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郭沫若首次见青年毛泽东,却留下深刻印象:状貌如妇人好女

渴死了的鱼 2022-03-21 18:13:59

前言

他不仅仅是学者、诗人、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代文化“巨人”,更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正因为如此,使他的一生中,同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并结下了深挚的情谊,他就是郭沫若。

图丨毛泽东和郭沫若亲切交谈,毫无架子

他们之间的交往,涉及广泛的内容,其中许多是通过诗词唱和进行的,这就使他们的交往、友谊充满了诗意。

而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对彼此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尤其是郭沫若先生,第一次见毛泽东的感觉,竟然觉得他的容貌像女子一样美丽,俊美。

郭沫若首见毛泽东的感觉不一般

“绥山高,涞水清,茶溪野畔稻青青。”

依山傍水的四川省乐山县沙海镇,风景倩丽多姿,湍急的大渡河哺育了这片多姿多彩的江山。

图丨郭沫若在他的书房看书

这片地灵人杰的土地上,在公元1892这一年,又为中国璀璨多彩的文化史,孕育了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就是一生著作等身的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先生。

一代文豪郭沫若,最早是以他瑰丽多姿、意象奇异的新诗,在中国当时的文坛树立起他超凡脱俗的形象。

诗集《女神》,以雄浑豪放、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为刚刚起步的新诗树立了第一块丰碑。

除了诗歌,郭沫若在剧本、小说、散文等方面也卓有成就。

郭沫若不仅是作家,也是历史学家,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等著作,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丨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对我国古代社会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6年3月,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在林伯渠的帮助下,应邀到广东大学就任文科学长。

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革命高潮之中,而广州则成为汇集全国革命力量的中心。

有一天,郭沫若前往拜访林伯渠,不期遇到了一位仪表堂堂且深沉谦和的年轻人。

他就是刚刚参加了国民党“二大”的毛泽东。

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这时还担任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之职。

“状貌如妇人好女”,这是郭沫若初次见到毛泽东的感觉。

图丨在郭沫若眼中,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像女子一样俊美

“人字形的短发,分排在两鬓,目光谦抑而潜沉,脸皮嫩黄而细腻,说话的声音低而委婉。”这一充满了文学气息的描述,正是郭沫若初见毛泽东时的印象。

毛泽东意外地与这位名重于海内外的文学家见面,也显得格外高兴,并与他谈起了广东的现状。

由于毛泽东的声音较低,而郭沫若的耳朵从来就有些不好,所以毛泽东说的话,他实际上连三成都没有听到。

但这次匆匆的见面,拉开了毛泽东与郭沫若在以后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里交往的序幕。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郭沫若以诗人特有的炽热的激情,用演讲抒发炽热浩莽的情怀。

图丨晚年时期的郭沫若

他与毛泽东应邀同赴东山青年会演讲,痛斥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长马伯援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

郭沫若还曾应毛泽东之邀,前往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演,并担任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

1927年,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偃旗息鼓,中途夭折,原来生气蓬勃的中国南部,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毛泽东与郭沫若,这对休戚与共的战友,在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黄鹤楼依依相别,只知从此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相逢。

武昌一别之后的几个月,国内一片白色恐怖,偌大的中国大地竟无郭沫若一容身之地。

图丨东渡日本避难的郭沫若

他带着无限烦恼,登上了漂流之路,从此客居异国,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郭沫若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为抗战文艺的发展尽心尽力,成为进步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他的工作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也是在这一时期,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图丨郭沫若写的毛笔字

郭沫若1942年的剧作《屈原》在重庆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

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中称赞道:“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

1944年距离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毛泽东领导下的解放区,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发展。

而这一年,也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

3月19日至22日,郭沫若在重庆发表了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论文中,郭沫若深刻地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革命队伍,由于部分首领腐化、宗派斗争等导致最终失败的沉痛教训。

图丨毛泽东和郭沫若亲切握手

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时说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吃了亏的,.……最近郭沐若先生写了有关李自成的文章,我认为写得很好,同志们也要学习。”

