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早死,诸葛亮北伐为何少了一半胜算?司马懿都说此人不可轻视

勇敢的西柚 2025-01-23 14:57:10
前言

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在五丈原郁郁而终。临终前的一句"可惜马孟起早死",道出了多少无奈与遗憾?马超若活着,北伐会成功吗?历史总让人充满想象。

一位虎将的早逝,改变了整个蜀汉的命运。让我们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看如果马超活到北伐时期,蜀汉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改写?

马超之死:蜀汉折翼之痛

建安二十五年深秋,成都细雨绵绵。马超卧病在床,年仅四十六岁的西凉猛将,却已经形容枯槁。床边,几位亲随红着眼圈守候。这位昔日威震凉州的霸主,此刻却在异乡黯然离世。

马超死得蹊跷。堂堂万人敌,正值壮年就撒手人寰。他死前那句"常怀危惧"道出了无尽辛酸。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整日惶惶不可终日,连觉都睡不安稳。

刘备对马超,说是疑心重重都算轻的。表面上给他骠骑将军的高位,实际上却把他所有的亲信部下都给打散了。当年马超带着数千西凉铁骑投奔汉中,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全被刘备分散到各个部队。马超手下能用的,只剩下几百号人。

"你说马孟起为啥死得早?"一位蜀汉老将曾私下感叹,"天天睡觉都得睁只眼闭只眼,能活得长久才怪。"

关羽、张飞这些结义兄弟,刘备是掏心掏肺地信任。可马超不同,他在西凉时反复无常的历史,成了刘备心中永远的疙瘩。曹操都在私下说过:"马超此人,猛则猛矣,终究难以驾驭。"

更要命的是建安二十四年那件事。马腾的旧部马遵跑来见马超,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在外,我在内,天下指日可定。"这话传到刘备耳朵里,马超的命运就算是彻底定了。

但马超并非不忠。他只是个典型的边地将领,骨子里带着塞外人的桀骜。投奔刘备后,他确实尽心效力。在汉中之战中,马超七次与曹操大军对垒,未尝一败。夺取汉中,马超可以说功不可没。

葭萌关外的一战,马超更是威名大震。张郃、徐晃这两员魏国猛将,愣是被马超一个人挡在关外。司马懿后来评价马超:"此人胜似关张。"

马超真正的转变是在定军山之战后。关羽北伐失败,马超心灰意冷。他看到了刘备对自己的不信任,也看到了蜀汉集团内部的倾轧。

"马将军,你说我们这些塞外人,在这蜀地终究是异类啊。"马岱曾对马超感叹。马超只是笑笑:"生死有命。"

建安二十五年的那个深秋,马超带着满腹心事离世。临终前,他握着马岱的手说:"你要好好活着。"这句话背后,是多少无奈和不甘。

诸葛亮北伐时最后悔的,就是没能等到马超。在他看来,马超若在,或许能改写蜀汉的命运。但历史没有如果,马超的早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切断了蜀汉最后的希望。

马超一生戎马,纵横凉州二十载,却死在了蜀地深宫。这位曾经的西凉霸主,最终没能等到北伐的机会,带着满腹韬略和壮志,永远留在了这片他并不熟悉的土地上。

你说,如果马超没有这么早死,北伐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那个细雨霏霏的深秋,才能给出答案。

西凉铁骑:错过的战机

"陛下可知,马超若在,司马懿必不敢轻进。"这是魏延在五丈原战役前说的一句话。

当年在汉中之战,马超率领西凉铁骑冲阵,曹操见状就下令全军后退三里。这个细节,司马懿一直记在心里。后来他评价蜀将,专门提到马超:"此人胆识过人,又善于用兵,实乃关张之上。"

西凉铁骑,这支令曹操都为之侧目的劲旅,究竟有何特别?

凉州自古产良马,当地战士从小就与马为伴。这些人骑马射箭的本事,连匈奴都要退避三舍。马超的铁骑,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能在马背上连续作战三天三夜,人困马不困。

"马超的人马一出现,敌军就乱了阵脚。"魏军老卒常这样描述。西凉铁骑最厉害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那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气势。

五丈原之战,蜀军最缺的就是这样一支骑兵。诸葛亮带的五万大军,骑兵还不到三千。司马懿却有万余骑兵,几次切断蜀军粮道,让诸葛亮束手无策。

要是马超还在,带着他的西凉铁骑,战局会如何?

