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最近看《新闻联播》,都不知道主持人队伍中有了新面孔。
1
记得很多很多年以前,大人们再忙,每天都要准点收视《新闻联播》;再顺便看完天气预报,就会感觉一整天是圆满的——眼里有光,满是希望。
真的,就单是听听那熟悉的开场音乐,就很治愈。
虽然并不能直接从中得到什么,却坚定不移地认为:普通百姓,必然会从中受益。
可多年以后,虽然新闻的内容并没有变,但各种手机软件中的海量资讯——特别是负面信息,削弱了信息闭塞时的那种独有的幸福感。
那些让人愤慨的事,让人觉得朗朗乾坤,何等“威风”。于是,知道得越多,幸福感越弱!这样一比较,就很能够明白当年的大人们,为什么坚持收看了。
2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彼时人们的物质条件差,但精神层面是富足的,再加上各种美好的期待,无不充满希望。给未来锦上添花。
现在,他们不再看了,而是转战短视频,看完各种千奇百怪的事之后,就骂骂咧咧、怒从中来,不再如往年那般带劲。
而那些仍旧收看的,有一小部分则是目的“不纯”,比如扶持哪个方面,就要布局哪个领域,还很“通透”地说:一定要薅光正策的羊毛,才能充盈自己的腰包。
如今年4月的“发展预制菜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闻所提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究竟有没有赋能乡村振兴,就有待观其后效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新闻播出后近5个月,预制菜竟悄悄撬开学生的胃口,来看看人们的反应。从目前的来看,为乡村考虑的正策,貌似是“错付”了?
3
下面是能追溯到的最远的2018年3月18日,以及最近的一期即2023年9月18日的主要内容。
由于某种原因,所插入图片失效。但可以想到的是,主基调确实变化不大。如果回到还没通网的年代,我们甚至能从细微的变化中,更好地获得全面的幸福——但这种感觉,是思想单纯甚至封闭换来的。
如果倒退到那个环境,不说看一个月,就是连续看个三五天,精神内耗绝对会被完全治愈。
可是,那是用“做一个彻头彻尾的蒙鼓人”为代价换来的。究竟是要用难得糊涂获得快乐,还是在清醒中挣扎,然后争取真正意义上的?
幸福有表象的,也有实质的。实质的越难,就越发珍贵。
问:节目最后为什么要播放收拾稿件的画面?答:那是告诉你,吹牛是打有草稿的[呲牙笑]
太含蓄了,不过还是要赞一个!
谎话连篇
我至少有十年不看19:30了,这是真的!
这是脑子还没洗干净回炉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