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边的国度,风景美得让人心动,历史也颇为悠久,尤其是作为东欧小国,甚至还曾打败过战斗民族、一度占领了莫斯科。
奈何近些年来,这个地方总被人们冠上“欧洲淫窟”这样一个羞于启齿的称号,名声变得很不好。
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个曾经辉煌的东欧强国,为何会沦落至此?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来探寻立陶宛从辉煌到沉沦的悲剧之路。
曾经的辉煌
提起立陶宛,它的过往跌宕起伏,作为曾经的“东欧霸主”,立陶宛大公国以强悍的军事实力不断扩张领土,囊括了今天的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甚至包括爱沙尼亚、波兰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鼎盛时期的立陶宛,人口突破千万,国土面积接近百万平方公里,稳居东欧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1410年的格伦瓦德战役中,立陶宛军队把强大的条顿骑士团打得落花流水,让帝国的名声达到了顶点。
但任何事物似乎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规律,到了17世纪中叶,立陶宛国内矛盾加剧,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贵族们开始独揽大权,这使得国家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俄国这新兴力量正暗中观察,等着机会复仇,内忧外患之下,立陶宛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俄国吞并,曾经的辉煌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欧洲,沙俄帝国摇摇欲坠,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立陶宛宣布独立,试图重获自由。
奈何好景不长,独立后的立陶宛国力孱弱,在动荡的欧洲局势中难以立足,后来德国发动进攻,立陶宛又成了被占领的国家,直到二战结束才被苏联吞并。
冷战结束后,苏联走向解体,而立陶宛再次获得独立,在二零零四年加入北约和欧盟,并于二零一五年正式使用欧元,完全融入西方阵营。
但这种依附西方的选择,并没有给立陶宛带来真正的繁荣,反而使其在国际政治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甚至逐渐沦为了人们口中的“欧窑”。
灰色产业的温床
加入西方阵营后,立陶宛的经济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崛起,先天不足的经济结构,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步履维艰。
再加上当地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能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些都制约着其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期被其他国家统治的历史,也使得其缺乏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能力。
面对如此困境,立陶宛政府却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将目光转向了灰色产业,试图以此来快速获取经济利益,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将立陶宛推向了“欧洲淫窟”的深渊。
尤其是有色行业,当地对其态度较为宽松,情况也似乎在政府默许下变得越发普遍,甚至还有未成年涉足,据统计当地20%以上从事色情行业的都是未成年人。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立陶宛政府甚至对色情行业征税,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纵观现实,色情交易在短期内确实推动了立陶宛的GDP和旅游业的增长。
但这种建立在剥削女性、败坏社会风气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它不仅会损害立陶宛的国际形象,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将立陶宛拖入更深的泥潭。
可怕的是,立陶宛不仅自身深陷色情交易的泥沼,更成为了人口贩卖的中转站和受害者的来源地,这无疑给立陶宛的国际形象雪上加霜,也使其在人权问题上备受谴责。
有些不法分子就是看准了立陶宛的边防相对宽松,便把人偷卖至欧洲等地亦或是更遥远的中东,这些受害者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更容易受到控制和剥削,她们的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受到严重侵犯,身心遭受巨大创伤。
而当地人口贩卖网络结构严密,层级分明,从顶层的组织者到中间的招募者和运输者,再到底层的控制者,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犯罪网络与国际犯罪组织勾结,使得人口贩卖活动更加猖獗,而立陶宛在打击人口贩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执法力度不够,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人口贩卖活动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而其之所以面临如此难题,就是还没找到能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过度依赖外部援助和灰色产业,使其经济结构脆弱不堪。
那么,立陶宛到底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
立陶宛的未来
“欧洲淫窟”的恶名,已经严重损害了立陶宛的国际形象,这个曾经辉煌的东欧强国,如今却与色情交易和人口贩卖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立陶宛的悲哀。
而且,近些年立陶宛对华采取的挑衅态度,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外交困境,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导致两国合作项目减少,经贸往来受阻,这无疑对立陶宛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西方国家虽然嘴上帮立陶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伸出援手,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更愿意将立陶宛打造成一个“娱乐中心”,而不是真心帮助其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要摆脱这种困境,立陶宛必须严厉打击色情交易和人口贩卖,进行深刻的经济转型,发展实体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稳定。
并且立陶宛还得改改外交策略,把和中国的关系搞得更好,毕竟要想摆脱经济难题,得多找外国朋友帮忙投资,把实体产业搞上去,自己技术也得不断进步。
当然,依赖别人力量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安全和富强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立陶宛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走出困境,重塑国家形象,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立陶宛的经历,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福祉和尊严为代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希望立陶宛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吸取历史教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早日摆脱“欧洲淫窟”的阴影,重新焕发出波罗海明珠的光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立陶宛
南方前沿(南方日报社官方账号)2021-11-08强迫劳动、卖淫……立陶宛成欧洲人口贩卖重灾区,受害者数目惊人
新华网2021-11-30外交部敦促立陶宛深刻反省人权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