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阉了司马迁?难道真是因为汉武帝太无情了?
看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内容,或许你就能理解汉武帝了。
李陵之降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决心再度对匈奴发起大规模攻势,以巩固边疆安全,此役由大将李广利率军出征。
李陵也被委以重任,奉旨随军出征,他带领五千精锐步兵,自酒泉出发,深入匈奴境内,目标直指浚稽山。
浚稽山位于今天蒙古国的阿尔泰山脉附近,是匈奴的重要据点之一。
此时李陵的任务是吸引并牵制匈奴军队,为李广利的主力军创造有利战机。
李陵的五千步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精挑细选,装备精良,是李陵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士兵,上一个有此殊荣的还是霍去病。
他们沿着弱水,也就是今天的额济纳河北上,一路小心翼翼地隐蔽行进,直至浚稽山。
然而在浚稽山,李陵却遭遇了由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数万骑兵。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李陵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利用山地地形,设伏诱敌,多次击退匈奴的进攻,甚至一度迫使匈奴单于考虑撤军。
经过数日的激战,李陵的部队虽然英勇无比,但终究难敌匈奴的持续围攻。
箭矢耗尽,援军不至,士气开始动摇,对必败的结局,李陵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投降。
但这只是史记所描述的:“士卒死者过半,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司马迁并以此为李陵辩护,可汉书却不是这么写的。
而这也是为何汉武帝要执意严惩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主要原因。
二.严惩之由李陵大败后,五千人的军队死的死、伤的伤,只剩三千人。
从未受过挫折的李陵,面对如此困境,斗志早已被磨灭。
但是常年的骄傲使得李陵低不下头颅,他仍然强撑着指挥士兵突围。
在他的命令下,部队化整为零,分为诸多十几人的小部队突围。
事实上也确实逃回来不少,那为何李陵没有逃回来呢?
对此《汉书》有详细的记载:“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挑选最壮实的战士掩护自己突围,是生存概率最大的一队!只是运气不好恰好遇到匈奴大部队罢了。
李陵投降的消息在汉廷引发了轩然大波,多数官员纷纷谴责李陵的“背叛”,
可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特立而行,认为李陵投降是出于保存士卒生命和等待时机再图报效汉室的考虑。
司马迁在朝堂上的言论直接触怒了汉武帝,在汉武帝看来,司马迁此举不仅是为“叛臣”开脱,更是对国家权威的挑战。
并且司马迁为其辩护的理由也压根站不住脚,无论是歼敌还是投降原因,都只是他的一面之词,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陵压根就没有想回汉朝。
根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投降后,被匈奴单于视为贵宾,不仅赐予妻妾,还封为右校王参与匈奴的军政事务,日子过的好不舒坦。
因此汉武帝对司马迁的辩护感到极度不满,认为其言论影响恶劣,有损军心,于是下令严惩司马迁将其打入大牢,但宫刑其实不是汉武帝下的令。
事实上,当时的汉武帝还是对司马迁留有一线生机的,只要司马迁交够钱赎罪,大可以完好之躯走出大牢,奈何司马迁家中贫寒拿不出那么多赎金,为了活命司马迁不得不选择宫刑。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痛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表达了他遭受宫刑后的极度痛苦与精神折磨。
不过还好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司马迁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超凡的毅力,忍辱负重,继续投身于《史记》的编撰工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
参考资料:
【1】田瑞文;,论李广利的历史形象及其与司马迁宫刑之关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7,7
【2】苗金德;,死与不死,阉与被阉——重读《报任安书》,【J】,语文教学通讯,2019,3,3
呵呵,真实的历史已经灰飞烟灭了
呵呵!
汉武帝没有对司马迁动宫刑?是司马迁自己选择的?你当我是白痴?如果只是交罚金的话,他怎么可能交不起?司马迁家那是写史世家,权利很大的。皇帝都没权看现代史。连个罚金都交不起?李陵这个是力战被俘,然后杀人全家。人家不投降还能怎么的?回不来了。李陵不带兵打过来都算是好的。卫青为汉武帝打了一辈仗,后来还不是杀人全家?卫子夫为他生儿育女,还是说杀就杀?陈阿娇不是帮他当皇帝,不是说弃就弃?看看人家刘备,黄权投降,人家刘备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再看看汉武帝,同样姓刘,做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那时中央集权并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强大,从周朝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豪强士族门阀相互兼并和换“大哥”是常事。李陵投降匈奴,一样继续当“贵族”。而司马迁爱怎么写书,汉武帝也不能灭他全家 ,把书烧了(秦始皇前车之鉴)。