并将《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学习材料,要求广大干部引以为鉴,万不可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这也是毛主席在五年之后,创作出那句“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由来。

之后,毛泽东还给郭沐若写信:……自从在武昌分手之后,我就成天在工作,再也没有静下心来读书钻研的机会,所以我是十分羡慕你的成就啊……

图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合照

深深的思念之情,殷切的期望之意和热烈的奖掖之语,从毛泽东的延安来信中流溢出来。

毛泽东谦逊的品格、真挚的情感,更是让郭沫若感动不已。

友人诗篇沸重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下,向世界宣告无条件投降。

中华儿女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举国上下都在欢庆胜利,而蒋介石在国内外一直反对内战的压力下,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图丨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期的合照

28日,在万众瞩目下,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乘坐飞机从延安抵达重庆,亲临龙潭虎穴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筹组联合政府。

“毛泽东先生来了!”重庆乃至全国的各大报纸的标题栏,在瞬间震动了沉寂多年的山城。

这时,正聚集在山城文化界和知识界的进步人士奔走相告,都以一睹毛泽东先生的风采为荣,要是能和毛先生合影一张,那更是意外之喜呀。

也就在毛泽东抵达重庆的那一天,郭沐若带着妻子于立群早早来到机场,翘首等待延安的贵客到来。

图丨在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商讨谈判事宜

身穿一套半新的蓝布中山装,头上戴着深灰色盔式帽的毛泽东,面带笑容,从一架草绿色的军用飞机上走下舷梯。

在毛泽东露出容貌的那一刻,欢呼声就一直未曾停止,而毛泽东神气自若地走向了迎接他的人群。

最后,毛泽东走到郭沐若面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眼神里充满了问候和关切之情。

相互寒暄几句后,细心的周恩来安排毛泽东与郭沫若、张澜、张治中、邵力子等人一起合影留念。

图丨1945年8月28日在重庆机场,左起:

在重庆的日日夜夜里,郭沫若与毛泽东有过多次地交谈。

9月3日,毛泽东与各界人士见面,郭沫若、邓初民、剪伯赞、周谷城等应邀前往。

席间,毛泽东与同乡周谷城聊起了写诗词。

毛泽东笑着对坐在他左侧的郭沫若说:“要说写诗,应当问我们的郭先生。”

接着,毛泽东又对郭沫若说:“你写的《反正前后》,就像写我们的生活一样,当时我们所到的地方,所见到的那些情形,就是同你所写的一样。”

图丨1938年1月,郭沫若与《救亡日报》同事合影,左二为郭沫若,左三为于立群

一个星期后,毛泽东住处在红岩村第二次与各界人士见面,大家谈论起郭沫若在文化界应当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

毛泽东说:“我同意郭沫若先生自己的见解,态度应该强硬些,不要妥协合作,要有斗争。”

在与毛泽东的晤谈中,细心的郭沫若注意到,毛泽东用的是一只旧怀表。

于是,他把自己手上的表取下来,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份礼物,并一直很珍惜它。

图丨毛泽东手腕上,被他视为珍宝的手表

后来,他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件事,这块表维修过,表带也换过,但毛泽东却始终戴着它。

这件事虽不大,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和郭沫若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重庆期间,文化界名人柳亚子曾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赠之《沁园春·雪》词一首。

没过多久,柳亚子作了一首和诗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潭》的编者吴祖光,特意请人搜集到毛泽东的原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在该报副刊显著位置上发表。

图丨1940年,郭沫若(左2)、于立群(左3)在重庆张家花园

此文、此事一出,立即轰动了整个重庆。

《沁园春·雪》在重庆两度刊载后,一时间步毛泽东《雪》之原韵填《沁园春》成为时髦,热闹非凡。

人心所向,舆论沸腾,这一切使国民党当局如坐针毡,惊恐万状。

在蒋介石的亲自授意下,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扫荡报》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开始反唇相讥。

