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郭小川
这句话提醒着人们,要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目标。
01
—
孩子到底谁来带?
同事小孟说,孩子随公公婆婆怎么带,就算带的不好我也不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我知道带孩子很辛苦。
说全部有点绝对,但是很多女生结婚以后,可能受到朋友言论、网络话题的影响,或是对婆媳矛盾的恐惧,总是很不情愿和夫家人住在一起。
其实大可不必,仔细想想,自己千挑万选的老公,不也是公公婆婆当年带大的吗?嫌弃他们带的不好,难道是对自己的眼光表示了怀疑。
简单点吧,和老人相处没那么难。嘴甜点,心大点,他们会把你宠成家里的皇后。
我们总是给自己预设一个结论再倒推论据,终究会沦为结论的奴隶。
02
—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苦教育,仿佛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深刻的记忆。虽说艰苦奋斗是一个传统美德,但是人往往走了极端。
从小父母就这么教育自己,然后自己也想当然的,下意识如此教育子女,大家全体都活的很累。
甚至异化出打击文化,哪怕家人或者孩子做的多么好,我们潜意识里总是想着不能捧的太高,怕他骄傲。长此以往,我们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都很不自信,甚至打心眼里排斥特别自信的人。总觉得这样的人迟早翻跟头,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总是缺乏创新的那种动力,想了也没有去做,等看到别人开始做了,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别人成功了,自己又追悔莫及拍断大腿,何其不幸。甚至别人成功了就一窝蜂的上去模仿,彼此打的你死我活。
但是在很多领域里,因为专利保护,让很多人没有了这个路径依赖,所以打心眼里,很多人,对于专利是说不清的又爱又恨。
因而很长一段时间,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而仅仅是因为胆子比其它人大,剩下的芸芸众生皆苦,只能继续卷来卷去,活的越来越累。
03
—
你挣多少钱?
朋友小苏,患上了回老家恐惧症,因为每次回家,总有几个逃不过去的话题,催婚,催生孩子,打听收入。
我们的文化里,打听别人挣多少,尤其是熟人之间,司空见惯,因为打小就这么干的。
从你上幼儿园开始,父母亲戚就在打听别人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然后互相的传播,互相的比来比去,孩子的学习不纯粹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是让父母脸上有关。对,也可以称之为攀比。
我们从小就对这事深恶痛绝,但是每个人又参与其中,甚至推波助澜。
一个孩子上次考了59,这次考了70分,这事值得庆贺。但是隔壁老张家孩子考了90,我们就会内心里嫉妒,是的,十分嫉妒。有的孩子考了99回家还会挨打,因为父母觉得他本该考100分,所以很多学习原本很好的孩子,心理素质非常差,不是他不会做,而是他太紧张,担心考砸了没法交差。
没错,是交差。所以总会时不时发挥失常。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工作以后。
我们打听别人挣了多少钱,并不会为他开心,带来的只有攀比,高了就嫉妒,低了就鄙视,所以所有人都很不情愿讨论这个话题,所有人又例行公事乐此不疲。所以我们很难松弛下来,整个社会最大的情绪状态,就是焦虑。
虽说追赶型的国家,大家不满足于现状,有点些许社会焦虑会推动整体的进步,但是我们已经接近成了发达国家的守门员了,大家还如此焦虑,可能会阻碍国家的进步。
过度的焦虑,会没有安全感,就不敢花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消费就极速下滑,这反过来,却是对经济有害的,而我们每一个人还不自知。
越存钱,越焦虑,越累,我们还不自知。整个人看不到一点朝气,有时确实很压抑。
04
—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曾几何时,不知道谁提出来这个概念的,本来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营销。在我们这个文化体系里,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
反正大家都很接受,义务教育免费的情况下,教育竟然和住房医疗一起,成了新的三座大山,想想都不可思议!
我都听说有的孩子周末以前要报七八门课外辅导班,虽说现在打击学科教育,社会的风气慢慢在扭转,但是还是有家长托各种关系,私下花着大价钱,偷偷也要做。
这么做我们不去评判对错,但是有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学历贬值的特别快。大学生满大街,甚至小学老师都开始招聘博士生了,我不知道这是对是错了,难道小时候我们梦想是考个博士然后出来当小学老师吗?随便一个小学生,也不会小时候是这个梦想吧!
