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沙漠公路,每4公里一口井,每口井房都住一对“特殊”夫妻

墨染清风集 2024-12-16 18:57:00

被称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可以达到40度。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条长达522公里的公路从中贯穿。

几十年过去了,流沙都不曾将公路掩盖。全要归功于公路上的108座水井房。

这些水井房每隔四公里就有一间,每一间又都住着一对夫妻,其中待得时间最长的,有16年。

这些水井房究竟是什么用途?这些夫妻又为什么愿意来到这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恶劣环境

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它以其极端的气候条件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广袤的沙海中,炎热、干燥、寒冷交替上演,考验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生命。

白天,烈日炎炎,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沙丘表面更是达到惊人的八十度。

在这样的高温下,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水分,变得干燥而炙热。

然而,当夜幕降临,这里又变成了另一个极端。气温骤降,冷风凛冽,零下的温度让人瑟瑟发抖。

温度的骤变,足以让人叹服到大自然的威力。在这片沙漠中,水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一年的降水量还不到区区一百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降水量的一百五十倍。

水分还未落地,就已经被蒸发殆尽。

除了极端的气候,塔克拉玛干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沙丘具有极高的流动性。

在风的作用下,沙丘不断地移动,一天之内,能变换几个模样。

这给公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修建沙漠公路的独特工艺

1995年,一个不平凡的决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回响。沙漠里即将修建一条公路。

在图纸上,这条公路宛如一条巨龙,傲然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绵延522公里。

然而,修筑这条路,谈何容易但是挑战,从来都是为勇者而设。

面对种种困难,建设者们没有退缩。

而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克服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

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建设者们顶着五十多度的高温,在沙海中挥汗如雨。

盐分的流失让他们全身都痉挛起来。但他们咬紧牙关,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寒风凛冽,冰天雪地,建设者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坚守。

冻僵的手指,冻裂的嘴唇,冻得通红的脸,无不诉说着他们的不易。

但他们没有退缩,依然在这片冰天雪地里挥洒着汗水。

风沙肆虐,黄沙遮天,建设者们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在狂风呼啸中艰难前行。

风沙打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在划割。鼻子里,嘴巴里,耳朵里,都是沙子。

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在这片黄沙世界里奋力拼搏。

为了让公路稳固,他们因地制宜,将芦苇编成方格状,插入沙中以固定流沙,限制沙丘的移动。

为了让公路免受风沙干扰,2003年,他们开始在公路全线铺设滴灌技术。

在道路两旁,他们种植了2000多万株红柳、胡杨、沙枣等耐旱植物,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为公路披上了"防沙铠甲"。

就这样,这条被称为"生命之路"的奇迹诞生了。

它不仅连接了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内地,为能源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更成为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如今,这条"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公路,已然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游客们纷至沓来,亲眼见证这一人类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他们惊叹于公路的宏伟,更为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而动容。

是的,这条公路,每一寸都浸透了建设者们的汗水。

每一寸,都凝结了他们的智慧;每一寸,都铭刻了他们的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死亡之海"上建起了一条"生命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水井房维护成本与困难

在这条穿越"死亡之海"的生命之路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井坊。

每隔四公里,就矗立着一座小小的房子,它们看似不起眼,却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它们是防护林带的"生命之源",为那些与风沙抗争的树木提供着赖以生存的水分。

它们也是过往车辆的"加油站",为那些穿行沙漠的勇士们送去甘甜的水和及时的帮助。

但是,这一切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据了解,为了维护每一座水井房,每年都要投入约10万元。

仅柴油发电机一项,每天就要耗油50多升,一年下来,油费就近10万元。

更不要说那些需要定期维修更换的管道和阀门了,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108座水井房,就意味着每年超过千万元的维护费用。除了金钱上的花费,人工的付出也是必不可少的。

"水井夫妻"的艰苦生活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上,每隔四公里,就有一对特殊的"守护者"。

这就是水井夫妻,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普通农民。

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责任的担当,他们来到了这片沙海深处。

王亚斌和魏亚丽就是这样的一对水井夫妻,他们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多年了。

一开始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住在不足10平米的简陋小屋里,过着最简朴的生活。

小屋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外面的人,只有一个发电机供日常生活。

白天运作的时候,机器发出轰轰声,吵的人耳朵快聋了。

晚上将发电机关掉后,连电灯都灭了,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

早上,酷暑难耐,屋内的温度可以达到四五十度。

晚上,寒风凛冽,即使裹着厚厚的棉被,也难以抵御那刺骨的寒意。

温度的多变让食物也不能存放,青菜,肉类一天不到,就全变质了。

他们每天早上9点就需要打开滴灌阀门,还要对水压进行检测。

做完这些后,年过五旬的夫妇二人就要开始漫长的巡检。

4公里范围内,大约有20万棵植物需要他们悉心照料。

这个任务最难的是抵抗沙漠里多变的气温和随时会来的沙尘暴。

还记得有一次,巡检的时候,忽然发生了沙尘暴。老夫妻俩已经离开屋子有一段路程了,根本来不及回去。

王亚斌迅速地拉上妻子,就钻到了排水井井盖下面。

过了很长时间沙尘暴才过去,从井盖下爬起来,夫妻俩看着对方满是沙子的发型,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对于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工作难度,好多人都坚持不下来,干了没几天就走了。

但是王亚斌夫妇认为,既然来做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坚持下来,尽职尽责的完成。

更何况这份工作对国家都有着很大意义,自己好好干也算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了。

就这样夫妻二人一直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每天,他们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就像两个孤独的守望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多年过去了。在这些水井夫妻的辛勤付出下,近两万公里的管道铺设完成,2000多万株防护林茁壮成长。

这里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防护林带。

风沙对公路的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车辆可以安全畅通无阻。

更重要的是,这片防护林正在悄然改变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为这片"死亡之海"带来生机,孕育希望。

幸运的是,2022年6月沙漠公路建了86座光伏发电站,从此夫妻俩的生活被大大改善了。

不仅全天不断电,塔里木油田公司还人性化的给水井房配备了空调,冰箱,电视机。

生活改善后,魏亚丽在水井房门口种了好几盆太阳花,阳光照下来,花儿娇艳明亮。

每次辛苦工作完回到家看见它们,心中都荡起暖意。

可是这些年夫妇俩虽然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但是对家人的思念一直是两人的痛处。

王亚斌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已经工作,女儿正在上高中。

这些年,为了这份工作他们将孩子留在家里,早先年甚至连电话都打不了,可以联系上孩子。

但是沙漠里的气候多变,信号总是不好,常常电话打到一半挂断了。

看着学习辛苦的女儿,魏亚丽都恨不得赶紧收拾包袱回家,好好照顾女儿。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责任,便又冷静下来,而且这么多年的经营,她和这公路两旁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像这样的水井夫妇,这条公路上有许多。也正是因为这些人这条公路才得以顺利通行数十年。

结语

无论是修路公路的建筑工人,还是每一对水井夫妻,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用奉献了自己汗水,让沙漠上长出了绿植。他们用和子女分离的代价,让沙漠两边的人们的得以连接。而他们奋斗的故事也教会我们,只要勇于挑战自己,这个世界就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新疆日报:《大漠深处守绿人》2024-9-2

光明网:《四川夫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守井16年》2023-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