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之时,儒家思想已然丧失了其指导意义,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起来。玄学属于一种哲学思想,它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特质使然,统治者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最终,玄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清谈,演变成了士人群体中颇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经学走向衰落之际,魏晋玄学盛行起来。当经学已难以有效服务社会之时,玄学便抓住时机,取代了经学的地位,进而成为士人群体当中所秉持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契合统治者需求而上书,提出“独尊儒术”的请求。经董仲舒一番修改后的儒学,一方面有力维护了君权,另一方面也突出强化了王权。显然,这样的情况正合汉武帝的心思。
无论是言简意赅,还是微言大义,总归是把思想传承下来了。要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整个汉朝书生的眼里,这些言简意赅的经典,又会呈现出多少种不同的模样呢?
这便是后来诸多学派产生的缘由所在。毕竟一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内容的版本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呢。
东汉末年之时,儒学渐渐呈现出经学化的态势。就一部儒家经典而言,常常需耗费几十乃至上百万字去进行注解。其实,这种趋于繁琐的倾向在早前便已初现端倪,只是那时还尚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罢了。
经学并非仅仅局限于对经典进行单纯的注解,实际上它还融合了所处时代的诸多思想呢。就好比其中包含着阴阳学说,还有神学思想等,这些当世的思想与对经典的注解相互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学的丰富内涵。
这其实并不奇怪,要知道这些东西原本就是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呢。就拿东汉来说吧,像法典、礼乐制度啦、年号以及祭祀等诸多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都得参照谶纬学说才行呢。
谶纬这一学说当中,确实涉及了天文地理以及历法时令等方面的内容,不过也仅仅只是有所涉及罢了,并未有深入的钻研探讨。它之所以会涵盖这些内容,究其根源,就是为了借此来搞一些迷信相关的活动。
没错,这门学说实质就是迷信,还摆出一副“夜观天象,就能知晓天下大事”的做派。在封建时期呢,迷信其实也算不上啥大问题。毕竟人做任何事都想要有个依靠嘛,那时候找不到科学作为支撑,也就只能拿迷信来暂且应付一下了。
并且,汉光武帝刘秀自身,便是凭借谶纬来建立国家的。说得夸张些,这谶纬差不多都能算得上是带有“国字号”性质的东西了。
然而,这般迷信的观念,居然延伸到了儒学经典领域。如此情形下,原本就呈现出繁杂趋向的儒学,便逐渐走上了宗教化之路。
经学渐渐变得繁琐起来,就连儒学也有朝着神学转变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经典里面所蕴含的那些道理,想要掌握可就太难了,而且要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更是难上加难。
东汉政府是渐渐走向腐朽的。不过话说回来,这可不能都算到经学的头上。要知道在导致东汉政府腐朽的诸多因素当中,经学所犯的“错”还真算不上是最大的呢。
思想若不加以更正,往往会后患无穷。对此,有识之士心里十分清楚。于是,他们着手对经学展开批判,目的在于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之上。然而,就在这批判进行的过程当中,无意间也为新思想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那时的社会状况可谓糟糕至极,政治方面已然腐朽不堪,官场亦是一片黑暗,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而统治者更是昏庸且毫无治理之能。在这样的种种乱象之下,当时的社会渐渐偏离正轨,一步步走向了礼崩乐坏的境地。
如此一来,儒学便走向了衰落之路。其间,甚至有部分人萌生出“儒学无法拯救大汉朝”这样的想法,随后便毅然转身,改投到其他学派的阵营当中去了。
毕竟,儒学注重的乃是名教礼制以及三纲五常,所倡导的是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理念。可在那样的乱世情境下,儒学所传授的种种内容,仿佛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并且礼崩乐坏的这般现实状况,也致使学子们对自身所学的所有知识产生了怀疑。
可以讲,在这一阶段,儒学思想已然崩塌。不过这里说的崩塌并非是一下子就彻底瓦解,而是它不再像以往那样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也不再牢牢掌控着人们做事的风格了。
儒学的信仰一旦分崩离析,与之相伴的思想便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此时,既缺失了统一的思想主张,又缺乏官方给予的指导,人们别无他法,唯有自发地去探寻能够前行的出路。
人们开始对传统进行否定,并着手探寻新的思想。曾经独尊的儒学已不复往昔地位,如此一来,文化领域好似没了压在头顶的大山,而其他各类思想文化也由此迎来了得以发展的契机。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说还不至于到朝不保夕的程度,可那时的每个人都在极力追寻着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试图在这不安的世道中给自己寻得一丝慰藉与放纵的理由。
实在是无可奈何,要知道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这般。九品中正制一经推行,寒门、平民学子向上的道路就被彻彻底底地堵死了。仅仅这么一条制度,便将人们的积极性给全然抹杀殆尽了,让人徒叹奈何。
对底层学子来说,即便你志向远大,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可那又能如何呢?你有好的出身吗?要是没有雄厚的家世背景,就算你再怎么优秀,这辈子竭尽全力,顶多也只能摸到别人的起点罢了,现实往往就是这般无奈。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儒学已然走向了衰落的境地。而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空虚的状况,为了能对此予以弥补,追求玄学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由此,人们纷纷踏上了对玄学探索追寻之路。