些御用文人,以“唱和”之名,行攻击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之实,故意歪曲毛泽东的原作之意,一时间妖风四起。

图丨194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郭沫若实在是对国民党当局和无耻御用文人的丑恶行径,忍无可忍,当即拍案而起,使用毛泽东的原韵填词两首,反击那些诽谤共产党的流言蜚语(节选):

西方彼美多娇,振千仞金衣裹细腰。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尽雕。堪笑甚,学狙公茅赋,四暮三朝。

作为深居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极有影响的文化人士,郭沐若以诗词为武器,与国民党当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击那些所谓“御用文人”。

图丨毛泽东所作《沁园春·雪》

应该说,毛泽东以一曲《沁园春·雪》,显示了超群的文学才能和一代伟人博大的襟胸,直接征服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知识分子。

而像郭沫若这样的文豪提笔唱和,无疑推波助澜地加速了文人意向选择的倾斜,从而为他们日后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同香茗和醇酒一般的友情

1949年的春天到来得格外早,3月25日北平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一片欢欣的气氛中,迎接毛泽东等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主要负责人到达北平。

图丨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沈钧儒(左一)、李济深(左二)、郭沫若(左四)

这一日,郭沫若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身着翻领军大衣,身材显得更加魁梧,他细细地打量着郭沫若说:“你瘦了,但精神特别好。”

郭沫若没说什么,只在心里默默地念明着早已下定的决心:“今后,一定要以毛泽东主席的意见为意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人民的愿望而奋斗!”

见自己的老朋友没有说话,毛泽东直接拉着郭沫若一同前去阅兵,全副武装的10万大军队列整齐,岿然屹立,各种重武器昂首向云天,卓然雄伟。

郭沫若望着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毛泽东,忽地想起了8个月前他在香港做的演讲中,对毛泽东热情洋溢的赞颂:

图丨1949年6月15-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合影,右7为郭沫若

“中共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今天的人民领袖了。他凭着他的卓越的思想,高远而稳健的政见,正确而坚强的领导,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我们中国的救星,我们中国人民有了他,事实上是值得庆幸,值得夺耀的。”

这评价绝不是在拍马屁,郭沫若心里清楚,从自己发表这篇演讲到现在,仅仅过去8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便用他的行动,让中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有了他的确是值得庆幸的!

郭沫若满怀欣喜之情,积极参与建立新中国大厦的伟大工程。

图丨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郭沫若亲切交谈

为筹备新政协的召开,他一会儿去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住所,一会儿去中南海勤政殿,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依旧乐在其中。

1949年9月29日,郭沫若再一次来到顾年堂毛泽东的住所。

开国大典召开在即,他与周恩来、李立三、李济深、黄炎培等一道,帮主席斟酌修改毛泽东主席自拟的就职公告稿。

一字一句地想啊,改啊,一直到东方晨曦微露,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郭沫若等在场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从1926年,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斗转星移整整23载。

图丨1962年,郭沫若和于立群合影

从广州到武汉,从重庆到北平,世事沧桑竟不能用言语所表达。

毛泽东与郭沫若,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如香茗,似醇酒,愈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香气袭人,醇厚醉人。

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盼望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新中国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东方,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新时代的列车终将在中华大地开始飞驰,中华复兴之路,也由此展开。

图丨左一周恩来,中间郭沫若

天降大任于近花甲之年的郭沫若,他开始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

此时的郭沫若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每天日理万机,但依然是精力充沛,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这就是毛泽东和郭沫若的故事,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并未完结……

图丨为新中国担当大任、身兼数职的郭沫若

由于二人共爱诗词,再加上工作上的缘故,在全国解放之后,郭沫若和毛泽东还是经常有来往。

但是,最能体现他们之间真挚而独特情谊的,还得是他们之间那种心心相惜的感觉,那种不一样的感觉,外人不足谓之道也。

63 阅读:23007
评论列表
  • 2022-04-13 21:24

    绝对精华,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