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赵丽颖、黄晓明主演《造城者》更换播出平台” 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全网关注。这部筹备近两年、被业内视为“年代剧爆款预定”的作品,原定登陆某头部视频平台2025年重点片单,如今悄然转投另一平台,虽未官宣具体细节,却已掀起关于剧集品质、平台竞争的深度讨论。
《造城者》改编自作家朱晓军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聚焦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苍南龙港镇的真实故事——当地农民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信念,在滩涂上集资建造中国首个“农民城”。剧集由《庆余年》导演孙皓掌舵,《大江大河》编剧袁克平操刀,赵丽颖饰演敢闯敢拼的基层干部李秋萍,黄晓明则化身知青出身的改革派陈德诚,两人从理念碰撞到携手造城的“战友CP”,成为剧情核心。
自2024年10月在福建开机以来,剧组便以“细节控”闻名:赵丽颖素颜出镜、苦练温州方言,黄晓明为贴近角色减重10斤,拍摄地还原80年代渔村风貌,甚至复刻了当年的“集资建房”票据。一位参与探班的业内人士透露:“剧中滩涂造城的戏份,动用了数百群演,泥浆没过小腿,演员们全程真摔真跑,后期特效都省了。”
此次平台变动,虽未官宣原因,但业内分析指向多重因素。一方面,《造城者》作为主旋律与商业性结合的作品,既有改革开放45周年的献礼属性,又具备“赵丽颖+年代剧”的收视保障——其前作《风吹半夏》曾创央视八套年冠,网络播放量破百亿。某平台数据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年代剧受众跨度大,赵丽颖的国民度能覆盖40后到00后,这类剧集在会员拉新、广告招商上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平台竞争白热化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待播年代剧超15部,但兼具真实事件改编、顶级班底、流量主演的作品仅《造城者》等3部。有知情人士透露,原平台因排期冲突希望延后播出,而新平台则提出“定制化宣发方案”,包括联动地方文旅打造“造城记忆”主题活动。这种“内容+资源”的捆绑策略,恰是当下平台争夺头部剧的常见手段。
有观众担心:“换平台会不会影响排播节奏?”“新平台的年代剧宣发经验是否充足?”但更多人表示:“只要剧好,平台不是问题。”这种心态,源于赵丽颖近年“选剧眼光”的积累——从《知否》到《幸福到万家》,她主演的剧集豆瓣评分均稳定在7.5分以上,被业内称为“免检品质认证”。
值得注意的是,《造城者》的“换平台”并非孤例。去年《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等剧也曾因政策调整、平台策略变更临时转网,最终均以口碑逆袭收官。业内人士指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平台变动反而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只要剧集质量过硬,‘错峰播出’甚至可能成为破圈契机。”
截至发稿,《造城者》官微仍未回应平台变动,但比起平台之争,观众更在意的,是那个“把滩涂变成城市”的热血故事,能否真正触动时代的脉搏。正如网友所言:“换平台不可怕,怕的是丢了‘造城者’的初心。” 而这,恰恰是赵丽颖、黄晓明们用演技和汗水守住的底线。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撰写,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