另一个后果,就是不能接受失败,不能人尽其才,所有和学习无关的,都是不务正业。如果谁去学了技校,孩子会成为同学的笑柄,父母会成为其他家长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十几年念书直到大学读完出来,一大堆人给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打工,这快成了很大的一个现象,但是没人去笑话。
这么累,值得吗?
关注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学术成就。是学习的料,那就继续爬格子;不是这块料,咱换个赛道,对家长,对孩子,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05
—
别人说我做的好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又用别人的否定,来否定自己。
朋友说我穿这件衣服好看,别人说这样装修不行。我们都被自己眼中的别人,画了个圈,框了起来。很少来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只有孩子才是需要别人监护的,因为心智还不成熟,作为成年人,大家都要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是自己想要什么更关键。
如果我们因为别人说得好,而去选择了或者买了,后面的结果和花的钱,是要我们自己来买单的。
别人不会因为给你建议绿色的衣服,过几天你不喜欢了而给你补偿,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是穿出门还是放进衣柜。
我们或许在乎别人的感受,而迁就、委屈了自己。直到有一天,实在没法子了,来了一句,管他别人说啥,咱就如何如何。
反而仿佛寻到了新大陆,豁然开朗。
即使很豁达的人,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总是潜意识里担心自己的决定或者直觉出错,只能交给时间慢慢来和解。
生活是一幅画,由我们自己着色。
06
—
不争,比争还难受
部门里最近要提拔个业务主管,同屋的几个同事看似面无波澜,心里早就起了涟漪。
同事小黎原本想要自告奋勇去应征,但是看到其他同事都没有动作,就选择了按兵不动。即使在人事部门私下询问的时候,依旧谦让说:大家都挺优秀,选谁都可以。
不几日任命下来了,平时籍籍无名的小井走马上任。宣布的那一刻,明显感觉到小黎情绪异常低落。
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不争”这一源自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了某种处事哲学。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相信万物自有其发展的道理。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想争而不争,让自己异常的痛苦
你说他不争吧,其实他挺想的,你说他相争吧,碍于面子他又不表现的很积极,这就给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顿。
有时仅仅因为没有主动去争取,失去了某个机会也就罢了,最怕是因为失去了,而别人得到了,进而把不服气或者说怨气撒在那个幸运儿身上,由此导致的工作中矛盾重重,甚至是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的心态,伤人又害己。
如果不争比争还难受,何不争上一争。
争了未必就真的损失什么,至少还能让公司看到你的进取之心,哪怕这次没轮到你,下次有机会也会考虑到你,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苦了自己,更害了彼此。
虽然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过度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压力过大、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不可否认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大伙儿的潜能,推动咱这个社会的进步。
主动以一种更加智慧和成熟的方式参与竞争,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如果人生是书,每个人都有两本书。
一本是生活本身,一本是自己。
生活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里面写下自己的篇章。
该争还是要争一下,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要违心的去谦虚,会让你失去很多机会。尤其是所有人都谦让的时候,主动的人其实面临着更多的机会,时代已经变了很多了,个性张扬的时代中,善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往往更能得到眷顾和垂青。
不仅仅是工作中,就连生活中找对象,谈恋爱,都是如此的,有些事怕麻烦可以暂时不去做,但是真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真得有豁出去的精神,如果都等着对方先开口,有缘无分,也许对方收不到你的信号,可就连上了别人家的wifi了。
不要被面子绊住了前进的脚步,如若因此而去纠结甚至事后去后悔,那么累,说实话,不值当!
07
—
我认识谁谁谁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你去参加什么场子,聊着聊着,总会有人不经意的说出一句话:我认识谁谁谁,然后怎么怎么厉害。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不自觉的圈子文化盛行。
尤其是当下科技这么发达,各种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更多的信息,可以弥补自己由于信息差导致的被动不足,这是可取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有收集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再多的信息也仅仅是一个消息。
所以我们拼命的挤进去所谓的圈子,可以获取额外的消息,期望只要在牌桌上,就可以无所不能,但是更多的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
喜欢或者习惯说我认识谁谁谁,其实是自我矮化,是不自信的表现,我们期待通过说我认识谁,谁做了什么来给自己背书,期望别人可以认可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证明我们自己能力不够。
真正的内心有力量的人,自己才是最踏实的存在,不需要说我身后都有谁,因为本身自己就是最大的靠山和背景!
