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
刚看到这个消息时还以为网友玩抽象,变相吐槽机票价格贵,不过是一个梗而已,直到看见《观察者网》的正式报道。
我就纳闷了,抱怨几句就能把机票价格拉下来,这也太离谱了吧?
于是,在《观察者网》、《环球网》等众多媒体的评论区,满是网友留下的相同评论,如下。
不少网友如法炮制,希望用这种方法买到更便宜的机票。
除了机票外,另有网友表示网购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对某件心仪的商品下单后先不要付钱,随后取消订单,你会惊喜地发现这款商品降价了。
到底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不敢肯定,平时根本没有留意,但越来越多的网友现身说法,事情变得愈发离谱。
“某书”上一位女博主分享了自己被某平台“杀熟”的经历:
原本看好了一趟航班信息,截图发给老公后转身发现机票价格上涨500元,前后几天同一航班都不涨价,只有她想买的那趟航班涨价。
随后该女士和老公商量把行程推后一天,因为后一天的机票没有涨价,结果等他们商量好后,这一天的机票价格也涨了。
这位女士认为她和老公的聊天记录被监控了,平台一直在跟踪她,盯着她“杀熟”。
这个故事简直让人毛骨悚然,听起来好像灵异事件。如果是真实的,那就太疯狂了。
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大数据可能正在利用算法对用户“杀熟”,意思就是追着你让你花更多的钱。
经常上网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很多人的网名使用的是英文字母“momo”,头像清一色的“小恐龙”。
以前对这个网名和头像一直感到好奇,还以为是机器人,现在知道了,原来这些网友用“momo”和小恐龙图标躲避大数据追踪,避免被平台“杀熟”。
果然还是年轻人更聪明,要不是这次《观察者网》的报道,我还一直蒙在鼓里。
但是,用“反复评论”拉低商品价格特别是机票价格可行吗?某网友表示没啥用处,真正的方法应该是对着手机说,听起来更加离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好消息是,国家准备对这种反常现象进行整治。
《上海杨浦》透露,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专项行动,治理算法典型问题,网信办表示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的算法模型。
《上海杨浦》的报道说明文中的怪异事件恐怕真有其事,不然网络办也不会如此兴师动众。
不管怎样,相信有网信办出手,大数据“杀熟”乱象很快可以得到遏制。
但在此之前,这份“杀熟”解决方案你值得拥有,也许可以帮你省下不少钱,毕竟谁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能省多少算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