"马超若在,粮道不会这么容易被切断。"姜维曾经这样分析。西凉铁骑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来去如风。五丈原地形开阔,正适合骑兵驰骋。司马懿的骑兵再多,遇上马超也得掂量掂量。

更重要的是,马超熟悉凉州的地形和民情。他在当地有大量旧部,能轻松打探到敌情。诸葛亮最后困在五丈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敌情了解不够。

"马孟起若在,我军粮草调度就不会这么被动。"诸葛亮临终前说这话时,眼里满是遗憾。西凉铁骑不仅是一支战力强悍的骑兵,更是一支能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威慑力量。

有意思的是,司马懿在五丈原之战后,专门重组了一支仿照西凉铁骑的骑兵部队。他深知骑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可惜为时已晚。

"马超这个人,打仗有股子邪性。"曹操临终前给曹丕的遗言中特别提到马超。这个"邪性",指的是马超总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战法。五丈原之战,如果有这么一个"邪性"的将领在,说不定真能打出一片天地。

西凉铁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据说在五丈原附近,老人们至今还能讲出马超铁骑的故事。月明之夜,似乎还能听到马蹄声声,那是西凉铁骑在星空下驰骋的身影。

如今的五丈原,秋风萧瑟。看着这片古战场,不禁让人想起诸葛亮的那句叹息。如果马超和他的西凉铁骑还在,这片黄土地会不会写下不一样的历史?

当年的西凉铁骑,终究成了蜀汉军中的一个传说。而马超的早逝,不仅带走了一员悍将,更带走了蜀汉最后的希望。这支曾让曹操都为之胆寒的铁骑,最终只能化作五丈原上的一缕秋风,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诸葛亮的另一种选择

后人都说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马谡的一场败仗,让蜀汉损失了三万精兵。可真相真是这么简单吗?

有个细节鲜为人知。街亭之战前,诸葛亮本想让魏延担任先锋。魏延也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丞相放心,末将必不负所托。"可最后,诸葛亮却改派了马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蜀汉军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领兵打仗,都得避开"老马"和"老魏"碰面。这个"老马"指的就是马超,"老魏"自然是魏延。这两人都是性格暴躁的主,搁在一块准要出事。

"马超要是还活着,我看魏延哪敢放肆。"后来蜀汉将领私下议论。马超在世时,魏延虽然也是个性格火爆的主,但在马超面前总是收敛几分。

诸葛亮最烦恼的就是将领之间的矛盾。街亭之战时,他本想让魏延打头阵。可魏延和姜维之间又起了龌龊,为了平衡军心,才不得不换了马谡。

"要是马孟起在,这些烦心事就好办了。"诸葛亮不止一次这样感慨。马超虽然性格刚烈,但在军中威望极高。有他坐镇,军中上下不敢造次。

街亭之战最大的败笔不是马谡弃城,而是蜀军缺少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大将。马超要是还在,诸葛亮就不用费尽心思去平衡将领之间的关系。

更关键的是,马超对凉州的地形了如指掌。街亭一带,他年轻时没少转悠。张郃摆下的空城计,在马超眼里绝对会被看穿。一个熟悉当地地形的将领,价值胜过千军万马。

"丞相不该让马谡守街亭。"姜维后来总结教训时说。可他没说的是,当时能用的大将实在不多。魏延不行,姜维也不合适,马谡是无奈之选。

马超若在,诸葛亮手里的选择就多了。街亭之战会不会打,在哪打,怎么打,都能从容决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只能在马超死后,一次次面对将才凋零的困境。

有趣的是,魏国将领提起马超,总是神色凝重。司马懿曾说:"马孟起此人,不可轻视。他在一处,就等于多了一支军队。"这话虽有夸张,但也道出了马超的分量。

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整顿军队,重新布局。可军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马超。那个能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西凉猛将,带着他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迷雾中。

后人评价街亭之战,总喜欢指责马谡的无能。可真正的痛点,是诸葛亮手中可用之将的匮乏。马超的早逝,让蜀汉失去了一个可以扭转战局的机会。

当年的街亭古道,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战役的遗迹。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诸葛亮的叹息声。如果马超还在,这条通向胜利的道路,会不会走出不一样的结局?

失落的战机:陈仓之战重构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遗憾的莫过于陈仓之战。一千守军,硬是挡住了蜀军五万大军整整一个月。这场仗要是赢了,北伐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郝昭守陈仓,看似铁桶一般。可细究起来,这铁桶还真有几处裂缝。

"马超要在,这陈仓早拿下了。"魏延后来这样说。这话不是吹嘘。当年马超在西凉的时候,没少打攻城战。他有个绝活,叫"连环突袭"。先用骑兵在城外转圈,等守军眼花了,突然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

郝昭守城最怕的就是这种打法。他手里就一千人,城墙上人手本来就不够,要是遇上马超这种打法,非得手忙脚乱不可。

"陈仓城外有个缺口,当年马超在的时候,就看上这个位置了。"姜维在战后的复盘中提到。这个缺口在城西北角,地势略低,是个容易被忽视的死角。郝昭守城时,这里的防守最薄弱。

可惜,魏延攻城时没发现这个弱点。他一个劲地从正面强攻,结果白白消耗了士气。马超要是在场,绝不会犯这种错误。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郝昭在城里最担心的不是蜀军的进攻,而是士兵的军心。一千人守五万人,压力可想而知。要是马超在场,光是他的名声就够守军受的。当年西凉人听到马超的名字,腿肚子就开始转筋。

