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纸皮毛”

涵蕾看家居 2024-09-02 21:52:32

当代艺术家:伍伟

看伍伟的作品,你会在意识到作品材料时感到惊奇与震撼,也仿佛可以触摸到时间的痕迹。以新的视角感知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他通过精细的剪裁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为传统纸张赋予了当代的审美价值,使其拥有自身的意志与灵魂。

在最初,艺术家也并没有想过成为艺术家,一切就像是植物在破土而出前,总要经历悄然酝酿的时日。2009年,伍伟创作了他的第一件正式作品《食指》,在那之前,他在郑州做美术教师,经营艺术书店,娶妻、生子,生活原本会以一种安稳不出错的形态走下去,但伍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当时的郑州缺乏艺术氛围和市场,艺术家们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往往是在自己的家中创作,相互之间的交流也较为有限,这让伍伟感到迷茫。2008年,伍伟奔赴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一年。当时的他并没有成为专职艺术家的明确意向,只是想着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食指》 棉布,350×85×85cm,2009

课程临近结束时,因着老师布置的作业,伍伟在郑州完成了《食指》的创作。一根从天而降倒挂的“食指”,以自己的手指为原型,以白色棉布为基底,运用唐卡的堆绣技法进行缝纫,模拟出皮肤的起伏与褶皱。三米多高的手指像棉被一样叠起来,被他小心翼翼地带上火车、带到北京,成为同届同学作品中最受瞩目的存在,并得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机会。

《食指》 棉布350×85×85cm,2009

“当时在做《食指》的时候,其实我不太了解雕塑的过程。”伍伟回忆道。他感到自己并不适合雕塑系学生所熟悉的创作流程,需要寻找到一种更贴近自己内心的方式,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于是,空置的卧室变成了工作室,大床成了工作台,旁边则摆着缝纫机,伍伟还邀请了家人和邻居共同参与到创作中来,他像是从民间、从非常规的环境中野蛮生长出来的艺术家,以探索与实验的姿态看待材料与艺术,能够突破传统的界限。当作品完成后,原本支撑的架子被拆除,巨型手指被平铺在床上,伍伟的内心久久激荡着感动。现在回顾《食指》这件作品,他会看到其中显露出的不安全感,强烈而直接地放大自己的身体,蕴藏着当时他面对生活的无望心境以及对力量的渴望。

在《食指》第一次亮相时,一个关于艺术家的故事似乎就已经徐徐展开。2014 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后的两年,伍伟举家搬到北京,这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也需要对艺术的笃定,而接下来的十年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座古老又包容的城市,给予了他创作的土壤,也让他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身体阅读》, 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80×80cm,2023

彼时在郑州开的书店面临关闭,伍伟在留下来的书籍中捕捉到艺术的可能性。“一本书看久了书页会翻边”,他用刀剪反复尝试,将书籍破坏性地切割细碎,从中挖掘出虎皮般毛茸茸的质感,书籍与织物相互缠结的关系,在《藏书》《163 本书》等装置作品中得到具体呈现。自此,伍伟便将纸张作为他创作的重要媒介,这种选择更像是一种不由自主与深思熟虑神奇结合的结果。一方面,儿时在工厂环境中长大,手工制作犹如肌肉记忆般留在身体里,另一方面,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排除其他材料,最终还是选择了纸张——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同时,触感的强化,视觉到触觉的转化,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黑瞳》,金属、木板、纸 | 48 × 60 × 88 cm ,2021

《分裂的皮毛-12》, 木板画布上丙烯、纸张,175×175cm,2023

2014年,伍伟结束在奥地利的驻留,国外对材料的深入研究和推进,促使他在回国后将纸张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柠檬黄的《皮毛》便是他后续专注这一主题的起点。这些年,在一间1990年代的老厂房里,他使用剪刀与纸张这样简单的工具,以手的劳作制作出一张张形态各异的“皮毛”,诠释着与历史、文明、哲思相关的主题,也传递出不只是温暖与力量的感受,还有戏剧感与文学性,譬如《鹿蜀》、《虎变》、《祟祟》、《忤合》等装置。东西方神话与民间故事的题材,让“纸皮毛”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显意境与深刻。

《切面与替身》,纸张、金属 | 9 × 39 × 39 cm, 2023

《斑纹》,木板上纸张,110 × 90 cm ,2022

“走到今天,我觉得皮毛系列的作品,好像已经拥有自己的生命了。我一直到后来才逐渐意识到,作品总是跑在我前面。”伍伟的作品仿佛是内心深处的某种预兆或指引,带着自身的基因和记忆,在他完全理解自己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认识并非一开始就清晰明了,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和反思中慢慢显现,让他看到自己真正的思考方式和创作动机。于他而言,艺术创作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表达,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艺术家不是先知,而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旅者。

近年来,伍伟的作品变得更加多元与自由,涉及影像、文本、不同材料的探索,包括皮革、蜡、金属等,在刚刚过去的6月,他在柏林举办的介⼊式个⼈展览“Fur meets Paper”就是一个例证。在《野人的抵抗》中,⻩⾊纸张、⾦属、⾯具、纸⽪⽑、视频影像这些要素糅合在一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原始感受。伍伟研究了西方原始人的形象,他们头上有角、披着皮毛、戴着羊头,仿佛来自北欧或日本的神话传说。伍伟将这些形象融入自己的创作,通过绘画、涂鸦、影像等形式,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探索。

《提丰》金属、纸张 380 × 170 × 140 cm , 2020

伍伟个展, 白泽图,白盒子艺术馆,2016

在创作过程中,伍伟邀请当地村民扮演野人角色拍摄视频。"他不知道他实际在做什么,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这种无意识的参与,赋予村民一种仪式感,不仅是一种对原始本能的呼唤,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抵抗和反思。在他看来,人们对艺术的感知,可能并非完全来源于现代文化,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元美术馆新展“衔接在边际之间--亚洲艺术家群展”

无论是早期的《食指》系列,还是后来的皮毛系列、《野人的抵抗》,伍伟的创作常常透露出对人类原始本能和动物属性的强烈关注。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动物性与野蛮性,在他的作品中,一张皮毛不仅代表着动物的生命,也暗示着文明的残酷。这种双重性,让伍伟深受感动,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原始思维,一种对野外生存、对大自然的渴望,对皮毛等自然物质的深层感受,以及对人类与自然、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联系的探寻。

图集 160x130cm 纸上喷墨打印、纸、铜 2023

Q:您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无论是职业还是非职业艺术家,都应该保持持续的工作状态,避免情绪和创作状态的忽高忽低,以确保创作灵感的不断涌现。通过一种系统性、逻辑清晰的方法,艺术家可以有效地维持和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推动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前发展。

Q:你认为手工艺艺术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手工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触发人类原始思维和创造力的方式。当人的手接触到物体时,便会引发一种进化的认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手工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的,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它帮助现代人保持与物质世界的联系,激发内在的创造力,从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和灵感。

策划执行|Vivian

文字|诺威尔卡

图片提供 | 伍伟艺术工作室

新媒体排版|愈哲

*本文原载于《时尚家居》杂志

0 阅读:0

涵蕾看家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