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百年机动站 2024-01-01 06:32:00
引言

明朝前后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都安葬在了北京的皇帝陵寝,即现在所说的“明十三陵”。

按理来说,既然明朝有16位皇帝,那应该是“明十六陵”才对,其他三位皇帝呢?

“明十三陵”的地址在北京天寿山附近,而这里作为皇帝陵寝使用,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京才开始的。所以,成祖之前的两位皇帝自然不会被安葬在这里;而最后一位,按惯性思维来想的话,那自然应该是亡国皇帝崇祯——大明朝都亡了,谁给他办理身后事呢?

在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中,前两位确实是成祖朱棣之前的两位: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其中朱元璋生前就已经定好了自己的陵寝,在南京紫金山附近;而建文帝比较可怜,他的结局是不知所踪,没有陵寝。

不过第三位,却并不是我们以为的亡国皇帝崇祯,而是另有其人。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朱元璋为何会在生前就定下自己死后葬在何处?建文帝为何会不知所踪?而明朝最后一位没在帝王陵寝安葬的皇帝不是亡国君主,又是何人?

明太祖朱元璋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他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我们现在可以称作“农民起义”。

而元朝当初的都城在北方,一开始在现在内蒙古境内,后来迁到现北京境内。农民起义自然不会从首都开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众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当初普遍都是在南方发展势力。

而南方多江河,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进行的鄱阳湖水战一役,堪称是中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大规模水战,双方共计投入兵力八十万左右,历时三十七天。这一战为朱元璋一统江南、而后建立大明奠定了基础。

当时,朱元璋的都城就是“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1356。朱元璋在相继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在南京正式称帝,建立大明。南京(应天府)作为大明首都,与元朝的首都北京(大都)相对。

南京作为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政治权力中心,陪他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自1356年将此地占领并定为大本营后,灭陈、张,建大明,灭北元……所以朱元璋对这里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1381年,朱元璋就已经在南京城附近的紫金山南麓开始修建陵墓,准备自己死后葬在这里。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在陵墓修建开始后的第二年,自己深爱的女人马皇后就先一步葬了进去。

马皇后自小便聪慧,通晓历史,能写能画,而且性格温婉,是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备受郭子兴夫妇宠爱。朱元璋一开始就是在郭子兴手下做事情,因为他聪明能干,而且为人处世极为老到,所以深得郭子兴赏识。

于是,郭子兴牵桥搭线,成就了两人的姻缘。之后,马皇后便成为了朱元璋成功背后的那个女人。

郭子兴病逝后,主帅之位虽然由他的儿子郭天叙继任,但事实上权力都已经掌握在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此时驻守在和州(今安徽马鞍山所属)之中,奉行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暗中扩张自己的实力。

1355年,在和州驻守了几个月的朱元璋没有粮食供给,于是将目光放到了长江对面的太平、芜湖等地(仅安徽芜湖境内),那里盛产稻米。

在朱元璋渡江去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元朝军队切断了长江的交通线,和州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城中一片混乱。

值此关头,马皇后(此时还是马氏)没有在屋中坐以待毙,她走出帅府,到军营中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提高他们的信心;到城中安慰百姓,减少城内的恐慌气氛,使得和州渐渐稳定下来。

之后,朱元璋外出作战的时候,马氏在后方从来没有闲着。做小事,诸如为将士们亲手缝衣做鞋;做大事,诸如在军心动荡之际,将自己和府中的金银财帛拿出来分给士兵,稳定军心。

这些事情发生在不起眼的地方,但是为朱元璋获得最后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马氏便成了马皇后。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态度,依然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毕竟贫苦出身,有些时候处理问题就不会那么理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马皇后便常常在朱元璋生气的时候劝慰她,语气温婉,但是又有理有据。因为马皇后对朱元璋的劝阻而减免刑罚的人很多,一些比较出名的有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侄子朱文正、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明朝巨富沈万三等等。

朱元璋和马皇后做了三十年夫妻,自他初露锋芒一直到君临天下,马皇后一直都是他的贤内助。

将马皇后安葬陵墓后,朱元璋将此陵命名为“孝陵”。一是因为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取其孝字;二是因为其一生奉行“以孝治天下”,取其孝意。

十年之后,即1391年,朱元璋认为“江南地薄”,于是便有了“迁都之意”。太子朱标封命前往西安和洛阳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洛阳作为新都。

然而,没有等迁都之事落实完成,朱标便于1392年因病去世,和其母亲马皇后相距十年。

深爱的女人和疼爱的儿子相继离世,对六十多岁的朱元璋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将太子朱标也安葬进“孝陵”东侧后,朱元璋也再没有了精力和心情去考虑迁都的事情。

迁都的事情便就此搁置。朱元璋死后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孝陵”,与马皇后合葬一处。

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孝陵,这是他生前就有的规划。所以北京的明朝帝王陵寝没有他的陵墓,很正常。

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怎么会失踪呢?