在魏晋时期的众多士人中,竹林七贤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时常相聚一处,展开清谈活动,这种清谈之举在当时也颇为常见,而竹林七贤的清谈,更是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士人风貌与精神氛围。
所谓清谈,指的是对人物加以评论,也会对时事展开讨论。而其中更为关键的,无疑是谈论玄学了,要知道在魏晋时期,谈玄学可是极为盛行的一种风尚。
当士人相聚一处时,常常会坐下来探讨经义、论说大道,并且热衷于谈论一些玄奥之理。在他们的闲谈内容里,主要围绕着《老子》《周易》《庄子》这三本书展开,也正因如此,人们将其合称为“三玄”。至于“玄学”这个称谓,其实是来源于《老子》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语句。
竹林七贤各自有着不同的主张,像阮籍一心痴迷于老庄学说;山涛呢,则是在老庄的基础之上,又掺杂了儒学的内容;嵇康更是对养生长寿心向往之……他们尽管思想方面存在差异,可无一不是那种不拘泥于礼法,行事肆意且张狂的士人。
在清谈期间,这些士人往往会进行自身作品的创作。彼时魏晋是个颇为特殊的环境,于此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也都在士人们所创作的作品当中一一展现了出来。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有悲观的情绪,有忧伤的氛围,透着消极,甚至带着颓废之感。而在某些相关表现的背后,能看到堕落的迹象以及张狂的作态。然而,在这一切表象之下,实则涌动着新的思想。这新思想的源头,正是那惨淡的现实,是对传统三纲五常、名教礼制的否定。
这些名士把自身所掌握的学识都贯注其中,不断去探寻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同时也竭力追寻从现实里获得解脱之道。他们将自身放置在一个看似“无规则”的情境之下,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他们放浪形骸、饮酒作乐、纵情狂歌的种种行为表现。
最初的时候,清谈玄学主要围绕儒、道两家展开。彼时儒学虽已走向衰落,可它毕竟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老大哥”,余威尚在。而道家呢,属于后起之秀,在清谈玄学的过程中,其表现相当亮眼,有着不俗的发挥。
之后,佛教也融入到了清谈的潮流之中。部分僧人在儒家以及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佛理。如此一来,既有力地推动了玄学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促使佛学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换言之,魏晋玄学乃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所催生的产物,三家的元素皆掺杂于其中。它汲取了道家的精神内涵,并对儒家与道家的理念加以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极具精致性的哲理。
总体而言,玄学乃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且涵盖两汉儒学内容的一种思想体系。那些魏晋时期的名士们,企图凭借道家的思想精神,对儒家经典加以解读,进而探寻出社会前行的路径与方向。
暂且不论出路是否已经找到,单从思想层面来看,玄学无疑算得上是一次进步之举。面对有着趋向神学态势的经学,玄学鲜明地展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东汉年间,曾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而这两次事件致使儒学走向了衰落。不过呢,需要说明的是,虽说其对儒学的衰落产生了影响,但它并非是造成儒学衰落最为关键的因素所在。
不过确实引发了思想方面的混乱状况,可换个角度去看的话,他其实也促使思想获得了解放。
在汉末时期,有一批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深刻地揭示了经学所存在的虚妄之处,随后把经学拉回到社会现实的层面进行考量,并运用理性思维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总结。
在魏晋时期,这种思想被玄学所吸收。而后玄学以其为根基,进而构建起自身的基本框架。
因此,就玄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尽管其中涵盖了儒、释、道这三家的相关内容。可从实质来讲,它属于一种反神学的思想范畴,是有着较为明显的“无神论”倾向的。
这些思想家们思考问题时遵循道家所提倡的“自然”理念,在理解儒家以及佛教的思想时,同样运用“自然”的思维方式。凭借着对“自然”的秉持,他们尝试从这一独特视角去剖析、领会儒、佛两家思想的内涵。
甚至以“自然”的精神来对人物加以评判,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不得不说,那种着重强调自然且尊崇清静无为的思想,给当时的魏晋社会带来了影响,同时也促使魏晋名士形成了率真、旷达的性格特点。
魏晋玄学从本质来讲,实则意味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苏醒。以往那被礼教紧紧束缚住,遭规则重重压抑着的精神,至此实现了彻底的解脱,迎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
大量文学作品在传统被颠覆之后纷纷涌现出来。其中,“玄学”正是通过这些涌现的作品进行传达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玄学”还得到了修正与发展。
儒家遭反抗,现实引不满,礼教被驳斥,传统礼制亦崩塌,诸如此类种种情况,皆昭示着一种全新思想已然诞生。而这一思想便是玄学,它充满着生命力,呈现出活泼的特质,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破土而出,开启了别样的思想篇章。
尽管后世对于魏晋玄学的评价褒贬各异,但就整体状况而言,其价值仍处于不断被发掘的过程当中。
总体来讲,魏晋时期玄学得以发展,关键因素在于政治方面。彼时国家呈现出四分五裂的态势,朝政大权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控,在这样的政治局势之下,玄学便有了发展的土壤。
由此而言,从发展背景去考量,玄学的兴起乃至盛行,实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必然要有一种思想应运而生,它能够对过去加以批判,助力个人发展,进而为时代带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就像现今为何盛行基督教形形色色各教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