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肝病!常喝三杯水,一杯疏肝气、一杯降肝火、一杯养肝血

灵松谈育儿 2025-02-05 14:42:38

孩子患上抽动症,会频繁出现不自主的动作,比如眨眼、皱眉、摇头、耸肩,还可能伴有清嗓子、咳嗽等发声症状。这些表现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也让家长们忧心不已。

在我运用中医方法为患者调理的过程中,有一位小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服药,身上的各种抽动症状逐渐减轻,再次来复诊时,人基本上已经恢复健康了。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抽动症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调理吗?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详细讲讲我的治疗思路。

中医理论认为,抽动症的发病和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紧密相连。

《黄帝内经》提到:“肝主筋,其华在爪”,人体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大多与肝脏功能的异常脱不了干系。

通常来讲,抽动症的发病与情志不畅、肝风内动、脾虚痰聚等因素有关。除了常见的动作和发声症状,患病孩子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困难等情况。

接下来给大家说三杯养肝水。只要喝对了,便能起到平肝息风、健脾化痰、养肝柔筋的作用,从根源上对抽动症进行调理。

一、平肝息风饮:天麻 + 钩藤

孩子频繁快速地眨眼、摇头晃脑,肢体还不时出现快速抽动,并且情绪容易激动,这很可能是肝风内动的表现,此时就需要平肝息风。

天麻能够息风止痉、平抑肝阳,《本草纲目》称其为 “肝经气分之药”。钩藤则具备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二者搭配使用,能有效缓解因肝风内动引发的抽动症状。

但需要注意,气血虚的人要谨慎服用。

二、健脾化痰饮:茯苓 + 陈皮

喉中频繁发出异常声音,比如不停地清嗓子、咳嗽,同时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这大多是脾虚痰聚导致的。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二者结合,能很好地改善脾虚痰聚的状况,减少发声抽动症状。

注意,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三、养肝柔筋饮:桑寄生 + 鸡血藤

出现肢体抽动,同时伴有肌肉紧张、关节活动不利,且面色无华、指甲苍白等情况。

这意味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需要养肝柔筋。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二者配伍,可有效滋养肝血,舒缓筋脉。

注意,但体内有实热者不宜服用。

倘若无法确定自己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可以来找我,我会为孩子进行辨证用药。

门诊真实医案

现在看看之前提到的那位小患者的情况。这是个8岁的孩子,家长总是望子成龙,学习压力巨大,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孩子也没什么朋友,性格敏感、暴躁。经诊断:孩子频繁眨眼、摇头,喉中不时发出吭吭声,舌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脾虚肝旺,风痰内扰。

治则:健脾化痰,平肝息风,安神定志。

开方: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天麻,钩藤,蝉蜕,僵蚕,酸枣仁,远志,炙甘草,甜叶菊 。

家长复诊说,一周的时间孩子眨眼的频率已经不明显了,吭吭声一天比一天少。这比预期好的快一些。情绪也稳定了许多,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状态都有所改善。之后,我让孩子每天喝一杯茯苓陈皮水,以巩固健脾化痰的效果。

后孩子家长反馈,孩子症状已经消失了,但是需要巩固一段时间再减量停药,可以有效防止抽动反复发作。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各不相同,中医一直遵循一人一方、辨证施治的原则,所以我无法给出统一的用药剂量。请大家一定不要自行随意用药,务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阅读:78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三杯水.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

灵松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