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神童”苏刘溢:2天念完小学,10岁考上大学,结局却让人哀叹

平宛谈历史 2024-12-18 07:38:35

在大家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在新闻上看到一些“神童”,之所以称之为神童,那必然是拥有常人不具备的学习天赋,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大家眼中的天才,也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在山东,就有着这么一位神童,仅仅只用两天就学习完了小学所有的知识,初中高中的时候更是接连跳级。

他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参加高考,并且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他,就获得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被很多高校争先恐后的录取。

但是在进入到大学之后,这名山东神童似乎是“功力”到极限了,在大学就读了一年之后便只能回到家中,原因居然是大学的知识太简单了。那么现在这名神童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否还能延续神童的传奇呢?

山东神童

这位来自山东的神童名叫苏刘溢,出生于2000年,当时想要考上一个好大学,可是十分困难的,家里能有一个大学生,那绝对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从苏刘溢出生开始,他就被给予了很高的厚望。

想必大家都知道,山东高考的是有多么的卷,山东卷也是作为高考卷当中,地狱难度级别的卷子了,并且每年在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也是名列前茅,可想而知在山东出生的孩子,得有多么大的学习压力。

苏刘溢的家里并不是大富大贵,仅仅维持苏刘溢上学就已经是他父母能做的极限了,但是即便如此,苏刘溢的父母还是将儿子的学业看的很重。

毕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因为他们深知,不读书就只能干一些体力劳动,他们并不想自己的儿子未来也这样,在苏刘溢还是婴儿的时候,苏刘溢的母亲就教他认字,很快母亲就感觉,苏刘溢在学习上的天赋很高,自己教一遍苏刘溢就全部都记住了,并且还能举一反三。

这要是一些小学生,也许还并不感觉到意外,可是此时的苏刘溢才一两岁,在其他小孩还在学走路的时候,苏刘溢就已经认识了几千个字了。

在苏刘溢进入小学之后,他在学习上的天赋就全部展示了出来。

仅仅只用了几天时间,苏刘溢就将小学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全部学完,并且还能够学以致用,这让学校的老师对苏刘溢十分的关注,认为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当地的媒体在知道的这件事情之后,也是对苏刘溢的事迹争先恐后的进行报道。

很快苏刘溢就出名了,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么一位神童,都想看看他未来的道路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

在苏刘溢学习完小学的知识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学习初中和高中的知识,他凭借着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一路跳级,很快就来到了高三,准备冲刺高考。

一路上,从未有人能够超过他的成绩,即便是到了高中之后,苏刘溢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相比于别人一步一个脚印来说,苏刘溢的学习速度已经让人瞠目结舌。

仅仅十岁的苏刘溢,打算备战高考,在同龄人十年寒窗苦读才进入考场,苏刘溢十岁就做到了。

大家都认为苏刘溢能创造奇迹,苏刘溢也是不负众望,十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获得了566分的好成绩。

这个成绩放在当年的山东,可谓是顶级的存在,不说北大清华,至少进入一本大学是没有丝毫压力的,最主要的是,苏刘溢才十岁。

在苏刘溢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很多大学都想招纳苏刘溢这个天才,最终苏刘溢也是选择了南方科技大学。

苏刘溢的大学生活

在大家都步入大学生活的时候,看到一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和自己坐在同一间教室,相信换做是谁,都会发出疑问。而苏刘溢却是实实在在的凭借实力和这些大学生们坐在一起的,一开始大家对苏刘溢还是十分包容的,毕竟百年一遇的天才,并不是谁都能看到的。

可是苏刘溢之后在大学里面的表现,却是让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师们感觉到十分的不妙,大学课堂并不像小学课堂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纪律,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老师提醒这方面的问题。

但年仅十岁的苏刘溢却并不知道这些,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他一分钟都没有安静下来过,让其他同学们多多少少对苏刘溢存在着一些意见。教授看到苏刘溢是这样一个状态,便建议他先回家自学一下,再来学校。

就这样苏刘溢提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但是大家看到他莫名其妙的回家之后,便纷纷谣传他被劝退了,苏刘溢的家里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就算回应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第二年苏刘溢依旧前往大学继续就读,但还是同样的问题,他根本无法自理自己的生活。

苏刘溢根本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毕竟他才十岁,在很多方面上,他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不过苏刘溢在家依然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但并没有将神童的故事延续下去,毕业之后的苏刘溢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神童的光环也和他沾不上边了。

结语

所以说神童也有缺点,并不是万能的,大家对这些神童们的期盼太高了,一旦他们变的平凡,就会让大家失望。

就拿苏刘溢的故事来说,即便他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但在社会这本书当中,苏刘溢所了解的太少太少了。

人这一生并不只有读书,有些人会读书,有些人会做人,每个人的天赋并不一样,要用一双善于发现才能的眼睛去看待自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