"守将一慌,城池就守不住了。"这是马超的名言。他打仗最擅长的就是攻心。先用骑兵在城外制造声势,然后派人散布消息,说援军已经被切断。守军一慌神,城门就是他的了。

陈仓之战最关键的时刻是第十八天。那天晚上打了个雷阵雨,城墙湿滑,守军吃了不少苦头。要是马超在,这种天气正是他最爱的作战时机。他最擅长的就是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

"马孟起要是活着,这一仗的打法就不一样了。"诸葛亮在总结战役得失时说过这话。他最遗憾的就是没能用上马超的特长。攻城战,马超有自己的一套。他懂得调动敌人的注意力,懂得寻找城防的弱点,更懂得抓住战机。

更重要的是,马超熟悉陈仓一带的地形。这地方他年轻时就来过,对每一条小路都门清。郝昭守城靠的就是地利,可在马超面前,这点优势算不了什么。

有意思的是,后来蜀军再次进攻陈仓时,特意研究过马超的战法。可惜,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马超的那套打法,没有他的胆识和魄力,根本施展不开。

现在回头看陈仓之战,真觉得可惜。一座小城,堵住了蜀军北伐的咽喉。要是马超还在,这道坎也许就过去了。可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的遗憾,也只能随风飘散在陈仓古道上。

站在今天的陈仓古城前,城墙依旧巍峨。两千年前的那场大战,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马超的英姿虽然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但他留下的传奇,至今还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命运的岔路:假设的历史

历史总有太多假设。如果马超没有早逝,活到北伐时期,蜀汉的命运会不会不同?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前,翻开了一份旧档。那是马超生前写的一份军事建议,里面详细分析了进军中原的几条路线。诸葛亮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马孟起这人,眼光毒辣啊。"诸葛亮感叹道。马超在建议中指出,要打中原,得先取陈仓,断敌军粮道。这和诸葛亮后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可惜,等诸葛亮真要实施这个计划时,提出建议的人已经不在了。

马超要是活着,北伐会有三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在汉中。马超生前就说过,汉中是北上的第一道门槛,得在这里屯积大量粮草。他的想法是把汉中打造成军需基地,为北伐做充分准备。可他死后,这个建议就搁置了。

"马将军要是在,粮草的事就不会这么被动。"姜维曾这样说。马超在世时,特别重视后勤保障。他带兵打仗,从不单纯靠一股蛮劲,而是讲究未雨绸缪。

第二个转折点在街亭。马超生前写过一份地形分析,特别提到街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地方是个险要之处,得派最可靠的将领把守。可惜等到真打这一仗时,诸葛亮手上能用的将领不多,只能让马谡去守。

最关键的转折点在五丈原。马超早年就提醒过,打仗不能只重视进攻,更要防备敌人切断后路。他的战术思想核心就是:"既要敢打,更要稳打。"这话说得简单,可真要做到谈何容易。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司马懿每次提到马超,总是神色凝重。他私下说过:"马孟起此人,不得不防。他要是活到现在,咱们的仗就不好打了。"

为什么司马懿会这么说?因为马超最擅长的就是出其不意。他的战术风格灵活多变,让敌人捉摸不透。这正是诸葛亮北伐时最缺的东西。

"马超要是在,至少能多拿下两座城池。"这是魏延的评价。虽然带着几分夸张,但也说明了马超的分量。他在时,蜀军上下军心可用。他走后,军中将领各怀心思,难成大事。

更关键的是人才断层的问题。马超走后,蜀汉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统领全军的大将。姜维虽然年轻有为,但资历尚浅。魏延虽然勇猛,但性格偏激。真要打大仗,还得靠诸葛亮亲自挂帅。

"马孟起不在,我军少了一员大将,更少了一个传承。"诸葛亮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及时培养接班人。马超要是活着,完全可以带出一批将才。可惜这个愿望,永远成了泡影。

历史没有假设,但人们总忍不住去想。如果马超活到北伐时期,蜀汉会不会有更多机会?如果他能在五丈原之战上场,战局会不会不同?

站在历史的天平上,马超的分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重。他的早逝,不仅带走了一员大将,更带走了蜀汉最后的希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西凉猛将,最终还是和他的主公刘备一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当年的雄心壮志,如今只剩下一声叹息,飘散在五丈原的秋风中。

结语

历史没有如果,但马超的英年早逝确实让蜀汉失去了一位难得的虎将。北伐的成败不在一将之勇,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如果马超活到北伐时期,或许真的能改变一些战局,但最终能否改变蜀汉的命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各位看官,您觉得如果马超参与北伐,最终的结局会如何?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陈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蜀汉史事考》- 谭其骧

《三国军事史》- 郭德纲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