人们愿意相信自己不强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好关系。于是拼了命地结交乃至巴结,圈子里就没有他不认识的人,以便满足自己隐藏着自卑的自尊、虚荣或者期待中的利益梦想。
说的直白一些,自己强大才是最大的“关系”。
你见过多少智者,遇过多少白丁;去过多少通都大邑,又踏足多少偏乡僻壤;目睹过多少破陋不堪,又亲见多少丹霞绝壁;这些才是你值得炫耀的资本。
自己没那个实力,你认识谁都没用;有自己的实力,有自己的魅力,谁都想认识你。
更多时候,我们习惯说认识谁谁谁,潜意识里我们都想走捷径,都期望通过有权有势之人,达成自己的目的,有时这貌似都成了大家公认的潜规则。大家都对潜规则深恶痛绝,但是自己又乐于参与,只要有那么一丝可能,我们都要穷极所能试上一试。
可笑加好笑的是,有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找了七大姑八大姨,托了三亲六故终于办完了,不巧东窗事发,导致功亏一篑,我们几乎第一时间把脾气撒向帮助我们的中间人。埋怨他当初明知此事不可强求,还非要帮自己,如果当初拦着自己一下,不就啥事没有嘛!
有时候,人性就是这么矛盾,我们既要又要,我们又患得患失。无尽的贪婪,又极度的利己主义!
08
—
买菜要不要讲价
周末,路过菜市场,想着家里好像没菜了,就顺手买了几样,中午的时候,老婆问我今天买菜花了多少钱,每个菜都是什么价,我说没问菜价。
我每次都是顺道拿几个菜,有时还特意买一些平时不总能吃到的菜,比如春季的蒲公英和香椿,夏季买点秋葵和苦瓜。看到了新鲜的就让老板称一下,很少去问价格。
老婆就笑说我不会过日子,稀里糊涂的。
其实我想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被动等待,而是要积极寻找生活的乐趣。
单说买菜这事,其实蛮耽误工夫的,虽然有些人对此特别过瘾,但是毕竟是小部分人。其实买菜问不问价格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因为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些喜欢随大流,哪里人多去哪里买,秉着一物美价廉实惠的心态;有些喜欢去固定的摊位买,彼此知根知底。有人想买了赶紧走,有人喜欢边买边挑,走的时候还不忘扯一根葱。
其实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有时是怕麻烦,有时是选择困难,有时是觉得砍价没意思。
人最大的就是不要去内耗自己,如果你从砍价上面能获取额外的愉悦和成就感,那就大大方方的去做;如果你因为买菜还各种纠结和不快,又何必和自己去较真。与其让这些琐事影响了心境,不如多花点时间研究下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
便宜了五毛钱或者老板给抹了个零,点头微笑以示感谢,把精力都花在每天菜价的多寡,如果因为这事再闹得情绪受到影响,一整天琢磨这事,耽误了一份合同或者应酬,那不就不值当了嘛!还不如花点心思用在事业上,兴许开单多挣点,改天带着全家去搓一顿,岂不是更有意义。
生活需要断舍离,不仅仅是家里的物件,人生很多的事情都值得断舍离,不仅是买菜,无效的社交、不必要的应酬、买衣服选什么颜色,坐高铁还是坐飞机等等,没必要太多的工夫内耗自己,简简单单就好,生活有更多美好值得我们去探索,何必在意细枝末节。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生活让我们太累了,而是我们偏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太复杂,每天徜徉于各种纠结和选择的困难当中,而把本该用来放松的时间,陷进了鸡毛蒜皮的琐事里面。精力严重余额不足,当然航程时时抛锚。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想要不那么累,学会自己走出内耗,先把自己个当回事,人生处处才有精彩!
往期阅读:
人生有时就像坐公交车!(很短但是有深度)
若干年后,我们都不在这个世界里,是否还有人记得我们?余华靠《活着》活着,人生就是这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