的聚变效应航运复兴正在重塑河南经济地理版图。周口临港开发区集聚了益海嘉里、富士康等45家龙头企业,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两大百亿集群;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吸引中远海运、江苏国信等企业落户,打造出船舶制造、现代物流特色产业。这种“以港聚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模式,使得周口、信阳等传统农业大市正在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

信阳港
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放大了航运效能。郑州国际陆港与周口港实现“铁水联运”常态化,货物经铁路抵达港口后,通过集装箱班轮48小时直达上海洋山港。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与唐河航运码头的联动,让“保税仓储+江海直达”成为豫西南出口新通道。统计显示,水运每吨公里成本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7,这让河南制造的化肥、水泥、汽车零部件等大宗商品重获竞争力。
四、通向海洋的中原雄心河南航运复兴的战略价值远超地域界限。通过沙颍河—淮河航道,河南制造可经江淮水系直抵宁波港;借助唐白河—汉江通道,又能快速接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这种“双出海”格局,使河南成为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2023年,周口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30%,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开通至东南亚的近洋航线,标志着河南从内陆省份向“临海经济”的跨越。

漯河港
区域协同发展因水而兴。豫皖两省共建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航运联盟,实现船检、海事、口岸“三互认”;鄂豫陕协同推进的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将形成中西部通江达海新走廊。这种以航运为纽带的区域合作,正在打破行政壁垒,重构中部经济版图。

平顶山港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河南内河航运的复兴不再是简单的交通方式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区域经济变革。当3000吨级船舶未来可直达长三角,当“中原—长三角”水运大通道全面建成,河南将彻底打破地理桎梏,在双循环格局中占据关键枢纽地位。这片曾经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正以奔腾不息的河流为笔,以星罗棋布的港口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内陆开放传奇。扬帆起航的中原巨轮,必将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划出更加壮阔的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