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才子与诗人的故事常常伴随着传奇与浪漫,然而才华横溢的黄侃却在一生中,演绎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7岁时,他凭借一首巧妙的诗赢得家族和友人的赞誉,并因此定下婚姻的约定。
这段起初被寄予厚望的婚姻,随着黄侃风流多情的本性暴露逐渐走向破裂,黄侃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个人生活中却留下深刻的遗憾。
那么,这其中有着则哪一个你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黄侃的家世与早年生活黄侃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是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的后代,父亲黄云鹄在清朝晚期曾担任过二品大员。
年轻时才华横溢、文采出众,为朝廷撰写过不少重要的文书和奏折,由于为人刚直不阿不屑于阿谀奉承,甚至在许多场合直言进谏,使得他在仕途上并不顺遂。
清朝末年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黄云鹄因得罪权贵而屡遭排挤,最终在一个相对清闲的职位上挂印辞官。
虽然晚年辞官归隐,但在故乡依旧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并未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家乡江宁(今南京)一带开馆授徒,以教育培养人才为己任。
黄云鹄坚信教育是兴国之本,哪怕身处乱世也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简单而言就是历史上真正的“乡绅”,而这一信念深深影响年幼的黄侃。
黄家家风深厚、崇尚文雅学问,为黄侃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黄云鹄对待儿子的教育也丝毫不马虎,认为一个人无论处境如何,都应当保持自尊与自强,尤其是学问更不能有半点懈怠。
年幼时起黄侃便被父亲要求严格遵守家训,四五岁开始学习识字,在父亲的督促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
黄云鹄不仅教导黄侃读书写字,还教他古文诗词的创作,黄侃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能够轻松记住并背诵大量的古典诗文,甚至还懂得如何模仿古人作诗。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黄云鹄对黄侃的教育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时常带着儿子登山游水、参观名胜古迹,讲述古今名人逸事。
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之下,黄侃不仅学识得到提高,心性也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尤其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一封诗信的影响力话说黄家虽然富有文化底蕴,但因黄云鹄长期淡泊名利,再加上辞官后收入锐减,一家人生活的并不富裕。
为了改变这样的经济状况,黄云鹄不得不外出授课以维持生计,母亲则在家中操持家务并照顾年幼的黄侃。
黄母并不识字,却十分理解丈夫,对儿子的期望也很重,平日里不给丈夫增加压力,也经常督促儿子学习,可精神食粮并不是真正的粮食,遇到物质危机还是需要钱来解决。
黄侃七岁那年,黄云鹄因事务繁忙两个月没有给家里寄生活费,家中的日常开支渐渐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焦急不已,可又不愿直接催促丈夫,毕竟“穷家富路”,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多。
思来想去决定让儿子写信提醒黄云鹄,一来可以提醒对方,二来也可以让黄云鹄看看儿子的学习情况。黄侃年纪虽小,但早已懂得用诗文表达意思,提笔写下一首诗词。
诗信仅有二十字却字字珠玑,巧妙地表达家中的困境,还成为传世之作:“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从头至尾这首诗都没有直接提到钱,却通过隐喻传达生活的拮据,告诉父亲您该给钱了,要不然生活就坚持不下去了,第四句可谓是点睛之笔。
诗中“盐梅令”喻指父亲清廉为官,“淡泊风”则象征黄家的清廉家风,第三句则是说父亲一直在外忙事业辛苦,最后一句“杼轴任其空”点明家中已经难以维持的现实,说白了就是要钱。
黄云鹄收到诗信后感慨万分,自己一直在外授课忙碌,却忘记家中的困难,实在是羞愧万分,可看到儿子小小年纪便能写出如此深刻的诗句不禁感到欣慰。
同时意识到儿子在文学上的天赋,决定对黄侃的教育更加用心,若是教育得当未来必定大有作为。
这封诗信的影响不仅限于黄云鹄,好友王鼎丞恰好在当时造访,看到这首诗后大为惊叹,连连称赞黄侃是个神童。
能够在七岁时写出这样诗句的孩子将来必定成才,于是王鼎丞当即决定将自己年幼的女儿许配给黄侃,两家因此定下这桩娃娃亲。
后来的结果在父亲的教导下黄侃日益精进,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独树一帜,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等领域,还担任过多所大学的教授,培养大批优秀的学生。
奠定在学术界的地位,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父亲与岳父的期望成为现实。自古才子多风流,黄侃在学术上取得显赫的成就,家庭生活却并不顺遂,亦或者说他的私生活很混乱。
黄侃的妻子名叫王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步入婚姻的殿堂,起初这段婚姻还不错,可随着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再加上黄侃在外边乱来,以至于和王灵芳的感情并不和谐。
黄侃性格洒脱崇尚自由,已婚的他依然保持着与各种文化圈、学术圈的密切联系,他繁出入文人雅集,与众多才子佳人往来,自然而然风流韵事也随之增多。
黄侃腹有才华多情浪漫,走在大街上都会吸引女子对他心生爱慕,双方之间频繁接触怎可能不发生点什么,为了掩盖自己的已婚的事实,还多次使用假名字。
黄侃的第二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没离,隐瞒事实结的婚)便是与一个名叫黄绍兰结合的,据悉对方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因黄侃的才华与风度而深深倾慕,毅然抛弃家族的反对与其私奔。
结婚之后黄侃的风流性格并未改变,婚后不久又开始追求其他年轻女子,这使得黄绍兰极为痛苦。但是黄绍兰还怀上黄侃的孩子,发现他移情别恋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最终选择自杀。
黄绍兰的死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黄侃的风流事迹也因此广为人知,在社会上引发极大的争议,由于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这些事情并未影响到根本,只是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
王灵芳出身名门温婉贤淑,对黄侃的事业也十分支持,可这样的婚姻却不是她想要的,两人表面上相敬如宾,实则早已经没了感情,黄侃也未收敛自己在外的行为。
黄绍兰的事件给他的婚姻带来巨大的冲击,王灵芳在得知此事后,尽管心中满是失望与痛苦,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又能做什么呢?只能选择隐忍没有公开对抗或者离婚。
这段婚姻已名存实亡,夫妻之间的感情逐渐淡薄,家庭生活越来越显得支离破碎,身为正妻的王灵芳在婚姻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幸福与尊重。
回首往昔,父亲给自己定下这一段娃娃亲的时候只看到黄侃的才华,却没有看到他的人品,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料到结尾,当然这一切都不影响黄侃的文学造诣。
人生晚年他的学术声誉已达巅峰,依旧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继续在大学讲学培养大批学生,许多学生视他为学术上的导师,只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真实生活。
总的来说,黄侃学术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在语言学、文字学领域的研究深远影响后来的学者,被誉为国学大师,只可惜家庭生活中并不完美,是一个让人惋惜的部分。
黄侃与王灵芳的婚姻从一开始的美好期望,到最终的悲剧收场,可见无论多么辉煌的事业,都无法替代对家庭的忠诚与责任,也是那个时代许多风流才子家庭的缩影。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