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
1965年9月的一天,北京的秋高气爽。然而,对于已在家"闲居"六年之久的开国元帅彭德怀而言,这个秋天却显得有些忧郁。
就在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到了彭德怀的家中。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彭德怀的老战友、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
原来,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派彭德怀去西南三线工作,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彭真此行,就是来向彭德怀转达这一决定的。
见到阔别已久的老上级,彭德怀心情复杂。昔日,他们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六年的冷落早已让彭德怀对一切都心灰意冷,面对彭真的任命,彭德怀第一反应竟是拒绝。
彭德怀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小彭啊,我这个糟老头子,真的还能干点啥吗?要不,让我回老家种地去吧。不过你说得对,组织的决定哪能不执行?我还有个不情之请,能不能让我见见主席?有些话,我想当面跟他说。"
送走彭真,彭德怀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见到毛主席,这是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几天过去了,彭德怀始终没有等来毛主席召见的消息。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他在9月21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恳请主席准许自己回农村养老。
令彭德怀惊喜的是,信发出后第二天,他就接到了毛主席要见他的通知。9月23日清晨,彭德怀早早地穿戴整齐,坐上了开往中南海的专车。
见到苍老了许多的彭德怀,毛主席介绍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再次强调要他去西南三线工作的决定。彭德怀还是有些犹豫,担心自己这个门外汉干不好经济建设,更怕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给地方工作带来困难。
毛主席语气坚定地说:"这是中央的决定,地方同志要全力配合你的工作。如果有人对你有意见,尽管让他来找我。"
毛主席的信任,让彭德怀心中的郁结一扫而空。他感受到了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彭德怀下定决心,接受了这个新的使命。
合影风波
1966年2月,寒冬渐退,春寒料峭。作为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彭真,乘坐专机来到了遥远的四川,视察三线建设工程。彭真此行,看似寻常公务,实则背负着中央交付的重任。
对于西南三线建设,中央高度重视。而彭真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书记,自然要亲临一线,为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把脉问诊。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彭真计划在这里进行一次深入而全面的考察。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成都。2月28日,彭真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与会者皆为三线建设的地方高官。西南三线建委的主任李井泉,第一副主任程子华,第二副主任阎秀峰,以及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等一干人等,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当彭真环视会场,目光扫过那一张张或陌生或熟悉的面孔时,他敏锐地察觉到,有一个人的缺席。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西南三线建委的第三副主任彭德怀。
彭真心中疑虑顿生。作为西南三线建设的主要领导之一,彭德怀理应出席这样的重要会议。况且,彭真对这位老总一向敬重有加。若非要务在身,彭德怀不会无故缺席。想到这里,彭真吩咐工作人员去请彭德怀来开会。
不一会儿,彭德怀步履蹒跚地走进了会场。见到阔别已久的老战友,彭真主动迎了上去,热情地伸出手:"老总,好久不见了。您身体可好?"
不料,彭德怀却只是敷衍地握了握彭真的手,冷淡地点点头:"好,好。"寒暄几句,便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再无多言。
整个会议过程中,彭德怀始终沉默寡言。哪怕被点名发言,他也只是言简意赅,不愿多谈。
终于,历时数小时的会议结束了。按照惯例,彭真提议合影留念。众人纷纷起身,相继走出会场,寻找拍照的最佳位置。彭真和李井泉等主要领导坐在了最前排的正中,周围则环绕着三线建设的各级官员。
就在摄影师举起相机,准备按下快门的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突然响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等等,彭老总呢?怎么没见他人?"
彭真闻言,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搜寻,果然哪里都找不到彭德怀的身影。莫非这位倔強的老人又犯了"忤逆"的老毛病?彭真不禁皱起了眉头,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彭老总请来。
原来,彭德怀根本不想参加这次合影。得知要拍照时,他便故意回到了空无一人的会议室,执意不肯出来。
彭真又惊又怒,却又无可奈何。他只得让人反复劝说,甚至不惜亲自出面相邀。但是彭德怀的态度始终强硬。
咔嚓一声,快门落下,定格了这个没有彭德怀的历史瞬间。
解开心结
自从那次不欢而散的合影事件后,彭真和彭德怀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无形的窗户纸。虽然工作上照旧往来,但彼此心中,都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一丝异样。尤其是彭德怀,自打回到北京后,就变得沉默寡言,整日愁眉不展,仿佛有什么心事重重地压在胸口。
彭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在一个难得的闲暇午后,彭真敲开了彭德怀家的大门。
原来,彭德怀之所以拒绝合影,并非出于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不想让周围的同志为难。自打重返工作岗位后,彭德怀就敏锐地察觉到,许多人对自己的回归,心存疑虑。在这样的氛围下,岂不是给大家平添负担?
彭真听罢,心中一阵酸楚。他没想到,这位铁骨铮铮的老战士,竟也有如此柔软敏感的一面。
"老总,你多虑了。"彭真凝视着彭德怀布满沧桑的面庞,语重心长地说:"组织上既然做出决定让你重新工作,就证明他们还是信任你的。否则,怎会让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你要相信,过去的事情,已经翻篇了。"
被彭真这番话一说,彭德怀如释重负,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意识到,自己想太多了。组织上既然已经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又何必自寻烦恼,庸人自扰呢?
就这样,在挚友的开导下,彭德怀那颗久久压抑的心,终于重新变得轻松起来。而他们之间那层若有若无的隔阂,也随着推心置腹的长谈,烟消云散了。
风云骤变
自从彭真开导之后,彭德怀的心情明显好转了许多。他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对西南三线建设的重大问题,总能提出独到而中肯的见解。彭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由衷地为老战友感到高兴,心想,这下可好,彭老总总算又回到了从前那个意气风发的状态。
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西南三线建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领导,彭德怀首当其冲,成为了众矢之的。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彭德怀显得异常平静。他没有辩解,没有申诉,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其实,彭德怀心里再清楚不过,自己根本没有做错什么。从军几十年,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在三线建设中的决策,更是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并无任何个人私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军委为彭德怀的冤屈作出了郑重的平反决定,并为他彻底恢复了名誉。
为了表达对彭德怀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中央军委特别下令寻回这位杰出将领的骨灰,并为此举行了一场庄重而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