建文帝朱允炆

史料记载,太子朱标死后,他的儿子朱允炆因为悲伤过度而瘦削了许多。朱元璋看到后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不久便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皇位继承人。

这个决定多少有些任性了,虽然都知道朱元璋奉行“以孝治天下”的主张,但是只凭“纯孝”的性格就将他立为储君,说不过去。

而且朱元璋在自己执政后期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朱元璋是为了将朝政大权都拿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程度;再一个目的就是为下一任皇帝铺路,除掉这些功勋卓著的开国之臣后,新帝可以提拔、选用新的臣子,培养其自己的班底。

但是这一举动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将这些开国元老特别是武将都除掉以后,新帝初上任时,手中没有够用的人手。

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了九大藩王,各自领兵驻守边塞,其目的是保卫中原地区、护卫南京这个政治权利中心。

他在位时,或者说如果继位的是其长子朱标,那么手握三十万大军的他们都不会担心“藩王不臣”。但是朱允炆,他对自己这些拥兵自重的藩王叔叔顾虑重重。

在朱元璋还在世时,两人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朱允炆就此表示忧虑后,朱元璋问他的想法,朱允炆的意思是,先以礼相待,如果藩王有异动,就取消他的封地;如果还不老实,那就取消他的藩王之位,交给其他人当。

朱元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默认了孙子对他叔叔们的态度。

于是,朱允炆继位不久,便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出于对燕王朱棣的忌惮,朱允炆决定先削除其他藩王,留下这块硬骨头最后啃。

但是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在众多藩王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在朱允炆对付其他藩王的同时,燕王朱棣积极备战,为起兵做好了准备。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朱允炆登基不过一年,朱棣便以“清君侧”的旗号南下出兵。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便打响了,这一打就是三年。

燕王朱棣一方兵力只有十万,建文帝朱允炆则有三十万大军。但是朱棣随太祖征战多年,军功卓著,所以才被太祖分封到了北方抵御外敌;在边境镇守多年,朱棣麾下将士皆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

反观建文帝朱允炆的兵马,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大多数都在明朝腹地承平多年,战斗力不足;而且太祖期间的大将基本已被清洗干净,朱允炆本身也是在和平年代出生,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

种种原因,燕王朱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攻入南京后,皇宫中突发大火,建文帝则不知所踪,自然也就没有了陵墓。

而明朝第三位没有陵墓的皇帝,更加具有戏剧色彩。

明代宗朱祁钰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八岁便登上了皇位,登基初期由太皇太后以及内阁大臣治理国政。待朱祁镇十六岁之后,才开始亲政。

但是这位皇帝毕竟岁数小,也没有什么治国的经验,亲政后宠信宦官王振。后来随着太皇太后老逝,各内阁大臣也相继老死,王振便在朝中独揽大权。

当时北方的蒙古部落瓦剌日益强大,于1449年南下入侵。心高气傲的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

结果这位明英宗被瓦剌大败,逃到京城西北的土木堡的时候被瓦剌大军追杀,导致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其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虏后,为了避免朝政混乱,人心动荡,英宗生母孙太后与朝中大臣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明朝最后那位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代宗。

明代宗朱祁钰继位仅一年,明英宗朱祁镇竟然被瓦剌放了回来。而代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将英宗软禁在了皇宫的高墙大院内。

然后戏剧性的故事便发生了。代宗成为皇帝后,将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然而他自己的儿子只做了一年的太子,九岁便夭折了。

更离谱的是,代宗朱祁钰在儿子逝世不久,他自己也得了重病,无法事政。这放在那个迷信的古代,不得不让人遐想。

于是朝中大臣又将已经被软禁了七年之久的英宗朱祁镇放了出来,复位皇帝。朱祁镇复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当初支持代宗上位的那批朝臣,处死的处死,下狱的下狱。

不久,朱祁钰也死了。具体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他死后,英宗废掉了他的帝号,按照亲王的礼仪规制将他安葬。因此,他虽然做了八年的皇帝,却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

结语

除却明太祖朱元璋是自己选择葬在南京孝陵,其他两位没有被葬在帝王陵寝的皇帝都是因为关于帝位的权力斗争。当他们在斗争中失败后,胜利者为了保证自己在名义上的正统性,都会选择革除他们的帝位,以此来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朱棣的统治时期以及朱祁镇复位后的统治时期,都不承认上一任皇帝的帝号,所以在帝王陵寝中,自然也不会有他们的位置。

参考资料

1. 《明史》

2.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3. 《明实录太宗实录》

4. 《明宣宗实录》

5. 英宗前纪

6. 《明通鉴》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